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的村节》:与非遗年味的双向奔赴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我们的村节》:与非遗年味的双向奔赴

来源:光明网2025-02-12 13:52

  2025乙巳年元宵节前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策划制作的民俗文化类节目《我们的村节》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播出。主持人龚韵熹、记者郝月和陕西省旅游形象推广大使刘妍组成全新“旅行搭子”,带领观众走进延安甄家湾村,沉浸式体验陕北年俗,感受浓郁醇厚的春节“年味”。节目以群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为落脚点,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中国山水之美、邑居之繁、人文之盛,生动呈现中国深厚绵长的文化之脉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气韵。

  创新表达诠释多彩民俗

  《我们的村节》秉承“思想+艺术+技术”理念,创新使用集VLOG、访谈对话、互动体验、文艺演出等环节于一体的多元传播方式,用心从乡村脉动中捕捉民俗细节之美,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实现东方美学的升华。节目以一天时间流转为经线,以陕北信天游传唱为纬线,伴随嘉宾一路探寻的脚步,甄家湾村如同一锅小火慢熬的浓汤,开始咕噜咕噜沸腾起来,溢出色香俱佳的年味。

  《我们的村节》既有嘉宾生活漫游式的移步换景拍摄,也有和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互动,集纪录片、文化访谈等节目形式之精华,让传统年味涌现创新表达。从热气腾腾的黄米馍馍到摆满餐桌的“八大碗”,从荡气回肠的陕北民歌到人声鼎沸的九曲黄河灯,从清晨豪迈奔腾的安塞腰鼓到傍晚“更吹落、星如雨”的打铁花,观众跟着主持人的脚步陶醉在陕北年味中,沉浸式感受历经千年的特色民俗、绝顶厉害的民间艺术、闹翻天的欢腾喜气、满仓满谷的山野收获,从不同视角遇见年味、邂逅文化,直观体验新春的浓烈热闹。

《我们的村节》:与非遗年味的双向奔赴

  非遗记忆传承文化薪火

  非遗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所系、情感所念,春节沉淀着每位中华儿女最温暖的情感归属、最深刻的价值认同,更是非遗最集中的载体。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们的村节》走向黄河岸边、村落窑洞、街巷小镇、金延安历史文化街区,回归非遗生发原境,构建非遗生态传播场。从古老手艺到舌尖美食再到缤纷民俗,多彩非遗如同时光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观众在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传统非遗“活”在当下。

  一把剪刀一张纸,一家老少剪出“非遗春节”的诗意画卷,裁绘出阖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秧歌舞者在铿锵鼓点中红缨翻飞,极致演绎被春风唤醒的生命律动。一首陕北民歌《赶牲灵》已在外网播放量破千万。春节非遗是如此生动,新一代年轻人不仅留存其“形”,更传续其“魂”。《我们的村节》用心挖掘非遗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对时间与生命的体认、对和谐生活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浸润在多彩民俗中,向世界展示着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也让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圈粉”海内外。

《我们的村节》:与非遗年味的双向奔赴

  浓郁年味解码乡土中国

  数千年农耕生活,使乡村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乡村也成为华夏儿女精神的故园、文化的原乡。“回村过年”更蕴藏着乡土中国的温暖底色。《我们的村节》紧扣这份情感所系,捕捉民俗乡情、勾染风土物候,以充满泥土味与喧嚣气的写实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看得见烟火、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图景。

  年味最浓、烟火气最盛的地方,莫过于乡村集市。在他乡和故乡、生活与记忆之间,观众跟着嘉宾们踏上了“重新发现家乡”的道路。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生意红火的乡亲热情质朴,《我们的村节》从乡村发展的脉搏中寻找春节的脉动,用镜头呈现乡村之美、奋斗之志、发展之果,让一代人找到情感的“锚点”。

  甄家湾村,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村的缩影,承载着一代人成长记忆的乡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节目以春节为切口,展现出对乡村文化、民俗民情、历史变迁的深切关注,切中了人们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期待,满足着人们对故土新生的热情憧憬,也让更多年轻人汲取动力,在新一年积极重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邱若兰)

《我们的村节》:与非遗年味的双向奔赴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举行

  • 2025年中国春兰大集在绍兴柯桥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