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王彦
淮河水蜿蜒,从扬州乘船来到淮南的小家丽问奶奶:“爸妈为什么来这儿?”奶奶何文氏答:“支援国家建设。”家丽接着问:“什么是支援建设?”奶奶笑言:“就是让我们天天有锅巴吃。”一小段祖孙对话,透着那个年代人们朴素又真挚的热望:家好,国也好。
合家欢的浓郁氛围里,家叙事又一次亮相荧屏,新春大剧《六姊妹》在大年初六开播即热播。该剧由杨晓培担任艺术总监及总制片人,楼健导演,改编自伊北同名小说,奚美娟、邬君梅、刘钧、梅婷、陆毅等主演。故事围绕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展开,在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时间跨度里将他们跌宕起伏却始终血脉相依的人生娓娓道来。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在CCTV-1黄金档播出后连连刷新收视数据,首集破4,第七集更冲上4.734%,成为今年首部破4的电视剧。
观众爱看年代剧、家叙事,因为“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市井人家的生活轨迹总与国之运、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因为我们笃信的家文化、人生哲学既融于基因血脉,也会在岁序更替、代际传承间悄然经历着焕新。就像剧本总顾问李京盛所言,“生活本身就是一条不断的河流,无论创作者截取哪一段,都应兼顾这条河流的来源和它将要流向的远方”,《六姊妹》为观众提供的,便是在生活的河流、时间的脉络里,我们与祖辈、父辈或者小辈一起,再一次阅读家的真谛。
以微观的小家,见“大家”的源流
蒸汽轮船的轰鸣声里,何家三代人的迁徙轨迹轻轻掀开那个年代的生存图景。1962年秋天,从扬州到淮南,奶奶何文氏带着长孙女何家丽来投奔支援建设的何常胜与刘美心。祖孙包袱里揣着始终舍不得吃的芝麻糖,既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特殊见证,也是平凡家庭在时代洪流中抓住的微小确幸。
每段故事开始的地方都是家,每个人最初的记忆都是家人。《六姊妹》以微观的小家来看“大家”的源流,透过普通人的命运走向勾勒时代进程,让观众在最亲切的家庭点滴里触摸历史的脉搏。
写人们生活的跃迁,何家的餐桌是注脚之一。物质匮乏的年代,窝窝头配咸菜,再加一碗没有油腥的青菜汤就是一顿果腹的家常饭,奶奶熬的几块猪油渣还是供刚生完孩子的美心专享。待时光流转,长女家丽的新婚有了“三转一响”,何常胜对妻子的疼爱也渐从馓子、花生变成了糖。
写恢复高考,何家丽的闺蜜秋芳为爱考医,思量的是余生照顾好遭遇意外的丈夫;何家老二家文对高考的态度暧昧不明,三分是想早日上班像姐姐一样分担父母的辛劳,更多的或许是不争不抢的性格使然。剧中人没有全知视角,但观众会明白,后续的剧情也会证明,高考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而从不同代际人的情感归属上,时间的力量更从幕后显影。大姐与大姐夫相识在参军报名处,人民子弟兵总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信任所系。老三家艺天生不服输,她与家有兄弟十人的欧阳宝相逢,因为敢爱敢恨,所以会打破“父母之命”的束缚;又因为敢作敢为,他们在下海经商潮里收获了第一笔财富。只是,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他们的小家何去何从,观众等待性格与时代共同决定的命运。
从家庭群像里,看亲缘观念的演变
在中国荧屏上,年代剧和家叙事反复让观众唏嘘,人们感慨的不只是故事,更是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生浮沉。就像如今的流行语所说“我们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电视剧以其独特的篇幅优势,塑造鲜活各异的群像,好让人在不同角色身上看见“世上另一个我”或者“世上曾经的我”。
《六姊妹》打开了何家的家庭相册。奶奶何文氏温厚宽容,虽出身“旧时代”,但识大体、有智慧,是何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与情感黏合剂;父亲何常胜是一家之主,为人良善,常提点女儿们“无论啥时候,你们六姊妹团结一致了,咱们家才能兴旺发达”;母亲刘美心是我们印象里中国妈妈的典型样子,在厂里和男工拼产量争先进,回家还得盯着煤球炉子给孩子熬粥;大姐何家丽剪短发、扛麻袋、带着妹妹们和街坊呛声,活脱脱把“谁说女子不如男”刻进骨血;二姐何家文想过安稳人生;老三何家艺争强好胜;老四何家欢性格独立,走在时代前端;老五老六小时候一起闯过祸,长大成人后或许也不按常理出牌……
何家三代人的故事里,有小家的家长里短、中国人传统“家和万事兴”的家文化,也有代际间的交流、碰撞。比如何常胜对“顶门立户”儿子的执念由浓到浅,既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谁又能说不是从家庭内部关系到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的投射。比如何家丽作为长姐,自幼承担家庭责任。她心疼妈妈满是冻疮的手、用毛衣拆了编织手套,她心疼父母负担重,把自己上班后的第一份工资郑重其事地当着全家面交给了父亲。而成长于物质相对富足、思想渐渐开放年代的何家艺、何家欢等妹妹,她们的故事也与今天的我们渐渐接近,个人选择与独立发展,成为更被强调的章节。只是,无论怎样变迁,哪怕经历争吵与不如意,家永远包容个体的叛逆,家亦永远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
如果再循着何家众人的生活轨迹看,剧作还把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地缘、乡情、社会的层面:朱老大用皮袄换肉票的义举,张秋芳分享生理知识的私语,这些散落在艰难岁月里的温暖碎片,折射着中国观众无比珍视的情感观。
《文汇报》(2025年2月10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