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北京人艺的众多剧目中,《哗变》绝对是观众最期待、最关注的作品之一,每轮复排都是一票难求。日前,《哗变》重回首都剧场,这部“话剧姓话”的典范之作再次展现了它纯粹而强大的艺术魅力。
《哗变》由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任宝贤、朱旭等艺术家首演于1988年,讲述了军事法庭对战舰凯恩号哗变事件的审判过程。2006年,重排版《哗变》由任鸣担纲导演,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中青年演员接过接力棒,并一直上演至今。虽然是外国作品,但带有明显中式表达的演绎,让《哗变》成为了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没有任何场景变化,没有复杂的调度,整个舞台还原出逼真的法庭现场,进而揭露一场深刻的人性博弈。
大幕拉开,被告、原告、检察官、辩护律师、证人之间轮番上场,用犀利的言辞展开逻辑缜密的角力和辩驳。《哗变》逻辑性极强,节奏环环相扣,以至于当年赫斯顿导演要用秒表来掐每一句台词。19年演下来,哗变犯玛瑞克的饰演者王雷早已把台词记得烂熟于胸,但他直言,哪怕是到了“晚上睡觉叫起来都能说词儿”的程度,《哗变》每次开演前,他仍有一种紧张与期待交织的兴奋,高密度的台词风暴带动着台上台下所有人全情投入,全程酣畅淋漓,让人没有“喘息”之处。
于观众而言,戏骨飙戏是《哗变》格外精彩的看点,无论是制造了“草莓事件”“黄色燃料事件”“电咖啡壶事件”等一系列“闹剧”的舰长魁格、以“诡计”掌控全场节奏的律师格林渥,还是图穷匕见、老谋深算的基弗,抑或每一个各怀目的、性格鲜明的角色,他们之间起伏有致的衔接是对演员表演功底的极大考验。饰演魁格的冯远征把《哗变》总结为一场“坐着把戏演好”的挑战,全剧除了格林渥与检察官可以走动,其他所有人几乎坐着演完全程,如何把台词说得详细、说得抓人,同时靠说就把角色塑造到位,是演员需要日日精进的功课,也是观众愿意一再为之奔赴而来的重要理由。
已经演出近40年的《哗变》,意义早已不限于一部单纯的话剧作品。它见证着年轻人阶梯式地走向舞台中央,作为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希望新加入剧组的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看到、学到什么是人艺式表演,而在今年,新版《哗变》的排演计划或可提上日程;对不少观众来说,一部名副其实的佳作,可以成为连接他们与一座剧院甚至一个城市的精神纽带,而正是因为这些经典的积累、沉淀,“演艺之都”方有了独树一帜的底蕴和吸引力。
记者方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