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悬疑剧需跳出旧坑另辟新路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国产悬疑剧需跳出旧坑另辟新路

来源:文汇报2025-04-23 10:24

  桂琳

  自2020年《隐秘的角落》爆火以来,国产悬疑剧井喷式发展了五年,成为目前国产剧中最热门的剧集类型。今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几个互联网大厂的悬疑新剧(《黄雀》《沙尘暴》《棋士》)等集体亮相和竞争的热闹场面,而且还有更多已经完成制作的剧集在等待播出。

  但在这股热闹的制播势头下,其实也已经潜伏着创作上的舍本逐末和路径依赖等问题,阻碍着这个类型的创新发展。本文打算结合今年已播出的剧集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向展开一些分析。

  跳出花哨的旧坑,重回悬疑的正道

  为了增加剧集吸引力,今年已经上映的剧集在各种花哨借鉴上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黄雀》将谍战片和黑帮片的类型惯例引入反扒题材创作。作为主要扒手形象塑造的佛爷、黎小莲、财神、阿兰四人小偷集团,俨然一个间谍组织。他们不仅通过正当职业隐藏自己的小偷身份,而且每一次偷窃行为都经过严密策划,精心组织,分工明确。这种高智商犯罪带来的智性乐趣就构成了对观众的吸引力。《黄雀》还将香港黑帮片的一些类型元素也引入剧中,以一种很新奇的方式描写小偷群像。

  《棋士》从美剧中寻找借鉴资源,其中的确有与《绝命毒师》相似的情节和人物元素。它更大的创新点则是通过将围棋和兵法引入剧集创作,试图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资源与悬疑剧高智商犯罪结合在一起。其中第一个犯罪故事设计得比较精妙,引入三十六计中的“李代桃僵”,通过下棋风格分析犯罪对象,与主人公崔业的整个犯罪过程紧密联系,带给观众知识与悬疑的双重观赏乐趣。

  《沙尘暴》则在丁宝元这条线索中引入了如松本清张《交错的场景》中呈现的虚构小说与真实犯罪结合在一起的情节,还有孙彩云这一美式硬汉侦探片中的重要女性形象:蛇蝎美人。这种一心追求自身欲望的女性形象在国产悬疑剧中还不太多见,很多观众都被她吸引,评价她身上那股顽强的生命力十分有魅力。

  但可惜的是,在悬疑类型最关键的故事编写上,这些剧集都出现了硬伤,没有一部完全做到了逻辑闭环和情节自洽。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就揭示了好故事的重要标准。好故事不仅要符合因果逻辑关系,而且还得靠突转和发现让观众意外,激发他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悬疑类型无疑是将好故事魅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无论是展示犯罪还是反犯罪过程,编剧不仅要让故事逻辑自洽,还得让观众不断产生意外与好奇,无法一下子猜透结局,从而跟随情节在紧张、恐惧、迷惑等复杂情绪状态中“起伏颠簸”。到最后的结局处时,观众既有豁然开朗的智性满足,更有如释重负的情感释放。

  所以,在悬疑类型的故事编写中,编剧与观众是一种智力较量的关系,编剧必须比观众更高明。如果编剧所设计的犯罪和反犯罪过程过于平淡,缺少意外,一下子就被观众识破,或者观众发现悬疑故事的逻辑出现问题,悬疑类型的吸引力就会立刻荡然无存,观众都会失去继续追看下去的动力。

  《黄雀》的主要问题是悬疑故事节奏把握不好,以一个眼角膜失窃案作为核心情节,本来是为了形成紧张的故事节奏。但因为在不同时代叙事之间来回剪接,导致破案过程不仅没有形成应有的紧张节奏,而且眼角膜案最终也是虎头蛇尾,反而以一个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偷足球奖杯终结全剧,造成烂尾。《棋士》的第一个犯罪故事编得比较精致,但到第二个犯罪故事时,不仅传统智慧与高智商犯罪完全脱节,故事本身也出现了很多逻辑硬伤,最后也是高开低走。

  《沙尘暴》在刘三成一家的犯罪设计上比较严密,但在丁宝元两口子这条线上则是漏洞百出,硬伤不断。比如如果按照最后结局,八年前是刘三成师徒作案,他们当时完全可以继续回炉焚烧,根本就不会有叫醒站长丁宝元,然后报警的后续情节。另外,剧情一方面设计丁宝元老婆孙彩云对刘家作案根本不知情,另一方面又设计她在焚尸案还没发生时就开始策划嫁祸自己老公的事情,显然也是自相矛盾的逻辑硬伤。此外,既然丁与孙对真正的案情都不知情,孙的情人如何能够写出细节逼真的犯罪小说?既然丁已经因为工伤无法满足孙的性欲,怎么又轻易相信孙怀了自己的孩子,从而甘愿为她顶罪?

  可见,目前悬疑剧创作要想创新,首先必须回到最重要的悬疑故事编写上。因为如果悬疑故事不过关,各种为增加复杂性与吸引力而加入的花哨借鉴也无法真正做到锦上添花。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我们所分析的这些悬疑剧情问题本身就与各种花哨因素有关。因为借鉴越花哨,对悬疑故事的要求一定会更高。所以,只有首先战胜了观众的智力挑战,才能进一步谈到更多的花哨吸引力问题。

  摆脱年代剧路径依赖,打开新媒介创作思路

  今年已经播出的几部悬疑剧走的都是年代思路,即将悬疑剧情与真实时代展示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来自中国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积淀下来的创作思想与资源,尤其是以小人物塑造与美善伦理表达作为重点的底层叙事,另一方面,2023年《漫长的季节》的巨大成功也为年代思路带来了示范效应。

  年代思路的特征之一是以小人物底层叙事建构悬疑故事。

  《沙尘暴》将故事背景放到2004年到2012年的一个西北小城,小城的没落与众多小人物渴望走出去的生存挣扎,和剧中的小人物犯罪与小人物探案一直紧密咬合在一起。该剧以王良母亲琴、刘盈盈、程春三位小人物女性构成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女性群像,巧妙嵌入悬疑剧情之中,作为欠发达地区女性困境的缩影,更是神来之笔。《黄雀》则将视线投向了1990年代末期的广州。剧中的众多正反角色大都选取从北方小城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广州闯荡与谋生的小人物形象,也是试图让世纪之交的真实历史与反扒故事构成呼应关系。《棋士》将故事背景放在了2000年的南方某城,同样选取小人物犯罪故事。剧集显然也是希望将剧中人物的个人困境,与金钱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氛围之间形成映射。

  年代思路的特征之二是重视美善伦理,悬疑剧情往往伴随着十分浓厚的情感表达。

  比如《沙尘暴》中陈江河与师傅之间情同父子的关系,对塑造这个人物助力不少。王良对刘盈盈的复杂情感也让人五味杂陈。《棋士》和《黄雀》中对各种小人物之间的姐弟情、兄弟情、父子情、母子情、青涩爱情、夫妻情等都有不错的处理,或质朴可亲,或细腻动人,并带来了悲悯、同情、包容等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特质。

  但目前看来,这种年代思路已经出现过度的路径依赖问题。

  首先,年代思路过于依赖小人物形象。比如主角通常选取小地方的小人物,有自己的个人创伤,但同时也有能力。《黄雀》中的郭鹏飞,《棋士》中的崔业与崔伟,《沙尘暴》中的陈江河等,都是这种塑造思路,继续下去必然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其次,年代思路过于依赖美善伦理表达。《黄雀》的这个问题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塑造众多小偷形象时,过于强调他们的悲惨过往和当下困境,使得小偷形象的道德面目变得有些模糊。这不仅让观众的情感体验有些古怪,还进一步影响了反扒情节带来的正义快感。比如董富贵作为小偷,但凡被抓,就用年迈老母亲当借口,其实并不值得同情。但剧中反而将他作为刻画重点,对他寄予了过分的同情,反而令观众有点不适。

  面对以上所说的路径依赖问题,国产悬疑剧其实也可以寻找一些新的创作思路。在2023年,除了年代思路的《漫长的季节》,还有一部成功的悬疑剧《繁城之下》走的就是另一种思路:网络思路,指的是将悬疑情节与网络媒介特性相结合的创作思路。比较成功的“马伯庸配方”也是采取这一思路的典型案例。

  悬疑类型本身就很适合成为以网络为中心的媒介融合主导类型。首先,悬疑类型的吸引力就是神秘与探究,不仅在前网络时代有很强的受众号召力,也契合了网络时代受众对互动性、游戏性的需求。其次,悬疑类型环环相扣的悬疑推理设置,恰好能够将网络上众多复杂的资源用情节主线串联起来,非常适合网络文艺的融合性操作。

  网络思路的第一大特征就是创作资源丰富而自由。网络时代信息不仅海量,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多元材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所以网络思路在资源选择上就有了极大自由,可以说古今穿越,中西混搭,虚实结合。比如《繁城之下》中就将美国大片、日本推理小说、《论语》、唐伯虎等众多资源都纳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网络思路的第二大特征是跨媒介思维创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这些原本有自己独特媒介属性的艺术形式,在网络中形成了多种跨媒介融合形式。比如2024年大火的《边水往事》也是采取网络思路,该剧导演自述受到网络游戏《荒野大镖客》的启发,按照电子游戏思维建构起三边坡,不仅为三边坡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规则和风俗习惯,还专门请语言专家创造了全新的语言体系勃磨语,将其变成了一个游戏世界。该剧甚至从叙事结构到美学风格也都颇具游戏感。新奇的创意让这部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可见,除了继续发挥年代思路的优势之外,网络思路更是一个值得深挖的悬疑富矿。

  综上,只有正视目前国产悬疑剧创作中已经存在的舍本逐末和路径依赖问题,才能真正推动这一重要类型的创新升级,诞生更多剧作精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塞内加尔总理松科

  • 云南虎跳峡:夏日旅游热度攀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