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现象级IP《不眠之夜》为中国演艺产业持续上新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现象级IP《不眠之夜》为中国演艺产业持续上新

来源:文汇报2025-04-24 09:31

  ■记者 宣晶

  “驻演8年多的《不眠之夜》,竟然焕新啦!”上周末,董明海第402次走进位于静安区的“麦金侬酒店”,发现熟稔于心的剧情有了新的展开。作为该剧的“骨灰级”观众,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而后是狂喜:“新版把原本只存在于台词或场刊上的人物故事,具象化在我的面前,太真实了。独一无二的上海版,值得反复刷。”

  作为首个在亚洲落地、国际级制作的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上海版颠覆了当年的中国演艺市场。该剧于2016年投入运营以来,累计演出场次近2200场,项目收入逾5.4亿元,观众超过64万人次。出品方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以下简称“文广演艺”)以《不眠之夜》为核心,打造“演艺型商业综合体”的运营模式,以优质演出为引流入口,叠加零售、餐饮和娱乐业态,扩大演出的边际收益,获取内容的溢出效应。彼时彼刻的《不眠之夜》开创了中国沉浸式产业的先河。

  今年4月,《不眠之夜》特别版启幕,通过“深度互动”与“经典叙事”双轨设计,为观众提供“千人千面”的多样化沉浸式体验。申城成为这一现象级IP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驻演城市,开创文化IP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有机共生的新范式。“上海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城市,这里有来自全世界的观众,他们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激情与渴望。我们都不曾想过,这部作品可以于此扎根8年之久,未来它将继续探索和成长。”《不眠之夜》上海版导演兼艺术总监菲力克斯·巴雷特说。

  一道“必答题”

  “最初,我被‘打破第四面墙’的推广宣传吸引,才买了《不眠之夜》的预售票。没想到,它打开了沉浸式的新世界。这几年光看剧的门票就花了近30万元,还是意犹未尽。”董明海告诉记者,那时候住在毗邻“麦金侬酒店”的新闸路,看剧是顺路;几年后搬家到普陀区,仍常去“麦金侬”看戏;有时还从工作的张江专程坐地铁赶过去——刷《不眠之夜》已变成了习惯。“戴上白色面具,走过曲折长廊,仿佛闯进别人的梦里。那种虚幻又真实的神秘感,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的好奇心。”

  《不眠之夜》的故事主线改编自《麦克白》,有伦敦版、纽约版等多个版本,上海版则融入《白蛇传》等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全剧有20多位主要演员,几乎每个演员身上都有一条故事线,不同的故事线平行又相互串联,再加上电影级别的舞美设计、零距离的舞蹈张力,提供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观众戴上面具,变身“隐形人”,不仅能自由选择观剧路线,还可能参与演出并形成新的“剧情点”。沉浸体验提供的临场感、交互性、想象力,促使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深刻联结,反复刷剧成为许多剧迷的“必选项”。

  《不眠之夜》上海版由文广演艺与英国Punchdrunk公司联合打造。摆在出品方面前的是一道“必答题”:海外版珠玉在前,上海版如何推陈出新?

  从立项之初,一个原则就已明确:《不眠之夜》上海版不是纽约版的复制粘贴,而是重新创作,以实现“国际元素、中国表达、原创制作、创新运营”的目标。“《不眠之夜》落地上海是一种‘必然’。当时,上海就已经是全国范围内演出市场环境最好、运营最成熟的城市,也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年轻人对舶来文化的接受度比较高,对创新形式很感兴趣。”文广演艺总裁马晨骋介绍,公司组建了由40余名中外演职人员组成的国际化剧组,更有超50人的中方制作运营团队提供有力保障,打造“原创—制作—运营”的协作体系。外方团队负责以原作标准创作、设计空间;中方团队主要在内容本地化、剧场搭建上贡献力量。

  《不眠之夜》通过对五层楼90多个戏剧房间的改造,构建真实与梦境交织的时空。引进如此复杂的海外大制作,核心难题之一是打造合适的大型场地,这意味着项目成本远高于传统演出。考虑到剧目定位和观剧便利,项目团队在北京西路1013号找到一栋闲置的六层小楼。这里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周边商业配套较成熟,其所在的静安区一直在积极打造文化地标。团队刚接手时,小楼只有基础架构,他们仅花了7个月就完成了所有的场景装修和布置。最终,《不眠之夜》上海版的故事背景选定在1930年代的申城,为了呼应纽约版,将这栋小楼命名为“麦金侬酒店”。2016年7月,《不眠之夜》上海版正式发布演出信息,不到100小时内1万张预售票就全数售罄。

  一条“新选项”

  与传统的旅游秀产品不同,《不眠之夜》上海版不走团购渠道,销售主要是与票务平台合作,靠项目本身口碑和宣传推广吸引观众。在“大众点评”平台上,《不眠之夜》上海版评分高达4.9分,来自超过50000名用户真实评价,好评率95%,蝉联演出类榜单第一、沉浸式演出总交易额全国第一、演出类收藏打卡数上海第一,连续2年入选大众点评必玩榜,演出类话题中#不眠之夜#的热度超过220万,位居榜首。

  《不眠之夜》凭什么让观众反复刷剧?“因为你会爱上这种自由探索、惊喜发现与深度共情互相融合的体验。”董明海的“入戏”很有代表性,“第一场看完,我完全被‘闪光舞’的名场面震住了,反而剧情好像只抓了一些碎片。为了搞懂主线故事讲什么,我跟着每一个主要演员‘跑图’,大概刷了30场;而后又追看不同支线角色的互动情节,50场很快过去了;接下来专注抠细节、探密藏,不知不觉就到80场啦,非常享受补全剧情‘拼图’的满足感。每一次演员更新、特别活动,我都会回到这里。”

  “很多人的休闲方式是吃饭逛街看电影,而我增添了一条新选项——刷《不眠之夜》。周末跟朋友相约‘麦金侬’,开演前喝一杯、聊聊天,看完戏再聚餐,或者入住‘802客房’体验神秘的冒险之旅。”董明海说。年轻观众的消费习惯带来了商业拓展的全新机遇。以百老汇为例,每年吸引观众1200万至1500万人次,60%以上为外地游客,带来食住行购等方面的大量关联消费。2016-2017年,百老汇为纽约市贡献高达126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据测算,平均每1美元的票房收入,会带来4至5美元的附加消费,溢出带动效应明显。

  作为《不眠之夜》上海版的项目运营方,文广演艺旗下的尚演文化衍生出一系列沉浸式娱乐内容。“内容是演艺产品的核心要素,但不再是唯一要素。”文广演艺总经理潘韬认为,核心内容起到引流作品,与内容强关联的餐饮、酒吧、住宿、零售等高频消费业态则起到流量变现功能。“从作品到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演艺产品,文化IP的创新运营要注重业态组合的内部层次感和综合体验感。”尚演文化创新引入了丰富的文旅商融合业态,比如公司与亚朵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开发The Drama酒店,房间用莎士比亚的作品命名,设计和布局加入许多戏剧元素。《不眠之夜》上海版还与品牌联动进行植入营销,给产品潜在受众人群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孵化出一系列引爆市场的创意联动。

  一个“核爆点”

  在《不眠之夜》上海版的带动下,中国沉浸式娱乐的场景进一步延伸,成为城市文旅打造的关键词之一。截至2023年底,国内演艺市场以“沉浸式”为标签的体验项目数量有32024个,产业消费市场规模达927亿元,创造近92.8万个就业岗位,项目数量、消费市场规模、投资规模和总产值方面均居全球首位。

  “在十几年间,中国沉浸式产业实现了整体规模100倍的增长,成为全球沉浸产业体量最大、增速最快、项目数量最多的市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化品牌与数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帆表示,沉浸式体验激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成为新业态迅猛增长的“核爆点”,“这不仅带来了无限的商业机会,还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今天,《不眠之夜》的故事仍在继续。近年来,文广演艺先后引入了《爱丽丝冒险奇遇记》《秘密影院》等沉浸式娱乐项目。与此同时,《不眠之夜》则以“戏剧+”的形式走出上海,陆续在长沙、深圳举办特展,展示其背后的创作故事。最新亮相的《不眠之夜》特别版推出亲民价格:基础票价比经典版下调30%,进一步降低观剧的消费门槛。同时,演出时长调整为2.5个小时,控制在观众体验最佳的“情感与体力”阈值区间内。

  另一方面,沉浸体验的融合性全域发展正在创造新的产业空间。2022年有了首届上海沉浸式艺术周,2023年升级打造“朱家角超沉浸艺术季”,从商圈拓展至文旅景点,打造“超沉浸制造局”品牌。2025年底,沉浸式音乐现场《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将亮相上海宾馆辅楼,由腾讯视频、文广演艺、哇唧唧哇和东方明珠联合出品。

  “今夜,你决定故事的走向”不仅是《不眠之夜》特别版的核心理念,更生动映照出城市文化消费的新风向。马晨骋表示,文广演艺将持续发力“新场景·新地标·新体验”战略,以打造“全球唯一”沉浸式消费地标为支点,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磁场,“培育辐射国际的文化消费生态圈,为超大城市的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探索新范式”。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