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看古戏想今人 在宋元南戏里觉知戏曲的绝顶魅力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看古戏想今人 在宋元南戏里觉知戏曲的绝顶魅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5-16 10:05

  ◎水晶

  全国南戏展演今年办到第三届,连续看了三年戏的我,终于对宋元南戏建立起了一点认知框架,同时也在这些古老的剧目中不断发现新鲜的亮点,并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温度。

  南戏的“元剧情”为何是“婚姻”

  一般来说,“南戏”指从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传播的戏曲艺术。在这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南戏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在有目可考的238个南戏剧目中,流传至今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中以婚姻为主题的剧目又占三分之一以上。

  我最开始觉得,戏码总是围绕着男主角考中状元之后发生婚变这类的“元剧情”展开,不免有点单调。后来读史才知道,改变中国古代阶层固化的一大创举“科举制度”,虽然发源于隋唐,但真正兴盛起来却是在宋代。唐代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不过20多人,到宋代则翻了10倍。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北宋的71名宰相中,4人为开国功臣,64人均为进士或制科出身,只有3人不由科举任相。

  这种对个体阶层跃升和其家族命运带来巨大改变的“变量”,必然会引发对家庭、婚姻和伦理道德层面的影响。既有众多现实故事支撑,也能在舞台上带来极致的戏剧性效果,南戏更多聚焦于婚姻(尤其是男性高中状元之后)这一题材,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出戏靠什么救活一个剧种流派

  载于明《永乐大典》第13991卷的《张协状元》,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它是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也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被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的剧目安排中,有两场演出与该剧相关,其中包括来自南戏诞生地温州的永嘉昆剧团的《张协状元》。

  永嘉昆剧团的《张协状元》创作于2000年,没有丝弦只有锣鼓,乐队还负责帮唱,6位演员扮演12个角色,演员可以现场换装、换角色,也可以俯身躬背演门演道具。即便放在当代戏剧舞台上,这些演法也颇具新意。这表面看是当年永嘉昆剧团的前身、永嘉昆曲传习所在创作时的克服万难之举,但其实也是《张协状元》古本中早已写好的“操作方法”。

  一人分饰多角,三五个演员便可搬演一场大戏;舞台上道具不用多,甚至连桌椅都没有,由人来扮演,这都是早期南戏的原始演出形态。这种表演方式不仅好玩有趣,而且呈现出早期戏曲演出粗粝、经济的特点,也符合戏曲写意、虚化的美学特征。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欧洲小型巡演剧团用手提箱等组合成各种道具,以形体表演替代实物物件——这也是类似的原理。少人少物的极简舞台,一方面极大开发了戏剧的假定性和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利于降低成本而得以在民间生存。所以永嘉昆剧团在25年前排的这个戏,真是配称“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流派(指永昆)”。

  另一个与《张协状元》有关的演出剧目,是莆仙戏的折子戏《张协状元·中途遇难》。与永嘉昆剧团的说唱逗乐相比,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剧种深受木偶戏影响的特色,在这个折子中更加突出。

  这一折演的是:五鸡山中土地神奉玉帝旨意,撮合张协与贫女丁素娥,命虎神引张协往古庙与贫女相会。“遇虎”与永乐本《张协状元》中的“遇盗”略有不同,虎神的扮相独特,为莆仙戏所仅见。演虎神的演员披红色马甲,戴虎头面罩,弓着身,以两根短棍拄地,延长上肢;不追求逼真的形似,而以极简的符号抽象地概括老虎的神韵,朴拙可爱,虚实相生。扮演丁素娥的演员郑超凡,表演在雪天出门采野菜时一步三滑的步履姿态,做工细腻精致;其唱腔亦饱含深情,婉转动人,诉苦的唱段特别引人共情。

  一人之力如何盖过千军万马

  戏曲丰富多样的程式,给演员提供了充足的外在保护和抓手,但如果表演者缺乏内在的情感支撑,这些外在的程式就像空壳或枷锁,困住角色而无法鲜活起来。只有表演者用充沛的情感去激活唱词和程式,才能形成内外珠联璧合的融通感。

  今年全国南戏展演中的另一部大戏、婺剧《白蛇传》中,已经演了20年此剧的楼胜老师令我惊艳不已。在与白素贞相遇前,他扮演的许仙出场只有四句唱,却瞬间让人安静下来,父母双亡的家庭背景、风华正茂的青春状态,都在这四句唱和他的步态中呈现出来,极为清晰地塑造出一个独行于春日繁花之中、心事重重的书生形象。

  他在《断桥》一折中的“十三跌”,更是名副其实地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跪步、吊毛、抢背、扑虎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配合着他对小青追杀的又惊又怕,想与白素贞重修旧好的思念,炉火纯青之技将人物内在情感波涛翻滚、困境中的慌乱与无措这几重因素叠加糅合在一起,简直要把我的眼睛吸到台上去,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了。

  这段戏令我充分觉知了中国戏曲的绝顶魅力,要有这么好的演员、这么高超的技巧,同时又能二十年如一日地真情演绎,经受舞台的磨砺,才能以一己之力,盖过前面几十号人在台上打斗的“水漫金山”啊!

  怎样帮新人学会老戏

  这样的演技,因为稀少而珍贵。

  全国南戏展演的创始人、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在谈到发起这个活动的“起心动念”时说,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想看看还有多少人能演南戏。如今展演办到第三年,阵容不断扩大,今年在泉州本土戏曲之外,全国6个省市的稀有剧种联动,汇聚13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42部经典剧目。但即使是这样,她仍然觉得有遗憾,比如一直想请的一个民间剧团,因为主要演员这个时节都忙着在山里挖笋,无法前来参加展演。而濒临失传的“天下第一团”(即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在南戏目前的剧种阵容里,并不鲜见。

  同时,新人的培养仍是问题。不抓紧时间学老戏,老艺人陆续走了,有些戏也就要永远失传了。出于这样的忧患意识,今年全国南戏展演中设立了一个特别单元,叫“古剧有约”专场演出,前文提到的莆仙戏《张协状元·中途遇难》,以及调腔《白兔记·出猎》和莆仙戏《凤仪亭会》就是这个单元的三个剧目。这三出折子戏的主演,都是去年南戏展演期间,曾静萍注意到的颇具潜力的年轻人,于是跟他们约定,让他们回去用一年的时间学一出老戏,学好了,今年来演。

  郑超凡、陈涛、林青霞三个年轻人如约而至,演出之外也分享了各自在学戏过程中的心得。曾静萍也再次表达了她的担忧,坦言南戏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一是像莆仙戏这样古老的剧种保留了大量传统南戏剧目,但仍然存在因为老艺术家的离世而“人走艺绝”的风险;二是如今能够帮助青年演员不断成长的“镜子”太少,有时青年演员想学,但不知道去哪里学、跟谁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和行动,全国南戏展演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通过这个平台为古老剧种的薪火相传贡献一点力量。

  传统连接现代能否寻得新生

  全国南戏展演每年都选在“五一”假日期间举办,不但有大量专业演出和论坛交流活动,也努力在文旅融合方向打开局面,户外演出、创意市集、美食游园市集等多种形式,都让古老的南戏有机会走进百姓和游客的视野,在艺术层面之外也能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在今年全国南戏展演的启动活动上,除了“四将开台”这样的传统仪式之外,泉州提线木偶与智能机器狗共同上演了“赛博南戏”,梨园戏的传统科步与现代街舞进行了奇妙碰撞,蛇年春晚的大热门宇树机器人在现场跟演员们一同谢幕。这些传统与现代的多样化连接,都或多或少地吸引了一些非戏曲观众的目光。

  毕竟,在娱乐选择如此丰富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都在不断挑战古老的戏曲在农业文明时代形成的观演关系;“争夺”年轻观众,也成为中国戏曲在传承和创新之外重要的任务之一。全国南戏展演期间,在威远楼和余庆楼两处场所轮番上演的沉浸式梨园戏《陈三五娘》,恰恰是这样一个吸引年轻观众的作品——梨园戏的第一IP,加上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班底,融合泉州的文旅场景,辅之以诙谐幽默的现代风格的串场,让观众得以更轻松地进入这个古老剧种和剧目,年轻演员也得到了锻炼,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旅融合模式。这样的多赢,可能会成为未来古老戏曲寻求新生的一种选择吧。

  供图/全国南戏展演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地质灾害防治·北京在行动

  •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活动在维园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