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既要考虑地域特色,又要结合传统戏曲的剧种和特征明确关键要点,提出有效的传承策略。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文化认同,构建乡土情感纽带、实现助力文化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基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深入挖掘和保护戏曲文化资源、创新戏曲的表现与传播方式、推动戏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促进文化传承,践行乡村振兴目标的要求。从传承发展的实践维度上来讲,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两方面发挥作用,优化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质量,提升地方传统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重视程度。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环境,充分考虑地方戏曲特色,为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效果,提升乡村振兴建设质量提供支持。
提升文化认同,构建乡土情感纽带。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地方传统戏曲不仅是艺术瑰宝,也是乡村文化认同和乡土情感构建的重要基础条件。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为深厚的土壤,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形式,京剧、昆曲、黄梅戏等都是地方戏曲的典型代表。这些戏曲各具特色,有不同地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深厚的民族风情,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戏曲剧目可通过生动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乡村的社会风土人情和道德情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生哲理,成为连接居民情感和记忆的重要桥梁。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乡村青年都涌入城市,乡村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地方戏曲是乡村文化的一个主要表达渠道,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帮助乡村居民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能够促使其更加认同家乡的戏曲文化。在戏曲表演中,不仅有独特的家乡腔调,一些字眼也是来自家乡的方言。在戏曲表演中所用的道具也是地方农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这都能够使乡村居民对家乡产生更浓厚的亲切感,提升戏曲与人们情感连接的强度,构建起乡土情感纽带,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对于乡村地区的发展,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以及地方戏曲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地方戏曲打破环境和地域局限,获得良好发展状态的动力,也能够使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生根发芽。
实现文化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动力,实现文化创新的具体实践中,地方戏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获得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推动力,也能够使乡村经济以这一载体为基础,获得更加多元的发展渠道。地方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可被视为获得经济来源的有效方法。戏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能够带动当地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以河南地区为例,地方政府在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实践中,就可通过新建戏曲文化宣传村落,积极开发戏曲元素为背景的主题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欣赏河南的山水美景的同时,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会在这种新项目、新模式的带动下达到更高的水平。另外,基于旅游业的发展,可进一步带动住房、餐饮以及文创周边产品的销售和发展。这部分企业的发展正是基于文化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最后,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还可基于先进技术的支持进行联动。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开发更具体验感和实践性的特色旅游项目。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重要桥梁,为推动戏曲文化创造经济效益提供重要动力。
地方戏曲是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深入挖掘保护戏曲文化资源,是保证地方传统戏曲得到延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地区应当全面开展戏曲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工作,对不同地方的戏曲资源从历史沿革、剧目库、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服饰道具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分析。根据不同省份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戏曲曲种以及相应的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整理。例如,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豫剧就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故对于豫剧的传承和保护就有重要的价值。深入挖掘并保护河南省的豫剧文化资源,是保证这一传统戏曲得到延续发展的关键方法。具体来讲,豫剧资源要做好普查整理工作,从其发展脉络、剧目库、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服饰道具等多个角度做好深入的剖析,针对这一剧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而在深入调研分析时,则应当整理一部分剧目资源,挖掘并保存表演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同时,在保护豫剧文化资源时,还应当酌情考虑启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豫剧文化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对普查资料也要做到数字化存储,便于后续的研究与利用。另外,应当加大对豫剧的剧本表演艺术实录以及服饰、道具等方面物质资料的保护力度,避免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现流失或错误的现象。另外,主题豫剧展览,主题演出活动应当同步组织实施。以便激活文化资源,使得更多的基层民众接触并欣赏到豫剧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与豫剧院团也应当加强合作力度,共同推进豫剧文化的发展。
创新戏曲的表现与传播方式。传承传播方式的创新是取得更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创新传承的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戏曲种类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保证传播效果。现阶段,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地方传统戏曲的表现传播形式也需要实现创新,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传播需求。在戏曲表现方式的创新中,一方面应当借鉴现代戏曲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的全面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例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豫剧,就可以在戏曲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创新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具体来说,在创新戏曲表现方式的实践中,应当积极借鉴现代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将传统的豫剧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既富有传统韵味,又散发出时代特色的新剧目。近年来,豫剧在表演形式上就有这方面的重要探索。例如,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就保留了传统豫剧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并融入了现代舞蹈和音乐元素,通过舞台灯光和音响技术的运用,使得这部经典剧目有了新的活力,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传播方式创新的实践中,豫剧也非常注重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具体实践中,利用数字化手段可将豫剧的经典剧目、表演艺术和唱腔进行数字化转化传播,更多的观众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或新媒体渠道接触到豫剧。现阶段,一些豫剧院团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豫剧体验系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豫剧的魅力。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预制的创作和表演中也开始逐步应用。例如,部分传统戏曲纪录片就利用了全息投影技术,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形象从黑白影像中复活,进行艺术再现,并且与现实中的演员进行互动。这不仅是对观众而言的视觉盛宴,也是豫剧表演方式的重要创新,而超越时空的对话,也能够更加深刻的引导观众感受豫剧的魅力。
以乡村振兴为宏观背景进行观察可知,地方传统戏曲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与戏曲艺术发展相融合后,能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获得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效益。河南的豫剧作为唱腔独特、底蕴深厚的一种地方戏曲,就有非常多元的剧目类型。不同剧目也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基于此,就可将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这一宏观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本省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例如开发以戏曲元素为主题的民宿、农家乐,推出包含脸谱、戏曲服饰、装饰品等文创产品,都是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推出的新型产品。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感受到戏曲元素与乡村地区发展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戏曲元素的实践价值。另外,豫剧作为河南乃至全国广受欢迎的一种戏曲剧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也有非常独特的价值。乡村地区可充分利用豫剧资源,举办主题文化节和下乡演出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资源,并吸引豫剧爱好者或当地游客参与到实践体验中,以票友的身份亲身体验豫剧的魅力。而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促进豫剧艺术的深入传承传播,也能够让这种艺术在民间更好的生长、发展。同时,带动当地特色手工艺品或乡村特色产品的销售,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另外,部分乡村还可依托地区经济和文化资源优势,发展豫剧研学主题项目,组织中小学生前往乡村观看豫剧表演,学习豫剧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优化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径,也能够促进乡村全方位发展。中小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能够感受到豫剧的独特魅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乡村也可在这种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认同,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目标。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需要与多方面主体和多种类型的元素进行全面融合,以便利用戏曲元素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实现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体现传统文化功能价值、体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实践方法。不同地区的乡村应当积极响应地区乡村振兴政策,充分调动本地区传统戏曲元素,以践行乡村振兴目标为动力,实现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
作者:和进旭,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