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集体创作模式尝试破局剧本荒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集体创作模式尝试破局剧本荒

来源:北京日报2025-06-09 09:42

  记者 高倩

  几个月前才出版的小说,如今已被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6月6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小剧场话剧《一日顶流》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首演,亮出了惊人的“人艺速度”。在传递对流量、科技等热门议题的思考的同时,《一日顶流》所采用的全新创作模式,是人艺代表整个行业进行的又一次探索。

  《一日顶流》剧照。记者 方非摄

  ●现场

  精简提炼让戏剧承载哲思

  话剧《一日顶流》改编自作家石一枫同名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因一场直播带货事故而意外爆火的网红胡莘瓯与他终日沉迷网络的父亲胡学践展开。胡莘瓯出乎意料被“泼天”的流量击垮,他的崩溃与伤痛继而牵引出父子俩的心灵创伤以及对人工智能、人类之爱的深度探讨——流量如何成就一个人又如何毁灭一个人?叠加记忆与情感的人工智能可否取代人的陪伴?

  “这些年,北京人艺一直在寻找和京味儿作家合作的机会,期待呈现一部好的、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北京人艺院长、《一日顶流》艺术指导冯远征说,剧院与石一枫的联络大概开始于两三年前,《一日顶流》对网络的关注和态度,成为彼此合作以及拉近观众距离的契机。于是,在总是萦绕着一种厚重感的人艺舞台上,极度现代甚至超前的“赛博”风冷峻铺展:一面面屏幕如砖石砌于左右,充满强烈的属于流量时代的窥视意味。水泥色基调的舞台被打造成隐喻空间,是承载数据的电脑机箱,也是高速运转的AI大脑,充斥着数据流与切片样本,穿破顶部的树状电缆也似神经中枢,穿梭其间的角色化作现代文明的病理切片,展现出数字时代的生存图景。

  话剧《一日顶流》在约100分钟的时长内对几十万字的原著小说进行了大篇幅精简,全场只有杨佳音、王君瑞、张鑫名3位演员分饰多个反差鲜明的角色,围绕人工智能这条主线,他们在不同的时空与身份间跳进跳出,以强烈的冲突张力把胡学践、胡莘瓯这对父子的心结展现、溯源、剖解。值得一提的是,原定饰演胡学践、马大合的演员李珀因意外受伤退出本轮演出,熟悉创作流程的导演杨佳音极限救场,保证了作品的如期首演。

  ●幕后

  集体创作让小说直通舞台

  留心看过《一日顶流》海报的观众会发现,“编剧”一栏常见的具体姓名,这一次被“集体创作”取代。“北京人艺有过一些集体创作的先例,比如建院初期的《麦收之前》等四出小戏,是在大家体验生活后,像做小品一样慢慢把它变成一台戏,再比如《北街南院》《社区居委会》等作品是在有基本剧本的基础上,走进排练厅通过二度创作再做丰富,而《一日顶流》直接从小说变成话剧,这是人艺历史上的第一次。”冯远征介绍,多年来,“剧本荒”的困境老生常谈,北京人艺也不例外。《一日顶流》是一次破局的试探,导演、演员、设计等主创人员组成剧本创作小组,从舞台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各自特长,把小说文本迅速提炼为话剧剧本。“如果我们请一位编剧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再把它搬上舞台,这个过程反反复复,说不定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

  在另一个层面上,冯远征觉得,这是一次对青年演员的“倒逼”式锻炼:“集体创作需要他们强行打开思路,好好地研究小说、丰富人物。”饰演胡莘瓯、马小合的张鑫名读了两遍小说:“找到共鸣后再进入剧本创作,相当于把人物从头到尾又梳理了一遍。大家一起从无到有地完成了一部作品,对之前没有过类似经历的我来说,这个过程是非常幸福的。”

  “从文学直通舞台,创作团队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艺术智慧,但我们也很担心自己的理解是否能与小说的精神内核保持一致,是否能在高度上追赶原著,这是改编时的一大难点。”杨佳音说。在整体基调的把控上,石一枫会平衡和把握,但不会独自决定什么:“我也是创作团队的一员,大家商量着来才有好戏。”

  “我从小就是人艺的戏迷,一直想着如果能像我的文学偶像老舍、刘恒等前辈,让北京人艺排演自己的作品,我就敢管自己叫‘北京作家’了。”石一枫说,他为自己的作品首次被改编为话剧便登上人艺舞台而“慰藉”,但显然,他笔下的北京与老舍、刘恒很不相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写一代人的北京,我所写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北京,一个既是千年古都又是网络之城、科技创新之城的北京。”

  “提起‘京味’,我们总在说《茶馆》《龙须沟》,但当下北京城的京味儿其实已经不完全是说着老北京话、喝豆汁吃焦圈的那种味道,新京味儿应该重新定义。”冯远征说,当代的北京多元包容,“文艺作品应该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这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伊宁六星街: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与会代表继续在云南参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共吸引全球约1900家展商参展。
2025-09-09 10:01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