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头翻不动了,脑子不能老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跟头翻不动了,脑子不能老

来源:北京晚报2025-02-25 10:45

  记者 王润

  2025年江苏卫视春晚的舞台上,75岁的姜昆戴着喜庆的红围巾登场,与戴志诚、高晓攀、刘钊、贾旭明共同表演了群口相声《精准推送》,以辛辣幽默的讽刺手法,揭露大数据时代诱导消费的网络陷阱,戳中观众的笑点与痛点。观众纷纷感叹:“那个味儿又回来了!”近日记者走进了他位于北京东南五环的工作室——昆园学堂,听姜昆聊相声,聊生活。

  台上捧出“带刺的花朵”

  2024年7月,姜昆召集了一批年轻曲艺创作者,希望以传统相声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创作一部有内容、有趣且对生活有启发的新相声。团队最终选定“大数据时代网络陷阱”这一全民痛点为题材,姜昆在其中扮演一位被“大数据套路”步步引诱的消费者,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叹:“这不就是我爸我妈我二大爷的经历嘛!”

  姜昆带领年轻演员们重拾“针砭时弊”的传统,巧妙平衡讽刺的尖锐与节庆的欢乐,就是想用《精准推送》这样的作品证明:扎根生活、直面时代的讽刺相声从未离场,如同“带刺的花朵”,既有批判的锋芒,又要绽放艺术的美感。

  他坦言,年龄大了,体力精力不如从前,但对于创作,他仍心有不甘:“翻跟头是翻不动了,但脑子不能老。对艺术的高度、表演的认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理性了,这方面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

  1950年出生于北京的姜昆,从小酷爱艺术,多才多艺。在艰苦的北大荒,他凭借对文艺的热爱,成为宣传队骨干,并遇见了与其相伴一生的艺术形式——相声。他和师胜杰一起表演创作,被马季一眼相中,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侯宝林、马季、李文华这些前辈艺术家的指导和带领下,姜昆逐渐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相声风格。

  从1983年担任首届央视春晚节目主持人并表演了若干节目,到72岁时第22次登上春晚舞台,姜昆的相声承包了太多人太多年的快乐记忆。20世纪80年代,他凭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一系列新颖的作品,开创了“新相声”风潮。如今,他已是相声界的前辈,指着昆园学堂满墙照片中的一张大合影,他感慨道:“你看这一大群人,现在只剩下了快90岁的郝爱民老师,还有石富宽老师和我……”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姜昆从老一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如何翻抖包袱、创作的要领、表演的技巧、上台的台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整个相声事业的责任心,他们在文化上的自尊和自信,传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会忘。”

  “他们这些前辈,从不嫌弃后辈,总是带着年轻人一起进步。后来我也是学着他们的样子,去发现和培养年轻人。”姜昆说,“相声界流传着一句老话,叫‘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老一辈传给我们的,潜移默化中‘熏’出来的,我们也希望让下一代继续学到。”

  笑声是最好的跨文化桥梁

  在曲艺出海方面,姜昆也是先行者。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同事透露,他经常早上六点多就起来学英语。在日本演出时,他和搭档戴志诚临时创作,将自己会的日语改编成相声段子。“这些都需要平时有积累。人家说你是语言艺术家,你不能只会逗个乐。”

  在他看来,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尊,要尊重和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珍宝,“像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系列的火爆出圈,都让人拍手叫好。在对外交流方面,如何向世界亮好中国的文化名片是一门学问,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我们还得花心思好好研究。”姜昆说:“笑声是最好的跨文化桥梁,我希望把中国的欢笑洒向世界,把世界的欢乐引进中国。”

  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气

  生活中的姜昆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气。受父亲影响,姜昆自幼研习书法字画,如今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妙笔丹青,画的侯宝林、马三立,生动传神。

  音乐是姜昆的另一份热爱。在奔赴北大荒的前一天,他和朋友们写下一首旋律动人、饱含深情的歌曲。在宣传队时,只要有机会接触乐器,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手风琴、扬琴、笛子都能演奏。如今,他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弹弹琴、唱唱歌、作作曲,这是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

  姜昆还喜欢下厨烹饪,曲艺界很多人都吃过他拿手的炸酱面,他说:“烹饪和艺术一样,都讲究火候和仪式感。”

  “对同道心存平实,于艺术怀抱忠诚。”七旬老将,依然坚定地走在带给观众欢乐的相声之路上。

  特别鸣谢:中国曲艺家协会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