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任凡
在这个全球影市表现平平的夏天,一部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宣传的电影《F1:狂飙飞车》(后简称《F1》)忽然登陆国内院线,并且掀起“口碑旋风”,豆瓣评分一路飙升至8.6分。然而,走出影院,我思考的问题却不是电影哪里好或者哪里不好,而是这样一部工业流水线作品,明明那么普通,为何能够收获如此多的赞美?
技术吸睛却无突破
去年,AI技术迅速成长并强势闯入人们的视野。一夜之间,似乎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显露(或似乎即将显露)出被AI影响的迹象。电影,作为与科技捆绑得最为紧密的板块之一,自然率先被提及。然而,如果抱持着“技术重新定义电影”的期待走进《F1》的放映厅,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一无所获。
如今,CG和绿幕等技术早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作为一部以惊险刺激为主要卖点的极限运动题材电影,《F1》这一次却另辟蹊径,在数字特效使用上较为克制,转而通过赛道实拍,高精度模拟等技术手段走“硬核写实”路线,这也是影片广受“技术控”好评的原因。
然而,影片依靠技术升级和气氛掌控营造出的比赛场面固然是高水准的,却没能像《网络迷踪》那样在技术与电影本体的结合上取得创新性突破,其核心诉求仍停留在对现场的高度还原上。对于一部电影佳作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稍不客气地说,一旦退去技术这层华丽的外衣,本片就像是一个卸了妆造、关了滤镜的主播,秒变普通。
带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痛,传奇车手桑尼(布拉德·皮特饰)应老友鲁本(哈维尔·巴登饰)之邀重返F1赛场,并与队内的天赋型新秀乔舒亚(达姆森·伊德瑞斯饰)建立起亦队友亦对手的特殊情感关系。后面的故事不用看电影也能大概猜到,一次小型赛事中两人暗中角力,纷纷陷入低谷。几经周折后,在一次重大赛事中,二人摒弃前嫌、联手出征,最终赢得荣誉,桑尼还抱得美人归。如果故事全在意料之中,那口碑和热度只能说明“靠脸吃饭”在全球都是“硬道理”。
中规中矩相对优秀
按照一般规律,一部体育题材的商业电影在热门档期上映,本来就是来陪跑“蹭票房的”,通常并不会引起话题热度,更谈不上口碑发酵。从本片的片名格式上看,出品方似乎也全无除票房外的任何野心。但是,大概是由于最近不少备受期待的院线电影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接连上映的好莱坞经典IP续集或童话真人版改编实在算不上好看,所以这部中规中矩的影片,反而激发了观众对工工整整的商业电影的好感,进而围绕本片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应。
抛开场外因素不谈,本片在内容软实力上其实乏善可陈。桑尼的人物设定过于陈旧,新老双雄的故事架构也是锈迹斑斑,桑尼和凯特的那条爱情线寡淡得还不如深情MV里的背景故事动人。这样的剧情就算是放到20年前,都算不上有新意。最可怜的是老牌演技派影帝哈维尔·巴登,他扮演的鲁本在本片中的作用几乎等同于照片。
也许有人会说,对特效技术的熟练运用,对极限运动的燃点把控,再加上世界级“顶流”布拉德·皮特的加盟出演,本片对商业电影几个关键点的把控都做到了足够准确。这些固然没错,但充其量也只是让影片达到了及格线以上,难说是真正的优秀。或许本片不过是“相对优秀”,收获赞誉只是因为观众调低了观影预期,观影后竟感到一分惊喜。
造人还是造神都不如造希望
片中由皮特扮演的桑尼虽然曾经身受重伤,但依然能够满血复活重回赛场;不仅能够重回赛场,还有耐心扶持新人、再创佳绩;桑尼不仅有耐心再创佳绩,还有勇气对企图控制自己的资本“贴脸开大”;桑尼不仅有勇气冒犯资本,还能做到在绝境逢生后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一连串离奇的设定已经不再是在“造人”,几乎等同于不加掩饰地在“造神”。
但正因如此,影片才带给了在现实中承压的人们强烈的爽感。正如影片尾声处,桑尼驾驶的赛车已经失控,全队夺冠的渺茫希望眼看就要化为梦幻泡影,这时一面叫停比赛的红旗如一阵甘霖从天而降。它不仅让片中的桑尼和他的车队获得了喘息之机,更让银幕外的观众如释重负。只要希望还在,迟早会有转机。与其去讨论这样一面红旗出现在真正的F1赛事中是否可能,这样的设定是不是太过牵强,不如去想想此刻的观众能不能接受影片有另一种安排,是不是太需要这场胜利。当期盼的烈度已经突破阀值,现实的逻辑便已不再重要。用热血燃情提振精神,这一与全球观众情绪共振的良方,或许才是本片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