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回归戏剧本真,“别让衣服覆盖了灵魂”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回归戏剧本真,“别让衣服覆盖了灵魂”

来源:文汇报2025-05-23 09:02

  ■见习记者 臧韵杰

  “近10年以来,中国戏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佳作迭出、人才辈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种种乱象、种种问题。”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座谈会上系统梳理了当前戏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且直言不讳,“戏剧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堵点、难点、痛点,只有克服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的戏剧事业才能真正健康有序发展。”

  昨日上午,第十届中国戏剧奖获奖者座谈会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召开。座谈会以“重视一剧之本,突出表演中心”为主题,前一晚刚斩获梅花奖与曹禺戏剧文学奖的15位演员、5位剧作家齐聚一堂,谈成就,更谈问题,围绕当下戏剧创作的文学根基与舞台表演中的种种现象疏堵点、击痛点,赤诚相待,畅所欲言,共话戏剧未来。

  戏剧最文学,“剧本不牢,地动山摇”

  “这个时代当下急需正本清源,回归常识。这种常识有很多,其中首先还是要重视‘一剧之本’。”陈涌泉说,我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不牢,地动山摇,这个问题总在说,却总是在实践中被忽视,“戏剧文学不但是文学,而且是最高级的文学,它是文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本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作品《捉迷藏》的编剧李宇樑指出:“舞美是漂亮的衣服,演员是生命,剧本是灵魂,但如今许多导演让衣服覆盖了灵魂。”部分剧目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将大量资源投入舞台设计,却忽视剧本的思想内核,导致“舞台上美轮美奂,观众离场后却难留深刻印象”。

  轻视剧本背后,是创作理念的偏差与功利化思维作祟。京剧《张謇》编剧龚孝雄观察到,一些地方院团为追求政绩盲目上马“大制作”,将剧本视为“任务式产出”,缺乏对生活的提炼与对剧种特色的考量。“只有文本坚实,我们才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万丈高楼,只有根深才能叶茂。”陈涌泉表示,重视“一剧之本”本身就是在维护戏剧大厦的根基。

  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戏剧规律:提升编剧的专业地位与创作能力。本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黄维若强调,剧作家应加强理性思维与技术积累,系统研究哲学、美学及现代派戏剧技巧,应对AI技术对模式化创作的冲击。他在创作话剧《屈原》时,深入研究历史文献,以考古专著为依据塑造场景,使人物在历史纵深处展现人性张力。这些作品证明,优秀剧本需兼具人文价值与现实关怀,既要“讲好一个地方的故事”,更要通过对生活、时代的叩问,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与价值思考。

  “剧作家需将生活素材酿成酒,在艰辛跋涉中实现艺术提纯。”福建剧作家戴先良的作品《画网巾先生》展现了地域文化对剧本创作的滋养。他延续了闽剧“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的传统,将方言韵律与舞台美学熔铸成独特的戏剧语言。

  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编剧原长松在历史剧《杜甫·大河之子》中,将目光投向石壕村农民。通过老翁咽下苦难、背负希望的形象,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密码。他笔下的杜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而是与百姓血肉相连,呐喊百姓之呐喊的平民诗人。这种创作视角的转变,源自对历史真实与人性本质的双重挖掘:唯有深入生活,才能让历史人物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

  以表演为魂,需挣脱负重枷锁

  “中国戏剧自古讲景随人移,而现在是人被景框。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没有发挥的空间,这就直接带来了表演的退化。”台州乱弹演员鲍陈热在表演三折戏时,坚持“一桌二椅”演尽人间百态,把舞台留给剧本和表演。没有百万舞美,观众照样为真诚鼓掌。

  然而,当下舞台的声光电堆砌,让演员像负重飞行的鸟。舞台装置的过度使用,正严重挤压演员的表演空间,失去了戏曲写意美学的精髓。不少戏剧节中,有的剧目需要十几辆卡车来装景。舞台的过度堆砌不仅伤害到观众的审美,也伤害到生态环境。“只要装景的卡车越多,这个戏死得越透,必然成为关在仓库里的残次品,扔又扔不得,不扔又没用,于是在各自的院团仓库景满为患的基础上到郊区租仓库装这些景,一年的租金是几十万元,造成了多少浪费。”陈涌泉还忧虑地指出,演员在复杂的布景中穿梭,注意力可能在“别摔倒”上,“过多的堆砌甚至已经伤害到演员的身心健康”。

  繁复的舞台制作也常常让创作者们忘记了表演才是舞台的灵魂。“当演员成为舞台上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便失去了灵魂。”陈涌泉指出,如今很多戏曲演员缺少创作的主动,被动等待导演来指导动作唱腔。“所有成名成家、开宗立派的艺术家们都是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所有的表演在充分掌握了戏曲四功五法的基础之后,还需要运用自如去塑造每一个角色。”

  以表演为中心,需重塑“以演员为核心”的舞台逻辑。本届梅花奖获得者秦海璐谈及在排演《四世同堂》时与编剧深度互动,通过对台词节奏与人物心理的打磨,让文学文本在舞台上“活起来”。“演员和编剧并不分彼此,是互相完善且共存的关系。”这揭示了“剧本为表演奠基,表演让剧本升华”的关系,正是人戏结合的体现。

  热闹表象下,表演者需保持清醒

  面对时代审美变迁,演员需在传统程式中注入现代表达。本届梅花奖评委谷好好提出“三力”标准:“传统程式的解构力,即化用程式而不被其束缚;当代审美的表达力,即让古老技艺与现代情感共鸣;观众共情的控场力,即通过细腻表演引发跨代际的情感联结。”在昆曲《牡丹亭》中,她通过调整身段节奏和强化眼神交流,让“情至”主题更贴近当代观众心理,实现了“传统美学的当代表达”。

  “从无人问津到井喷式爆发,中国舞剧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这种‘盛况’背后藏着隐忧。”舞剧演员朱洁静在座谈会上直言不讳,她呼吁“以剧本为根,以表演为魂”的评价体系,避免因过度追求商业效果而背离艺术本体。作为《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她亲历了舞剧从冷门艺术到流量宠儿的蜕变过程。如今,全国院团年均新创舞剧数量激增,有些院团甚至出现“一年八部戏”的创作节奏,“演员在不同角色间疲于奔命,看似光鲜的履历背后,是对艺术深度的消磨”。面对自媒体的浪潮,这位舞者表现出难得的清醒。“当一部剧尚未首演,短视频平台的报道已铺天盖地时,艺术创作的纯粹性正在被解构。”她坦言也曾被流量数据裹挟:“赞美涌来时彻夜刷屏,恶评出现时焦虑难眠。”这种过山车式的心态消耗着创作者的专注力,朱洁静清醒地表示,“在算法主导的传播生态中,我们更需要坚守定力与耐性”。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将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