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云端舞台无边界演艺直播破壁新生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云端舞台无边界演艺直播破壁新生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3-05 10:41

  传统花鼓戏剧团搭起了“母舞台+子舞台”的直播间,有演出有互动;京剧世家传人将《武家坡》唱进直播间,与213名一级演员一起在云端开嗓。直播技术打破戏曲传播边界,使地域艺术辐射全国。随着优质内容供给持续增加,演艺直播2025年持续升温。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演艺行业直播打赏、虚拟演出等新模式崛起,2024年市场规模达75亿元,头部视频平台占据70%份额。演艺市场主体中,除了话剧院、歌舞团等国有院团,以及开心麻花、德云社等民营机构之外,腾讯、阿里也通过投资线上演出平台和IP孵化进入市场。

  从田间到云端花鼓戏直播间搭起全国舞台

  2020年一个寻常午后,长沙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95后演员陈雨晴,在自家阳台练习《采茶调》时,随手拍摄了一段59秒短视频。视频中,扎着马尾的她手指翻飞,四个陶瓷酒杯在指尖清脆碰撞,这段展现花鼓戏“打杯子”绝技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累计获赞超百万,让“花鼓戏一东”账号一夜涨粉数万。这个瞬间不仅让陈雨晴从普通演员蜕变为拥有56万粉丝的戏曲博主,更成为传统院团转型的转折点——两年后的2022年9月,长沙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也启动了线上直播,首播便吸引350万人次观看,相当于剧团全年160场下乡演出观众总量的70倍。

  曾经困于田间戏台的长沙花鼓戏,如今在云端剧场迸发新生机。剧团在维持每年160场“送戏下乡”任务的同时,增设30场专属直播演出,单场观众从线下数百人跃升至线上数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艺+直播: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特征》研究报告揭示了这场变革的深层价值:直播技术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时空限制,使原本局限于乡村的演出辐射全国观众。

  从长沙花鼓戏团的实践来看,直播平台为演艺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大众舞台,是让传统的、一些所谓小众的艺术形式复活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直播具有形式丰富、传播范围广等明显特点,直播通过持续不断的输出,有效保证了信息的流变性,较易形成固定IP,并对线下的演艺形式做了良性的补充。

  目前,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直播分为母舞台、子舞台。其中,母舞台专做传统戏剧的展示,子舞台以互动为主。40多位演员,基本上都能上直播间,展演自己的剧目,也逐步形成了各种的特色和风格。下一步,中心将增加演播场次,帮助演员成长,推陈出新,打造更多自己本土的花鼓戏明星,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演融合”。同时,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优化,将与文旅进行融合,赋能旅游产品加文化,实现直播助力地方经济,让院团和其他的产业进行融合,共同发展。

  谭氏三姐妹云端唱戏国粹流量反哺线下剧场

  京剧名家谭鑫培开创了京剧历史上最早的艺术流派——“谭派”。谭氏家族世代薪火相传,百余年来连续7代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近来在网络走红的“谭氏三姐妹”正是京剧世家谭家的第七代。三姐妹中,大姐谭小令师承李金泉,端庄大气;二姐谭茗心师承梅葆玖,活泼俏皮;三妹谭筱羽,师承张庆良、黄世骧、王展云等名家,严肃沉稳。

  2023年是一代“京剧鼓王”谭世秀先生10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和宣传祖父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贡献,弘扬、宣传国粹艺术,姐妹三人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京剧艺术搬进了网上直播间,但令她们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天时间就有近万网民关注。于是,三人萌生了未来继续一同直播、推广京剧艺术的念头。在她们看来,在直播间里演唱和舞台演出一样,一招一式都要遵循专业准绳。和粉丝互动则仿佛时空穿越。“观众走进直播间点戏、打赏,就像回到早年间的戏园子。”

  2024年9月,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直播短视频专业委员会发起的“优质主播培育工程”,遴选了109位非营销类优质主播,来自京剧世家的“谭氏三姐妹”是唯一入选的京剧主播。老旦、青衣、老生,三姐妹包办了京剧里的三个主要行当,直播间里,从《武家坡》到《红灯记》,姐妹三人能包办许多对手戏。

  直播一年多的时间,谭氏三姐妹收获了数十万粉丝的关注和喜爱。在网友和粉丝的热情呼声下,三姐妹决定将线上直播搬到线下剧场,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一场答谢网迷专场演出。谭茗心说:“现在很多观众对京剧可能不是很了解,有的时候进到我们直播间,有了互动和学习,当他们再去线下欣赏京剧和欣赏戏曲艺术时,会有更深的理解。”

  2025年1月,演唱会当天的观众上至耄耋之年的老戏迷,下至中、小学生,高校的大学生,更有从天津、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市赶来的谭氏三姐妹直播间的粉丝,就为亲眼目睹一下三位“谭老师”线下的风采。此次的演出票在开演前半个月就早早售罄,演出结束后,观众更是久久不愿离去,兴奋地等待着与自己的偶像合影留念。

  一级演员走入直播间民间艺人重获发展机遇

  直播间正成为演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2024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演艺类直播总场次达到1.01亿场,同比增长33.74%。这相当于每天有27万场中等规模演出在直播间上演。

  优质内容供给持续增加成为演艺直播一大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共有213名一级演员走入直播间,3446名文艺院团演员在直播间带来23万场演出。

  专业演艺机构也成为直播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面向文艺院团的扶持计划,已有150家省市级文艺院团以经纪机构形式入驻,探索院团线上经营模式。76家基层文艺院团加入抖音直播,拓宽院团新媒体传播矩阵。

  面对线下演出市场萎缩的困境,常德市歌舞剧院曾一度陷入运营危机。两年前,该院团开启数字化转型,率先扶持男中音演员文超打造个人主播标杆,同步推进新媒体运营体系建设。后续,院方正式组建专业化直播公会,现已吸纳17位签约主播,既包含自有演员也涵盖外聘专业人才。依托线上剧场创新模式,目前该院团已实现直播创收逾百万量级。

  数字化舞台正重塑演艺生态。据统计,近万位曾参与《星光大道》《梨园春》等电视节目的民间艺人在直播间重获发展机遇,日均吸引1700万人次观看。平台数据显示,8.5万名才艺主播通过自主策划全年上演744万场次演出。

  随着网络主播职业化发展,专业内容在直播间更受青睐。数据显示,有专业资质的才艺主播收入更高,其打赏收入是才艺主播人均水平的3.68倍。

  非遗民俗“火出圈”朝鲜族舞马头琴居前列

  每逢新年,“英歌”“社火”“游神”等氛围感十足的民俗直播总会吸引线上观众驻足围观。数据显示,这些传统民俗庆典类直播2024年全年吸引7亿人次观看,场次同比增长59%。

  英歌主播林炜是汕头新桥村“新桥英歌队”的一分子。去年,一位民俗博主拍下英歌队的训练视频,飒爽英姿引发网友热议。随后,林炜便把英歌队的训练搬进直播间。每天晚上,他都会架起手机开播,这支00后成员占多数的英歌队,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云监工”,将非遗英歌舞传播出去。

  直播间里不乏此类文旅特色、非遗民俗“火出圈”。过去一年,抖音平台“打铁花”表演直播场次达3.6万场,同比增长235%。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则带动地方非遗演出走红。游戏中配乐唱段“陕北说书”类直播的观看人次增长164%。

  直播、短视频的创作较为便捷,能够为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和观众提供直观交流的机会,新媒体成为了各地非遗内容的新“传播场”。

  从直播间里地方特色演出的“破圈指数”(直播内容省外与省内观看人次之比)来看,朝鲜族舞以18.15的“破圈指数”居首位,马头琴、越剧、苏州评弹则紧随其后。平台也透露,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主播、专业文艺院团等多元优质内容主体,一直在给予流量扶持。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对优质演艺内容的扶持力度,让直播间成为演艺行业增量。文/记者陈斯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