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 豪 仲呈祥
以往的戏剧舞台上,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想要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创作者以推陈出新的勇气,摆脱叙事套路,在新的高度上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价值的兼备。由山东省话剧院出品、翟晓蜚核心创意并导演的原创话剧《买河村的七月》,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故事发生在黄河边一个叫买河村的村庄。村中心小学代校长、26岁的林七月“意外”被村民选为村搬迁组组长。面对接踵而来的搬迁难题,“赶鸭子上架”的林七月凭借内心的坦荡和正直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并最终抓住国家大力建设黄河生态廊道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助力买河村完成美丽蝶变。
话剧《买河村的七月》剧照。资料图片
从剧名不难看出,林七月是该剧主要的人物。导演将自身对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的思考,融入林七月的戏剧语言中,结构在林七月的戏剧行为里,从而达到“见人即见剧”的艺术效果。
为什么不是“什么人都不怕”的村长、不是“从不得罪人”的村支部书记、不是德高望重的四叔,而偏偏是林七月这个“丫头片子”当选搬迁组组长?答案就在剧中。作为校长,林七月频繁接触村里的孩子,内心善良而敏感的她看出了买河村孩子的眼睛不似城里孩子那般“灵动”。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让他们的眼睛闪现出光彩,买河村的改变势在必行。变则通,不变则壅。林七月“想变”,是源自于对家乡买河村现状的不甘心与不认命,源自于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林七月“敢变”,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林七月“能变”,是有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作为参照——当年因黄河改道冲出来的一块地,买河村人偏在此安身立命、繁衍生息,其喷薄的生命力延续至今。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想变、敢变、能变”的林七月形象,作品实际上对改革创新的精神予以深情礼赞。
剧中另一主要人物肖朗的塑造也可圈可点。作为“县迁建工程指挥部环境规划专家组”外聘专家,初到买河村的肖朗在和村民的交往中,在土地测量等问题上多少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林七月带肖朗去家里吃包子,引导肖朗走进买河村人的内心世界——搬迁不积极不是要和政府对着干,而是村民对未知的生活缺乏信心。在林七月的影响下,肖朗身上增添了更多温暖的底色。无论是在买河村新开的“161”咖啡屋义务当起咖啡师,还是一顿能吃6个芸豆排骨包子,这些生动的细节足以说明,肖朗已从最初和这个村子、这片土地格格不入的“外人”,转变为俯下身子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村里人”。
集约化种植人人受益,绿色经济带动产业振兴,买河村更光明的发展前景最终促使村民们放弃对旧生活的依赖和留恋,吸引他们去试一试、闯一闯。而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宏大叙事也最终通过一众村民的思想转变和情感升华,以一种看得见、听得懂、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我想把买河村的故事变成万花筒中的一幅幅画片,诚实真切地表达他们用心过日子、期盼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诚如导演所言,《买河村的七月》并非一部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矛盾见长的话剧,它如同一部节奏舒缓但妙趣横生的抒情诗,自始至终荡漾着生活的浓浓诗意。
舞台呈现上,导演打破传统话剧舞台多以“大段落幕式”“横向调度”为主的特点,利用360度旋转舞台,采用全开放、多向调度结合、不切光、无场次的形式,借用主观视角和电影化表达,如同“万花筒”般呈现流畅、灵动的戏剧人物和情节。“序”和“结尾”中远古祭河场面的设计,将黄河与黄河人、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铿锵有力又略带苍凉的“悬鼓调”似从历史深处传来,既展现了买河村人始终坚守传统、眷恋故土的精神血脉,又传递出他们如同奔涌的黄河水一般永远向前的决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