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久别·重逢》: 时空褶皱中的自我救赎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久别·重逢》: 时空褶皱中的自我救赎

来源:北京日报2025-03-25 10:24

  冯新平

  《久别·重逢》以奇幻爱情为外壳,实则编织了一场关于自我救赎与人生遗憾的深刻对话。影片通过中年音乐人苏升华(郑伊健饰)与初恋夏文萱(蔡思韵饰)的重逢,串联起两段时空的纠葛——少年时期的青涩暧昧与中年困顿的颓唐迷茫。导演梁礼彦巧妙运用双线叙事与时空穿越元素,将观众带入一场“与自己对话”的心灵旅程。无论是少年时期未说出口的告白,还是中年时期面对人生低谷的逃避,影片始终叩问一个核心命题:当时间流逝,我们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导演在叙事中埋下诸多隐喻:夏文萱的“穿越”不仅是物理意义的时空跳跃,更是苏升华内心对纯真年代的追忆与救赎渴望的投射。影片并未止步于爱情片的浪漫框架,而是借奇幻外壳探讨更普遍的人生困境——中年危机、梦想失落、情感遗憾。正如片中那句发人深省的提问:“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去任何一个时间,你想去哪里?”这一问,既是对角色的拷问,也是对观众的邀请。

  《久别·重逢》剧照

  郑伊健以颠覆性的表演诠释了苏升华的中年困局。褪去《古惑仔》时代的硬朗形象,他将一个失意音乐人的颓废、脆弱与自我厌弃刻画得入木三分:痛风发作时的佝偻、面对旧爱时的闪躲、创作瓶颈时的暴躁,细节中尽显角色的破碎感。而陈卓贤饰演的少年苏升华,则以青涩的执着与音乐才华,为角色注入生命力。两人虽外貌差异显著,却通过相似的肢体语言与情感逻辑,构建出角色的连贯性。

  相比之下,许恩怡饰演的少女夏文萱成为争议焦点。部分观众认为她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如摇头晃脑、瞪眼卖萌)诠释“古怪可爱”略显生硬,削弱了角色的深度。然而,蔡思韵的中年版夏文萱则以细腻演技弥补了这一缺憾,她将绝症患者的虚弱与对旧爱的隐忍演绎得克制而动人,尤其在临终戏份中,一个眼神便道尽半生遗憾。

  影片的视觉呈现堪称一大亮点。主要取景地包括日本爱媛县、高知县等地,以及香港特色小店和长洲慢生活场景,导演以清新柔和的色调捕捉了日本乡村的静谧与长洲渔港的烟火气。少年时期的秘密基地、中年重逢的医院长廊、葬礼上的雨幕……每一帧画面都如散文诗般流淌着“物哀”美学,令人联想到新海诚电影《你的名字》中时空交错的唯美意境。

  配乐则成为叙事的重要推手。原创钢琴曲《Last Song for You》贯穿全片,既是苏升华未完成的音乐理想,也是两人情感的隐形纽带。少年时期唱片店的邂逅、中年时期的葬礼诀别,音乐始终充当着时空穿越的“钥匙”,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尽管影片在香港上映后收获“近年最纯粹爱情片”的美誉,票房却仅勉强回本(约1000万港元),与同档期商业大片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反差折射出香港爱情片在当代市场的尴尬处境:观众既渴望跳出“警匪黑帮”的类型窠臼,又对慢节奏文艺片缺乏耐心。部分批评声直指剧情“老套狗血”,尤其是中年男主角与少女的互动被质疑“违和”。

  然而,若抛开商业桎梏,《久别·重逢》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不合时宜”的坚守。它拒绝以戏剧化冲突博取眼球,转而用细腻的日常片段唤醒观众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少年时期通宵煲电话粥的悸动,还是中年时期在便利店默默分享关东煮的温情,皆是对“纯爱”本质的回归。

  《久别·重逢》并非完美的作品,其叙事节奏的温吞与部分角色的扁平化无可否认。但它以勇气撕开了香港类型片的固化标签,在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方诗意空间。当苏升华最终穿越回过去,与少年时代的自己共同完成那首未竟之歌时,影片完成了对“救赎”的终极诠释:真正的治愈,不是改写过去,而是接纳遗憾,与当下的自己和解。或许正如一位观众所言:“这不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而是一场与自己久别重逢的仪式。” 在快餐文化肆虐的当下,这份对初心的凝视与对生命温度的珍视,已足够珍贵。(作者为文艺评论人)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