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活的河流里,再读家的真谛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生活的河流里,再读家的真谛

来源:文汇报2025-02-10 10:39

  ■记者 王彦

  淮河水蜿蜒,从扬州乘船来到淮南的小家丽问奶奶:“爸妈为什么来这儿?”奶奶何文氏答:“支援国家建设。”家丽接着问:“什么是支援建设?”奶奶笑言:“就是让我们天天有锅巴吃。”一小段祖孙对话,透着那个年代人们朴素又真挚的热望:家好,国也好。

  合家欢的浓郁氛围里,家叙事又一次亮相荧屏,新春大剧《六姊妹》在大年初六开播即热播。该剧由杨晓培担任艺术总监及总制片人,楼健导演,改编自伊北同名小说,奚美娟、邬君梅、刘钧、梅婷、陆毅等主演。故事围绕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展开,在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时间跨度里将他们跌宕起伏却始终血脉相依的人生娓娓道来。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在CCTV-1黄金档播出后连连刷新收视数据,首集破4,第七集更冲上4.734%,成为今年首部破4的电视剧。

  观众爱看年代剧、家叙事,因为“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市井人家的生活轨迹总与国之运、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因为我们笃信的家文化、人生哲学既融于基因血脉,也会在岁序更替、代际传承间悄然经历着焕新。就像剧本总顾问李京盛所言,“生活本身就是一条不断的河流,无论创作者截取哪一段,都应兼顾这条河流的来源和它将要流向的远方”,《六姊妹》为观众提供的,便是在生活的河流、时间的脉络里,我们与祖辈、父辈或者小辈一起,再一次阅读家的真谛。

  以微观的小家,见“大家”的源流

  蒸汽轮船的轰鸣声里,何家三代人的迁徙轨迹轻轻掀开那个年代的生存图景。1962年秋天,从扬州到淮南,奶奶何文氏带着长孙女何家丽来投奔支援建设的何常胜与刘美心。祖孙包袱里揣着始终舍不得吃的芝麻糖,既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特殊见证,也是平凡家庭在时代洪流中抓住的微小确幸。

  每段故事开始的地方都是家,每个人最初的记忆都是家人。《六姊妹》以微观的小家来看“大家”的源流,透过普通人的命运走向勾勒时代进程,让观众在最亲切的家庭点滴里触摸历史的脉搏。

  写人们生活的跃迁,何家的餐桌是注脚之一。物质匮乏的年代,窝窝头配咸菜,再加一碗没有油腥的青菜汤就是一顿果腹的家常饭,奶奶熬的几块猪油渣还是供刚生完孩子的美心专享。待时光流转,长女家丽的新婚有了“三转一响”,何常胜对妻子的疼爱也渐从馓子、花生变成了糖。

  写恢复高考,何家丽的闺蜜秋芳为爱考医,思量的是余生照顾好遭遇意外的丈夫;何家老二家文对高考的态度暧昧不明,三分是想早日上班像姐姐一样分担父母的辛劳,更多的或许是不争不抢的性格使然。剧中人没有全知视角,但观众会明白,后续的剧情也会证明,高考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而从不同代际人的情感归属上,时间的力量更从幕后显影。大姐与大姐夫相识在参军报名处,人民子弟兵总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信任所系。老三家艺天生不服输,她与家有兄弟十人的欧阳宝相逢,因为敢爱敢恨,所以会打破“父母之命”的束缚;又因为敢作敢为,他们在下海经商潮里收获了第一笔财富。只是,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他们的小家何去何从,观众等待性格与时代共同决定的命运。

  从家庭群像里,看亲缘观念的演变

  在中国荧屏上,年代剧和家叙事反复让观众唏嘘,人们感慨的不只是故事,更是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生浮沉。就像如今的流行语所说“我们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电视剧以其独特的篇幅优势,塑造鲜活各异的群像,好让人在不同角色身上看见“世上另一个我”或者“世上曾经的我”。

  《六姊妹》打开了何家的家庭相册。奶奶何文氏温厚宽容,虽出身“旧时代”,但识大体、有智慧,是何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与情感黏合剂;父亲何常胜是一家之主,为人良善,常提点女儿们“无论啥时候,你们六姊妹团结一致了,咱们家才能兴旺发达”;母亲刘美心是我们印象里中国妈妈的典型样子,在厂里和男工拼产量争先进,回家还得盯着煤球炉子给孩子熬粥;大姐何家丽剪短发、扛麻袋、带着妹妹们和街坊呛声,活脱脱把“谁说女子不如男”刻进骨血;二姐何家文想过安稳人生;老三何家艺争强好胜;老四何家欢性格独立,走在时代前端;老五老六小时候一起闯过祸,长大成人后或许也不按常理出牌……

  何家三代人的故事里,有小家的家长里短、中国人传统“家和万事兴”的家文化,也有代际间的交流、碰撞。比如何常胜对“顶门立户”儿子的执念由浓到浅,既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谁又能说不是从家庭内部关系到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的投射。比如何家丽作为长姐,自幼承担家庭责任。她心疼妈妈满是冻疮的手、用毛衣拆了编织手套,她心疼父母负担重,把自己上班后的第一份工资郑重其事地当着全家面交给了父亲。而成长于物质相对富足、思想渐渐开放年代的何家艺、何家欢等妹妹,她们的故事也与今天的我们渐渐接近,个人选择与独立发展,成为更被强调的章节。只是,无论怎样变迁,哪怕经历争吵与不如意,家永远包容个体的叛逆,家亦永远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

  如果再循着何家众人的生活轨迹看,剧作还把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地缘、乡情、社会的层面:朱老大用皮袄换肉票的义举,张秋芳分享生理知识的私语,这些散落在艰难岁月里的温暖碎片,折射着中国观众无比珍视的情感观。

  《文汇报》(2025年2月10日 06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