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节制的演绎 向上的人生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节制的演绎 向上的人生

来源:北京晚报2025-05-12 09:49

  韩轩

  作家陈彦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主角》,讲述了“秦腔皇后”忆秦娥的成长故事,近日,北京演艺集团根据这一作品改编的舞剧《主角》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式迎来首演,北京歌剧舞剧院的舞者们带来一场看似“大女主”但绝非爽剧的主角成长故事。

  乍一看,舞剧《主角》是以时间顺序展开,讲述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商品经济社会到来,再到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今时代的历程。但看罢全剧会发现,《主角》并没有把线性叙事一以贯之,而是以忆秦娥的人生为切片,构建起“被迫学戏”“打磨成角”“感情纠葛”“舆论裹挟”等篇章,用忆秦娥人生主题的变奏,为观众展现“主角”形象的复杂与多元。

  剧中,导演王玫对舞蹈的使用十分克制,把舞蹈内化进忆秦娥这个有些苦涩感的人物形象之中,没有满场大开大合式舞段。或许很多人走进剧场看《主角》,期待的是舞蹈演员像戏曲演员一样甩开架势起舞,但《主角》中的舞者并未如此,而是以近乎写实的肢体语汇还原着戏曲演员日常的热身、踢腿、练功。抱着看酣畅淋漓舞段的观众会感到失落,但这些看似“非舞”的肢体表达,表现的是忆秦娥日常练功的真实状态,也是对角色生命状态的精准捕捉。

  在表现情感方面,三段双人舞展现了忆秦娥与封潇潇、刘红兵与石怀玉的感情经历,折射的也是忆秦娥的不同心理状态。三个舞段中,忆秦娥与封潇潇的双人舞最为精彩。两人互生朦胧情愫,却从未真正在一起,《主角》上演了一段极少有肢体接触的双人舞。男女舞者对望、奔赴、互动,在舞台上近在咫尺,却始终不曾相拥,更别提如托举般的大动作了——这在男女双人舞的编舞上几乎难以想象。但忆秦娥和封潇潇的感情正是如此,若即若离,即将触碰便立刻缩手,不仅表现出两人的情感状态,更极大地烘托了情绪,是全剧的高光桥段之一。

  纵观舞剧全场,导演王玫还喜欢把忆秦娥放置于舞台的中后区,把舞台的前景留给群舞。改革开放后,老戏受商业浪潮冲击,逐渐衰落,忆秦娥却在后景专心“唱戏”;当前景是热闹嘈杂的茶馆时,当没有人尊重忆秦娥的表演时,忆秦娥依旧在后景中“唱戏”;面对裸画事件,忆秦娥在众人的舆论中走向舞台后方;在尾声的高台镜面上,忆秦娥依旧在后区,戏曲艺术已薪火相传,她的个体剪影却被映照得十分孤独。

  这种反复出现的独特设置,似乎在传递着导演建构的独特视角。历史的洪流如同滚滚不息向前的车轮,个人被历史裹挟着,推着向前。正如忆秦娥,她对艺术虽然痴狂,但她的成功绝非来源于天赋,而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苦功,正如陈彦在原著中传达的,真正的舞台主角,往往是“整个行当吃苦最多的人”。在她的人生中,艺术上的坎坷与成长,感情上的分分合合,都不是忆秦娥自己能控制的,社会历史的大背景和艺术更迭的规律难以撼动。

  在大历史面前,个人是渺小的。由此观舞剧《主角》,它必定不是一部主角走上人生巅峰的“爽剧”,没有“秦腔皇后”在舞台上飒爽英姿的A面,没有大女主一雪前耻傲立群雄的霸气,而是在B面不断地挣扎向前,在历史的洪流里、在诸多舆论形成的声场中寻找自己。《主角》给人的观感是苦涩的,就好像在深夜里静看严肃文学,放下书,巨大的冲击令人思绪难宁。记者方非 摄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