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历经岁月的沉淀和打磨,傩舞如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担当着文艺活动的重要角色。傩舞于湛江而言,是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湛江群众的心灵支撑。在岁月的流转中,傩舞不仅没有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而被时代抛弃,反而在岁月的打磨中焕发出更鲜活的生机。如今的傩舞,不仅活跃在乡村民间表演场上,还活跃在荧幕上。
傩舞可谓是湛江地区非遗艺术中璀璨的明珠,因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传承了千百年。湛江傩舞的面具是最为别致的,各类型的面具是傩舞表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木质面具、橹罟质面具、牛皮质面具及彩冷脸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傩面具。
《雷州府志》记载,湛江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八或二月十二,为祈求雷神保佑,驱除灾祸,便会举行隆重的傩舞。此俗称“开灯”,其间彩灯成队,或三四百、五六百盏,伴以竹声烟火等杂剧人物扮相华丽、丝竹乐器和锣鼓声连成一片、朝夕不停、天亮不停。城内特别热闹,乡间集市也纷纷参与其中。这种传统赛事有时甚至会延续到2月12日。这一系列活动中,体现湛江人对平安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对神灵的虔诚敬仰,雷首公和五方雷公将以舞蹈表演为核心内容。傩舞代表着湛江人民善良淳朴、气宇飞扬、意气风发。这一时期湛河水流、家户人张灯结彩、声情并茂的街巷,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喜乐之歌。傩舞的演出者在身上穿着一个个传统的服饰、一个个稳定的步伐以及鲜活的动作,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跳跃、各个轮转都是生生不息的激情。随着傩戏的节奏,村民们在观看的古老而又神圣的舞蹈中,围着圈,欣喜的脸上洋溢着虔诚。而孩子们则是在这热闹的氛围里嬉戏、嬉闹着,笑声更是最美的民族韵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歌活动。傩戏像湛江人灵秀的灵气图腾一样,在他们的记忆中永远镌刻着傩舞,鞭挞着傩乐,激起了傩乐舞的热情。
傩舞的鲜活,在于湛江当地人对传统非遗民俗艺术的敬仰。湛江傩舞流传于雷州、麻章和吴川等地,又以雷州分布最为广泛。因地域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差异,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雷州各地傩舞的主体基本一样,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安宁生活的殷切期盼。傩舞从千百年来就一直被当地民众所记在心里,对平安的期许,是当地民众的精神依托。不管是在天涯海角,每次逢年过节回到家乡,都要加入到傩舞的表演或者观看的队伍中。这种感情,不是只爱傩舞本身,而是感情的深厚,是家乡,也是故乡。傩舞已经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的一种纽带,一种纽带。在傩舞的表演中,每个舞者都把自己的情绪和敬意倾注其中。虽然身世古老,但是每一次摇头,每一次踏跳都洋溢着一股力量和生机。那陶鼓的敲击声、月鼓的悠扬、高边锣的清脆、小锣的急促、大钹、小槩、唢呐、牛角之和鸣,一起营造出一种肃穆而神秘的气氛,带来平安和幸福。傩舞是远离家乡的湛江人寄托的乡愁。不管是异国他乡的华人社区,还是城市中的文化中心,都会自发组织傩舞表演来纪念自己的根脉、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从而达到纪念其本来的目的。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既是对傩舞的一种敬重,也是对家乡、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情厚谊。
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艺术方面,傩舞的鲜活,在于湛江当地人的革新。传统非遗的艺术发展也因现代媒体的广泛渗透而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以现代传媒技术为依托,敏锐而富有创新传统傩舞的表演与宣传,是湛江人所不能及的。为了使传统民俗表演在新时代散发出别样的魅力,让本土的艺术瑰宝被时代所铭记,当地人也必须将新旧技术融会贯通。作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湛江地区,傩舞不仅保留了傩舞蹈的传统精髓,而且通过与现代舞蹈艺术的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赋予其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使之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加契合,是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傩舞和现代舞的结合,在舞蹈动作上就有所体现。现代舞讲求肢体的自由表现和即兴发挥,与傩舞中的某些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现代舞的舞者在保留傩舞原有动作的基础上,以灵活多变的肢体线条和动感变化,赋予傩舞新的动感与韵律。在传统傩舞的“傩舞”环节中,舞者能将现代舞的旋转、跳跃、滑步等动作结合起来,表演起来更流畅,更有张力。傩舞表演加入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舞台上通过投影、LED屏等技术营造出视觉效果,呼应舞蹈动作。如幻化的雷神图像,神秘的森林场景等,使观众的视觉感受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配合音乐、灯光、音效,将傩舞的表演烘托得更加立体,震撼人心。此外,傩舞表演及制作团队还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向更广泛的观众传递舞蹈的精彩瞬间。如拍摄一部记录傩舞历史文化内涵的纪录片、微电影,将傩舞的神韵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些作品获得了各大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的广泛关注,为傩舞文化争取到了新的传播空间,《傩舞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湛江地区傩舞文化正积极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新生,通过傩舞与现代舞蹈艺术的结合,以及利用现代传媒平台的推广。
傩舞的鲜活,在于湛江当地人对传统非遗民俗艺术的宣传。对传统民俗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今天,各地都争相将当地的传统艺术表演推广到大众面前。湛江傩舞主要以摇头、拧身、蹲颤、绕腕、推指、碎步、踏跳为主题动作,并以陶鼓、月鼓、高边锣、小锣等打击乐伴奏,有的还配有大钹、小钹、唢呐和牛角,其中古老的陶鼓是主奏乐器,音响雄浑清脆,富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舞步、音乐伴以吆喝之声,汇成一股震慑鬼邪的煞气,呈现出一种粗犷、庄严威武的风格特征。看到傩舞这一独特有趣的艺术表演形式后,外地游客大多会产生试一试牛刀的愿望,而当地的旅游业也能吸引游客加入表演、探索傩舞的行列中来,形式多样。如《傩舞进景区》方案的实施。旅游景点安排专业傩舞团队定期到景区表演傩舞作为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近距离欣赏傩舞的精彩表演,甚至还能参与到傩舞的互动环节中,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为傩舞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游客在欣赏傩舞的同时,还能在景区内可设置傩舞表演专区,游客在游览完景区各大景点后,可到表演专区观赏傩舞表演。表演区可设计成具有传统特色的舞台,游客在表演过程中还可尝试学习傩舞的基本动作,亲身感受舞者的热情与劲头,在表演过程中,游客可以尽情感受傩舞的魅力。当地景区还可开展“傩舞研习之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傩舞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技艺,并组织学生开展傩舞研习之旅。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傩舞表演,学习傩舞的基本动作。
本文笔者在开展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文体互渗研究(102101-060302142303)研究成果认为:傩舞如今已经不再单纯属于艺术表演舞台,而在着力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为当地的多元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活化石”走向文艺复兴,傩舞在守正创新的路上,越来越鲜活。
作者:陶雨 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