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5位演员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15位演员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来源:北京晚报2025-05-23 08:57

  昨晚,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晚会在上海举行。从5月8日至18日,本届梅花奖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终评演出。入围终评的17位演员,在此期间以各自精彩演出,角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荣誉,最终差额评选出15名获奖演员。蓝天、朱洁静、孙娜、鲍陈热、袁国良、李哲、李晶花、王越、尹春媛、梁静、黄瑞妮、陈丽俐、李敏、秦海璐、周帆获颁中国戏剧梅花奖。

  ▍北方昆曲剧院 袁国良

  梅花映匠心 昆韵传薪火

  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袁国良此次凭借经典剧目《烂柯山》中“穷老生”朱买臣一角的细腻诠释,荣膺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他表示,“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将会承担更大责任,深入思考剧院发展、昆曲艺术传承,为推动创新剧目昆曲化、传统剧目时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袁国良1998年从苏州市评弹学校昆剧班毕业,进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开启舞台生涯。2000年,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戏曲表演专业,跟随张信忠、童强、陈国卿学习京剧,2002年被上海昆剧团录用,拜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同时还跟随顾兆琳、周启明学习。这段经历让他将京剧的筋骨力道与昆曲的细腻韵致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2015年,袁国良北上加入北方昆曲剧院,十年中主演十部大戏,在燕赵大地的豪迈气象中淬炼艺术品格。他声音洪亮、扮相儒雅,表演细腻,擅长以声情入骨的表演,将传统程式化为人物灵魂的载体,业内评价其表演“一字一腔皆含泪,一步一叹总关情”,《烂柯山》中“三笑三哭”的经典处理更被视为老生行当的“教科书式演绎”。

  此次摘梅之作《烂柯山》,凝聚了袁国良对昆曲艺术“守正创新”的深刻思考。该剧讲述朱买臣从寒门书生到功成名就的人生跌宕,袁国良饰演的朱买臣,师承自昆曲名家计镇华先生,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腔、每一步台步,都精准地拿捏住人物复杂的情感脉络与命运起伏。从贫寒时的隐忍坚守,到被妻子逼休时的无奈与悲愤,再到得官后的感慨万千,袁国良用细腻入微的表演,让角色有血有肉,令观众沉浸其中,与之同悲同喜。

  袁国良的艺术成就,也是北方昆曲剧院“振兴阔口行当”战略的缩影。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北方昆曲剧院一直秉承“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宗旨,68年历史培养了10位梅花奖获得者。此次剧院对袁国良参评梅花奖高度重视,从录像到剧目加工都投入了大量精力。

  袁国良也非常感恩剧院的大力培养和支持,他表示昆曲艺术老生人才梯队薄弱,自己这次能够获奖,希望能给行业和行当带来更大的信心。“我这次能够获得梅花奖,是对恩师和剧院培养的报答,也是对昆曲老生行当的交代。”

  ▍中国国家话剧院 秦海璐

  赤诚铸角色 戏骨炼梅花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秦海璐凭借话剧《四世同堂》中“大赤包”一角,荣膺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透露,最初构思话剧《四世同堂》时,原本设想让秦海璐演祁家大媳妇“韵梅”,但没想到秦海璐主动问田沁鑫:“我能不能演大赤包?”田沁鑫记得当时自己都“蒙圈”了,因为当时秦海璐只有30岁,而老舍小说里的“大赤包”是50多岁的霸道老太,和秦海璐形象相去甚远,“她的率真以及她对艺术的追求震惊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

  重温这段往事,秦海璐坦言,她自知以她15年前的年龄和外形,不可能在影视剧里出演“大赤包”,但舞台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具有强烈的假定性,让她可以挑战这个角色。

  为了表现一个大块头妇人,秦海璐和服装师商量,做了件胖袄,她穿上袄子,就像体重180斤。她还仔细观察生活中胖子走路的形态,在腿上绑了5公斤的沙袋,体会走路的负重感,以及全身各个部分沉重的垂坠感。

  在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和《青蛇》中,秦海璐的声音都是娇媚的,但为了塑造老舍笔下烟酒不拒、嗓音粗哑的大赤包,秦海璐学习用“烟嗓”发声,练到声带结节,说不了话,去了两次医院。她说:“这是特别笨的办法,只有自己哑了,才能摸索到哑的时候声音从哪里来、气从哪里走。但是为了贴近老舍的人物,不丢掉原著,用笨办法、下笨功夫,身体和嗓子受到影响,我觉得没关系。”

  演了15年“大赤包”,秦海璐说自己如今表演时的台词断句、重音、气口都和过去有不一样的处理。她感慨道,《四世同堂》是她在国家话剧院演得最长的戏,早已成为她戏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愿意“一直留在这个舞台上,一直生活在‘小羊圈胡同’”。

  ▍中国国家京剧院 王越

  包公淬匠心 裘韵绽梅花

  中国国家京剧院裘派花脸名家王越凭借经典剧目《铡判官》中包拯一角的精彩演绎,摘得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次问鼎梅花奖的《铡判官》,凝聚了王越对裘派艺术的继承与突破。

  王越感言,这次来上海,得到了单位领导、业界老师、院团同事,以及广大观众的大力支持,“是他们用温暖的手托举着我来到上海,所以我底气特别足,希望能把它演好。”在谈到他对人物细节处理时,他说包拯在戏里面对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感情,这都需要有不同的表达。表演要讲戏情戏理,他有时很严厉,甚至斥责下属;与受害人母亲对话时,又是充满温情的。

  著名京剧导演、该剧艺术指导孙桂元称赞王越是当今花脸行当中的佼佼者,尽管平日里低调不善言辞,一上舞台尽展艺术光彩,尤其是《铡判官》中的包公这一角色,不仅考验表演者的功底,更注重戏情戏理与动作的契合,王越台风大方、富有气场,表演分寸恰到好处,唱功实力雄厚,善用声腔塑造人物,声情并茂,塑造了有别于其他剧目的包拯形象,打动观众,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记者王润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 福建福州:林则徐故居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