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间烟火暖 运河弦歌不辍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人间烟火暖 运河弦歌不辍

来源:文汇报2025-03-07 09:46

  ■记者 王彦

  从隋唐的漕运繁华到如今申遗成功的荣光,悠悠大运河孕育了无数依水而兴的城镇,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者。

  电视剧《北上》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家徐则臣的同名小说,由赵冬苓编剧、姚晓峰任总导演,故事以京杭大运河为轴,讲述了运河边的六个少年共同成长、相伴相知、北上打拼后又重归故里的人生历程。循着年轻人的命运轨迹,剧集渐渐铺开一幅人间烟火暖、运河弦歌不辍的时代画卷。

  开播之时,徐则臣送来寄语:“希望观众在《北上》电视剧中体验到,流淌在教科书里、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那条河流,也真实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首播以来,该剧实时收视率始终高企,峰值达3.96%。社交平台上的高热话题同时佐证,观众对收录了我们共同记忆、奋斗历程、人文情怀的故事,总是情有独钟。

  借90后的“童年时光机”,看“活着的历史”

  原著小说从清末民初意大利人小波罗来中国寻亲写起。寻亲期间,意大利人爱上古老运河,爱上中国文化。时光流转到新世纪,百年前小波罗与船老大、挑夫、翻译那一行人的后代,因为运河,命运再次交织。徐则臣的写作就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回环、对话。

  作家笔下有两个关键时间点:1901年,漕运废止;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一废一兴之间,映照一个民族百多年的历史。作家的文学世界里,“花街”于他是反复提及的坐标,也是创作原点。影视改编过程中,电视剧对时间线做出取舍,把小说里的历史段落作为人物前史,浓缩于“前情提要”的黑白影像,嵌入后人的口口相传,正片故事落在新世纪。空间营造上,电视剧团队在江苏昆山实景重建“花街”,希望以丰富细节还原书中所记烟火与风物。

  电视剧《北上》开篇,运河边长大的夏凤华、谢望和、邵星池、周海阔刚刚10岁,他们顶着烈日从桥上跃入船舱、水下,又嬉闹着跑回花街。与此同时,祖上有着意大利基因的马思艺跟随奶奶来到花街,融入同龄人的生活。镜头追着他们“上天入地”的童年游走,亲吻晚风里听周爷爷讲运河故事的孩子们的脸庞,也拂过伫立在历史风雨中的老建筑,勾勒出运河人家的生活图景。目之所及,褪色的诺基亚、搪瓷缸、金猪存钱罐、“大屁股”电视机……年代感具象化,带着观众穿越回20多年前。网友评价:“暖暖又诗意,是90后的童年时光机。”

  当然,2000年只是叙事的开端。在那之后,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北京奥运圆满举行、互联网浪潮迭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大运河申遗成功等时代风起,花街小院里的个体命运与时代进程密切相交。电视剧《北上》希望记录“活着的历史”,如导演姚晓峰所言,“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的通道,更是沿岸百姓生活的依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与运河的命运同频共振”。

  从三代邻里奋斗情,写滋养精神的河

  剧版《北上》中,大运河不仅是地理背景,更是文脉赓续、孕育发展生机的纽带,推动着人物成长、人情生长。

  运河繁荣时,跑船归来的谢天成总能为花街邻里带回殷实收益,小院里六户人家的日子也随之红火兴旺。当潮流兴替,运河式微。可天性坚韧的运河人家亦能勇毅转型,在困顿中破浪求生。这其中,有周爷爷为代表的祖辈时常提醒后人“不忘本”;有为撑持家计、转行开货车跑高速的果敢母亲;还有长大成人后,从温润水乡走进大都市,从花街北上进京奋斗的年轻一辈。

  以“青春创业”为切口,让运河文化在快递、外卖等新兴业态中焕发新生,如是改编丰富着时代的表情。如剧中台词:“漂,是向着光的泅渡。”徐则臣曾说:“北上不是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随着剧情推进,剧中青年在大都市收获过、也迷惘过,最终因运河申遗重聚故土。这种“洄游”式的叙事,回应着现代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脉搏。

  徐则臣的小说里,主人公北上每到一地必有一地的风俗、一地之人情。电视剧发挥影像优势,不仅拍运河人家的生活,还融入了昆曲、评弹、竹雕、长鱼面等非遗元素与技艺,希望能织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双面绣”。

  茅盾文学奖的颁奖词曾这样写:“在《北上》中,徐则臣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现在,电视剧《北上》也借这条大河试着回答同一命题: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共舞,让乡愁与梦想共生,运河弦歌不辍。

  《文汇报》(2025年3月7日 07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