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情感逻辑的重构是在地化改编的核心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情感逻辑的重构是在地化改编的核心

来源:文汇报2025-05-21 10:46

  刘起

  《独一无二》改编自2014年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这个讲述听障家庭中健听女孩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在2021年被美国翻拍为《健听女孩》,并凭改编身份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展现出原故事强大的叙事生命力。

  对比法、美、中三版中对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听障家庭中的健听子女)群体身份危机的不同呈现,可以观察到同一主题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多重折射。《独一无二》作为这一故事在中国的第三次讲述,将面临本土化改编、文化差异调和及当代社会议题融合等多重挑战。

  跨文化改编中的情感传递

  这个故事之所以在多个国家被反复讲述,正是因为它具备一个优秀叙事所需的关键要素:独特的视角、强烈的情感冲突与丰富的情绪层次。

  聋人家庭中唯一听力健全的女孩追逐音乐梦想,这一设定天然蕴含强烈的戏剧张力。故事不仅触及听障群体的生存处境和CODA群体的身份困境,也涵盖了家庭亲情、青春成长与自我认同等多重主题。原作融合了幽默、温情、催泪与振奋等情绪,因此在法国获得票房成功并不令人意外。这正是其作为本土化改编基础所具备的叙事优势。

  然而,正因该故事经历了几次传播与重塑,改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随着原作的叙事结构与人物设定被不断复用,原初的创意亮点容易在多轮传播中被稀释,逐渐趋于套路化、模式化。尤其是在法、美两版本身完成度较高的前提下,中国版要在熟悉的框架中讲出新意,必须寻找更符合本土观众审美和情感逻辑的叙事方式。

  其次,跨文化改编天然面临文化适配的问题。不同国家在历史背景、社会观念、家庭关系乃至对听障群体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角色塑造与故事基调。例如,《贝利叶一家》延续了法式喜剧的幽默、轻盈与浪漫,美国版则强化了成长的挣扎与励志情绪,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种轻松调性未必能够有效传递共鸣。如何在本土语境中处理家庭亲情与个人梦想的张力,呈现真实而富有情感厚度的CODA经验,将成为《独一无二》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

  三种版本,三种情感

  CODA群体长期游走在听障世界与健听世界之间。尽管他们本身听力正常,却因成长于沉默的环境,常常在与健听群体交流时感到胆怯、疏离,甚至产生身份认同上的焦虑。这种微妙而深层的身份危机,正是三版影片共同的叙事起点,但每一版对这一主题的处理路径却截然不同。

  故事最外层的冲突设定相似:健听女孩渴望追求音乐梦想,而聋哑的家人则希望她继续担任家庭与社会的沟通桥梁。这一看似简单的矛盾,其实暗含了对“家庭责任”与“个体理想”之间张力的不同文化解读。三版都延续了这一叙事主线,但对核心冲突的呈现与深化程度,却因文化差异而大相径庭。

  在法国原版《贝利叶一家》中,这一冲突更多停留在轻喜剧层面。影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女孩的青春烦恼与家庭责任的相互拉扯,却并未深入探讨CODA群体的心理困境。故事以一个温情而略显理想化的方式解决了矛盾,突出了家庭的理解与成全,更多强调的是家庭内部的和解,而非个体深层次的身份挣扎。

  相比之下,美国翻拍版《健听女孩》则将这一家庭内部的情感冲突推向更复杂的人性深处。影片不仅呈现了聋人与健听之间的文化隔膜,更将这种隔膜放置在亲子关系之中,使冲突变得尤为触动人心。鲁比的音乐天赋对一个听不见的家庭而言,几乎像是一种“无法共享”的天赋。当她告诉母亲自己加入了合唱团,母亲的反问“如果我是盲人,你会去学画画吗?”瞬间揭示了两代人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正是这种细腻的情感张力与身份挣扎,使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独一无二》的处理则更加侧重于中国的家庭伦理,展现父母与孩子之间隐秘而复杂的伦理牵绊,包含一种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代际关系张力——孩子的独立成长往往被无形的血缘伦理所制约,追梦之路既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也是携带着家庭情感的负重前行。如果说法、美版本强调的是个体如何挣脱家庭的束缚,那么中国版则更倾向于通过亲情的支持与成全来完成人物的自我实现。

  三版影片在叙事开篇的处理上,也充分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审美倾向。《贝利叶一家》以清晨的家庭日常为开端,有意隐藏了聋哑设定,以轻松自然的轻喜剧风格缓缓展开故事。《健听女孩》以一场海上捕捞展现家庭的劳动图景,鲁比的歌声在海浪中流淌,象征着她内心世界的流动与渴望。《独一无二》则选择了以女孩的旁白直入主题,直接交代其身份困境与成长烦恼,虽能迅速设定情境,但也因此缺乏前两版中那种随着情节推进逐步揭示人物境况的细腻构造。

  家庭伦理片的文化基因与情感逻辑

  《独一无二》最具特色的改编在于加入了父亲与叔叔争夺房产的诉讼情节,这一独创性设计将故事重心转向了中国观众最为关切的家庭伦理议题。通过房产纠纷这一极具本土特色的矛盾设置,影片深化了亲情羁绊,更将个体成长叙事与中国传统家族观念融合,实现了文化内核的有效转译。这一关键情节的增设,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还为影片增添了具有中国式家庭逻辑的情感支撑。

  影片通过添加叔叔这一角色,巧妙地与女主角形成镜像关系。两人虽然都是健听人士,但都在各自家庭中处于被忽视或委屈的境地。女孩通过观察叔叔与家庭间无法化解的恩怨,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困境,并加深了对家庭关系的恐惧。影片通过法庭诉讼这一情节完成了双重和解:听障爷爷临终时对叔叔的忏悔弥合了上一代亲情的裂痕;而女主角则通过叔叔的故事找到了与家庭和解的路径,并确认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价值。这一改编有效地融合了中国特有的代际矛盾与和解方式,并为主线家庭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支撑。

  在法国版和美国版中,亲情和解是通过女儿的两次表演来实现的。第一次学校表演中,父母终于意识到女儿的天赋,女儿也确认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第二次,女儿用手语配合演唱,双方在表演中达成了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最终实现亲情的和解。这一情节展现了“个体突破—家庭改变”的情感逻辑:通过个体的自我实现,家庭关系得到了修复。

  然而,《独一无二》中情感的发展顺序恰恰相反。影片首先通过法庭上的亲情和解,使父母与女儿的关系得以修复,女儿摆脱了委屈,这为她的表演创造了一个情感释放点。随后的表演不仅仅是自我价值的确认,也成为亲情和解的情感延续与补充。这一顺序的改变,使得中国版故事首先聚焦家庭伦理的矛盾解决,然后才是个人价值的确立,强调家庭和解对个体成长的支持,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情感诉求。

  西方版本通过“个体突破—家庭改变”的路径,强调个体的能动性与家庭结构的挑战;而中国版则通过“家庭重构—个体自由”的路径,强调家庭伦理对个体成长的包容与支撑。这一差异不仅是文化基因的映射,也揭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家庭叙事的多元可能性。

  在喜剧元素的跨文化转译上,《独一无二》展现了敏锐的平衡意识。与法国版鲜明的喜剧风格及美国版趋于严肃深刻的处理相比,中国版本在保留原作乐观基调的同时,完成了对喜剧元素的本土化重构。导演没有将故事简化为苦情伦理剧,而是用克制的方式维持了情感的温度,避免过度煽情。影片呈现了听障群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境,以及他们遭遇的误解和歧视,但创作者以较为中性的语气处理这些问题,没有让它们过度渲染为苦难叙事。这不仅为听障群体的生存境遇提供了更真实多面的呈现,也拓展了这一群体在主流影视作品叙事中的呈现方式。

  不过,值得遗憾的是演出这一关键情节的处理。法版和美版中,导演设计了一个特别动人的时刻:女儿在台上演唱时,影片突然进入一分钟的静音,让观众仿佛进入了听障者的无声世界,深刻体验他们此刻的内心感受,情感力量在沉默中愈加震撼人心。《独一无二》虽然沿用了这一设计,但静音时间仅持续了十几秒,未能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感受那种无声世界的情感冲击。此外,影片还加入了听障家人围在音箱旁用手感受震动的场景,这一改编意图通过更乐观的方式展示家人对女主的支持。这虽然与影片家庭伦理的核心契合,但与法/美版试图传达的残酷感与情感深度有所差距。

  在音乐方面,由于缺乏成熟的歌舞片经验,《独一无二》的演唱和演出场景显得略为生硬,尤其与法/美版相比,表现较为套路化,未能有效传递情感的自然流动和真实感。

  总体而言,《独一无二》的改编方式较好地契合了中国文化与观众的情感需求。虽然未能超越前两版,但成功应对了跨文化改编中类型经验的复杂性。影片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本土文化的调整与再创造,既保留了核心情感冲击,又找到了适应中国观众的情感逻辑。这种改编不仅是对类型故事的转译,也是一种文化语境中的创新与试探。

  (作者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5000多款产品亮相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

  • 探寻辽上京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2025-05-23 13:50
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将于近期陆续开展。
2025-05-23 13:01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5-23 08:01
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全球至少半数青少年(超10亿人)将生活在健康风险高发的“多重负担国家”,面临HIV感染、早孕、抑郁、营养不良等多重威胁。
2025-05-23 09: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马玉乾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可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研究成果5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2025-05-23 08:55
近年来,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2025-05-23 08:53
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
2025-05-23 08:51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国科协层面将举办1个主场活动,省级科协层面将推出2300余项特色活动,百余家全国学会将开展各类活动,50余个高校科协及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将开展200余项活动。
2025-05-23 09:04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