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2岁放弃读博来华学京戏 英文版《闹天宫》赢得满堂彩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32岁放弃读博来华学京戏 英文版《闹天宫》赢得满堂彩

来源:新华网2025-04-15 10:37

  “想俺老孙也算天地间一尊神佛!”推着自行车,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走在陶然亭的街面上,微微挑眉,小声开着嗓。这腔调,让人误以为是位京戏水平不低的北京大爷,但仔细一瞧,却发现原来是位地地道道的外国朋友。他,就是京剧圈里鼎鼎大名的“洋猴王”——格伐·博拉赞(Ghaffar Pourazar)。

  格伐在讲座中进行京剧展示。

  开场

  年近四旬首次登台演“猴王”

  和格伐相见的地点,约在湖广会馆的戏楼。坐在茶座上,看着老式戏台,格伐有些出神。看着台上“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他似乎又回到了首次登台扮演“美猴王”的那一刻。

  “那是1999年1月下旬,我在虎坊桥工人俱乐部登上戏台,演出的剧目就是《闹天宫》。当时,我已经学了几年戏,唱、念、做、打也都有点儿模样了。”格伐回忆道。

  那一年,格伐已经年近40岁,身份是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在众多“猴子”的簇拥下,格伐出场亮相,只见他头戴金花帽,脚蹬高靴,身着蟒袍,真个猴王气派,好不威风。

  “想俺老孙也算天地间一尊神佛!”一开口,格伐便把美猴王“嬉、笑、怒、骂”的神情、心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个武艺高强、狂妄自大却又调皮捣蛋的猴王形象。

  整场演出,格伐一招一式准确到位,显示了扎实的基本功。戏中大段的武打和颇有难度的出手技巧,他也运用得颇为自如。

  “给我配戏的不仅有一个年级的同学,还有北京京剧院的演员。散戏后,剧场负责人跟我说,从没见过后院停了那么多小轿车。”说起自己“露脸”的经历,格伐语气轻松、平缓,看得出,他早已看淡了这些。

  翻开格伐唱戏的履历,高光时刻确实不少:1999年,他带着英文版京剧《闹天宫》参加了国际京剧票友大赛,成功斩获最高奖“金龙奖”。从那以后,“洋猴王”的名号不胫而走,格伐也将这一作品陆续带到美国、英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巡演。

  格伐上场门一出来,台下就是一片——好!那些叫好的观众里,有老北京、老伦敦、老华盛顿……“洋猴王”格伐,为英文版《闹天宫》赢得了满堂彩。

  格伐勾半张脸的孙悟空形象。

  正戏

  学习唱念连做梦都在背词

  说起自己和京剧的缘分,格伐觉得那是一次命中注定的邂逅。他出生在伊朗,生活在英、美,第一次看京剧是1993年。那年,格伐三十出头,是英国伯恩茅斯大学三维动画专业的博士生。听说北京京剧院来英国演出,他专门去看了场戏,目的只是为了收集、研究舞蹈动作,为将来做动画项目、拍电影“开脑洞”,攒素材。

  然而,那场《打焦赞》却让格伐彻底被京剧的魅力所征服。锣鼓点一响,演员粉墨登场,他的目光便被紧紧吸引住了。“难以置信,我当时虽然看不大懂剧情,但还是大受震撼,感觉这种舞台表演呈现的美是由内而外、无所不包的。”格伐说。

  在观看京剧《打焦赞》前,格伐也曾收集过非洲、中东以及印度、日本等地的舞蹈素材,研究身段、身体和表演的关系。看了京剧后,他惊讶地发现原来所有研究过的动作,在京剧里都有所表现。“我在京剧中看到了所有表演艺术形式的融合,感觉和京剧比起来,其他的舞蹈形式都黯然失色,我完全被征服了。”格伐说。

  演员谢幕时,格伐竟然泪流满面。随后,北京京剧院到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剑桥演出,他都一路跟随观赏。很快,格伐便和剧院的演员们打成一片。临别之际,格伐找到京剧院带队团长京剧名家王玉珍,向她表达了自己对京剧的喜爱,并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国学习京剧。

  一个月后,格伐收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于是,他放弃在读的博士学位,只身来到中国,成为一名京剧留学生。几年后,他当年的同班同学成为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制作人,而格伐却在北京和戏曲学校的孩子们为伴,从“童子功”开始练起。

  “家人、朋友都不理解,甚至认为我在开‘国际玩笑’。我也没做太多解释。因为除了学京剧这个念头,我没有其他考虑。”格伐的语气坚定又淡然。

  格伐在北京戏曲学校学习。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当时,格伐已经32岁,每天在学校和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练习压腿、踢腿、下腰等基本功。训练难度很大,他一开始身体也吃不消,经常是医院、学校两头跑。

  回忆起学艺的经历,格伐笑称自己跟个“菜鸟”一样,老师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老师怎么念,他就怎么念,一遍又一遍,做得不规范,老师上手给调整,慢慢就有那么点儿意思了。

  相比之下,复杂的唱念更让他头疼,先天的语言“劣势”只能靠更加勤奋、“疯魔”的努力来弥补。吃饭、洗澡、走路、骑车,甚至做梦的时候,格伐都在不停地背词。

  “老师让我学武生,就是石秀、林冲这些角色的行当,希望可以扬长避短。”格伐说。

  学艺四年后,格伐学习新戏《闹天宫》,自此接触到了猴戏,开始了他半生的“洋猴王”的演艺生涯。渐渐地,他迷上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角色,每天都比其他学员早一个小时到练功房练功,还买了许多关于猴子的书籍、光盘潜心研究。

  “孙悟空代表自由、快乐,不仅有一颗赤子之心,更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说起心中的“猴王”,格伐来了兴致,指了指自己的大眼睛和大鼻头,笑着说:“你看,我长得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扮上更像。”

  如格伐所言,当他勾上“猴脸”,头戴罗帽,身披猴衣,腰系水裙,扮起孙悟空根本看不出是位“老外”,而是活脱脱的“美猴王”。

  格伐参加大型演出。

  压轴

  将莎士比亚名著改编成京剧

  三十多年来,格伐除了学戏、唱戏,也走遍世界各地传播、推广京剧。他发现,语言的差异成为京剧教学最大的障碍。于是,格伐萌生了翻译京剧唱词的念头。

  “想俺老孙也算天地间一尊神佛!”被格伐翻译成“I am the most powerful spirit on heaven and earth.”不仅保留了原意,还贴合了京剧的韵味,让外国观众既能听懂,又能欣赏。

  在演出时,格伐还尝试过双语京剧表演,就是先用中文演,紧接着再来一句或者一段的英文版。

  随着传播效果越来越好,格伐的想法也越来越多。“中国历史悠久和戏剧丰富,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有些陌生。”他说,“如果能将耳熟能详的外国故事用京剧表演出来,肯定能更好地引发外国观众对京剧的兴趣。”

  于是,格伐将莎士比亚名著《仲夏夜之梦》改编成京剧,并搬上国际舞台。美国和欧洲观众十分熟悉的提泰妮亚和奥伯龙也化上京剧妆容、穿上京剧戏服。“这些外国观众瞬间就感受到了戏剧中的中国元素,也更容易融入剧情。”格伐说。

  格伐认为,做好京剧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那些对中西方的文化和历史都熟悉的人来搭建交流的“桥梁”。“我希望将自己在戏剧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多元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为观众创造更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艺术体验。”

  2014年,为了表彰格伐在弘扬京剧、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他颁发了“长城友谊奖”,这是授予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

  如今,年过花甲的格伐依然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和京剧传播事业。他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亚洲等地举办讲座传授京剧,并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剧院、校园开办研修班,指导教学。“未来,计划将我学习京剧的故事搬上舞台,让更多人通过我的故事,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兴趣。”格伐说。

  “想俺老孙也算天地间一尊神佛!”走出湖广会馆的大门,格伐又念起这段再熟悉不过的念白,路在脚下,他的取经之路,仍在继续。(北京晚报记者张骜 格伐 供图)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