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出戏,17岁年轻人挑大梁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这出戏,17岁年轻人挑大梁

来源:人民日报2025-04-14 09:42

  记者 姚雪青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戏曲剧种繁多,既有昆曲、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等流行区域广阔的剧种,也有流行范围较小、关注度相对较低的小剧种。各类剧种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百花园,展现出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开辟未来。排演沉浸式剧目、改编经典作品、走进直播间、起用年轻演员……近年来,许多小剧种积极回应时代,不断在内容创作、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拥抱更多观众,持续焕发光彩。本版推出策划,关注小剧种的创新探索,观察古老戏曲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开拓更广阔的表演舞台、延展更多元的表达空间。

  ——编 者

  以上图片均为丹剧《白蛇·泪落金山》剧照。丹阳市丹剧团供图

  穿上时髦服装,她是《白蛇传》剧组编剧忘红尘;换上一身古装,她是戏中戏里的许仙;谢幕彩蛋中,她又戴上墨镜、活力舞蹈——整晚的演出,17岁的江苏镇江丹阳市丹剧团第六代演员束媛在3种身份间切换。

  4月1日晚,首部小剧场丹剧《白蛇·泪落金山》在镇江上演,吸引了许多观众。

  “谢幕时,掌声很热烈,还有观众和我们一起跳舞,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丹剧的喜爱。”束媛说。去年11月,这部剧在北京首演,并获得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这个近300岁的剧种,火了!

  《白蛇·泪落金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24年,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苏醒,前世记忆历历在目。雷峰塔的当代守塔人小沙弥引白素贞前往镇江《白蛇传》剧组,意外与化身电影明星蔓青的青蛇、已成为剧作家忘红尘的许仙重逢。4人排练新剧,白素贞饰演青蛇、蔓青饰演白蛇、忘红尘饰演许仙、小沙弥饰演法海,在真假错位、戏中戏外感悟人生况味。

  “选择《白蛇传》题材,因为这个IP足够为人熟知,故事也有再创作空间——从唐传奇到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白蛇形象随时代不断变化,在当代语境下,这个故事对爱情、人性的探讨可以更丰富、多元。”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90后编剧俞思含说,剧中加入的“穿越”、反转等元素很受年轻人喜爱,这个具有当代审美和精神的爱情故事,也很符合丹剧细腻清新的气质。

  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蔚然说:“在《白蛇传》的故事为人熟知的背景下,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仍然有勇气去挑战,创作不一样的故事,令人感动。”

  有贴合当代审美的故事新编,还有颇具巧思的舞台设计。舞台主背景是一把可以“穿越时空”的油纸伞,舞台右侧还有一座流水造型的桥。“油纸伞用钢结构作为伞架,以一种略带反光、蓝天云纹的布作为伞面,需要场景变化时,用人力拉动;断桥用钢结构与木板打造,让舞台更加立体。”导演戎兆琪介绍,剧组花了一个月时间设计这些舞台装置,“要第一眼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不仅如此,这部剧在配乐上也有所创新,没有全部采用传统经典的丝竹配乐,而是以管弦乐器为主,包括大中小提琴、键盘、电子琴等,以增加现代感。

  除了现代的故事、新颖的舞台,《白蛇·泪落金山》引人注目的,还有青春的面孔。这部剧首次起用4名平均年龄仅17岁的新生代演员担任主演,一人分饰多角。束媛和伙伴们压力不小,也收获颇多。

  在剧中扮演白蛇的17岁丹剧演员史芬闺说,由于年纪较小,刚开始排练时,对分饰多角的层次感拿捏不准,也对剧中探讨的爱情等话题缺乏理解,“编剧和导演给我们一遍遍讲戏,锡剧院和丹剧团的前辈帮助我们一点点打磨细节,渐渐地,我们手上多了动作、脸上有了情绪,表演也融入了更多感情,感觉每天都在成长。”史芬闺说。

  丹剧是江苏现存的4个濒危剧种之一,由于受众面窄、演出市场低迷等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曾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丹剧团第六代演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丹阳市丹剧团团长、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郦伟华介绍,2019年,丹剧团从全市范围遴选出24名十二三岁、身形及嗓音条件较好的苗子,送到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丹剧班定向培养。

  当年,12岁的束媛就怀着“我要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梦想前来学习,从吊嗓子、练眼神的基本功练起。“我们先学了两年京剧、昆曲,又学了两年扬剧,2023年底回到丹剧团学习丹剧方言和唱腔。”束媛说,不同剧种在发声、身段、台步等方面有共通之处,广泛学习有助于相互借鉴,让戏路更宽。例如《五女拜寿》本是越剧剧目,现在丹剧也移植创排;《白蛇·泪落金山》的“下金山”段落,就在传统丹剧里融入了婺剧的表演方式,取得了不错效果。

  2023年,丹剧入选第五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初,在江苏省文旅厅的牵线下,无锡市锡剧院对丹阳市丹剧团进行定向帮扶,派出名家采用“以戏带功”形式向年轻演员传授技艺,并通过同台表演、观摩学习等提高艺术水准、加强传承普及。

  “演员们的表演略显青涩,但情感真挚、动作优美、唱腔清丽,让人体会到丹剧之美。”当天在现场观看演出的丹阳市民林婧觉得,这个小剧种未来可期。

  期许正逐渐变成现实。郦伟华说,以《白蛇·泪落金山》的“出圈”为契机,今年剧团将推出青春版丹剧《宝箱缘》《五女拜寿》《李三娘》等剧目,并复排经典《砻糠记》,在剧本、舞美、灯光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丹剧、喜爱丹剧。

  链接

  丹剧,起源于江苏省丹阳市,在当地民间曲艺“啷当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拥有近300年历史,于1958年被正式命名为丹剧。2023年,丹剧被列入第五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丹剧以丹阳地方方言为唱念用语,以“啷当”“云阳”“花名”以及一整套板式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较接近京剧。由于啷当男腔高亢简朴,丹剧常用女小生,在表演风格上较接近越剧。丹剧唱腔中,袭用啷当艺人的唱法和竹鼓伴奏技艺而形成的“老啷当调”,唱腔别具一格。依据啷当尾句拖腔发展起来的伴唱和唱腔浑然一体、互为增色,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丹剧的语言音调柔和,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代表性剧目有《砻糠记》《三夫人》《野塘婚礼》《大哥你好》《凤先生》等。

  (丹阳市丹剧团提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