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拯救视效大片:让叙事成为奇观的动力引擎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拯救视效大片:让叙事成为奇观的动力引擎

来源:文汇报2025-07-17 09:54

  刘 起

  近年来,多部重磅视听大片的市场表现持续低迷,例如漫威的《毒液:最后一舞》《惊奇队长2》《美国队长4》,以及经典动作系列新作《碟中谍8:致命清算》等。这些影片的票房成绩普遍未达预期,有的甚至远不如系列前作,引发了业内对类型疲劳、视觉奇观失效等问题的反思。曾被视为商业大片标配的高成本制作与炫目场面,似乎正逐渐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视觉奇观的审美效力正在被削弱,甚至引发愈加普遍的感官疲劳。

  这种趋势促使我们重新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当代许多视效大片越来越侧重奇观而忽略叙事?脱离叙事结构的视觉奇观是否仍具有吸引力?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视觉奇观?何者又只是空洞的技术炫技?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电影美学的深层结构,重新审视视觉奇观与叙事之间长期存在的紧张关系。

  叙事与奇观,真的对立吗?

  纵观电影史,叙事电影虽然长期被视为正统范式占据主流位置,但事实上,叙事与奇观始终处于一种权力的争夺中,时而相辅相成,时而相互牵制。从汤姆·冈宁所提出的“吸引力电影”概念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电影并非以讲故事为核心,而更倾向于用运动、机械与视觉冲击吸引观众。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经典叙事范式逐渐确立其主导地位,强调线性结构、因果关系、人物动机与情节推进。然而70年代,随着特效技术的快速发展,《大白鲨》《星球大战》等标志性作品带动了一场奇观主导的工业变革。当时已有学者批评,高预算影片愈加依赖暴力、爆炸和视觉冲击,削弱了情节复杂性,导致叙事功能的退化。视觉奇观逐渐从叙事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吸引观众的主导机制。

  90年代,“心智游戏电影”如《罗拉快跑》《记忆碎片》等,以非线性、非因果的复杂叙事方式回应主流大片在叙事层面的单一性和乏味性。这类作品被视为对视听大片叙事僵化的一种纠偏和反动,试图在视觉语言之外恢复观众对故事结构、角色内在动因与心理深度的兴趣。

  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漫威宇宙崛起之后,视效叙事似乎迎来了一个奇观主导的高峰期。早期漫威作品(如《钢铁侠》《复仇者联盟》)一度成功实现了动作场面与角色成长、宇宙设定之间的有机整合。但随着系列的扩张、作品数量的激增,创意重复、叙事结构公式化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漫威影片在奇观场面上愈发依赖模板化剪辑与视觉堆叠,却缺乏令人信服的情节动因与人物弧光。观众对其“炫技空洞”“缺乏情感张力”等批评不断加剧,也强化了一种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视觉奇观是对叙事的替代甚至削弱。

  这种思维方式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逻辑——将叙事与奇观视为彼此消解的力量,认为强化视觉表现必然以牺牲叙事复杂性为代价,反之亦然。这种对立在理论层面构建了“叙事/图像”“文本/技术”的二元范式,在实践层面则导致创作者无法打通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路径,最终令电影在艺术完整性上陷入撕裂。

  奇观与叙事可以互相激活

  这种撕裂在当下大量商业大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作品,尤其是近年部分漫威电影,几乎完全依赖连场打斗、爆破、追逐、转场等特效场景来支撑观众注意力,而叙事则被简化为一条仅用于贯穿奇观段落的功能性结构,缺乏真实的故事张力与人物层次。

  比如《惊奇队长2》,其快速堆叠的战斗场面虽然在视觉风格上力图创新,但故事本身缺乏足够动机支撑与人物成长弧线,使得动作成为孤立空洞的展示。《碟中谍8:致命清算》也被批评为“剧作薄弱、叙事断裂”,成为一场“炫技的中场表演”而非完整叙事。在这种语境下,奇观沦为悬浮于叙事之上的“展品”,难以激发观众情感共鸣。长期的过度视觉消费反而削弱了奇观本身的冲击力,观众陷入一种“审美过载”与“奇观疲劳”。

  电影中的叙事与奇观之间的对立,实则可类比于文学作品中“叙述”与“描写”的区分。在叙事学框架中,“叙述”通常承担推动事件发展、建立因果链条和时间线索的功能;而“描写”则暂停时间流动,聚焦于对场景、人物或氛围的呈现,往往带有视觉性和瞬间性的特征。这一区分反映出一种更为本质的张力:叙事的线性推进性与奇观的瞬间呈现性之间的形式冲突。换言之,叙事强调时间的延续与因果性,而奇观则偏向空间化、直观性与非线性体验。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许多当代电影中,叙事与奇观难以真正融合,而总处于一种相互削弱的状态。

  然而在文学传统中,叙述与描写从来不是相互排斥的力量。它们分别构成故事的“骨骼”与“血肉”,彼此协作、不可分离。同理,电影中的叙事与奇观也并非天然矛盾。真正打动人心的奇观,往往是在叙事结构中被赋予了情感张力、角色动因或戏剧意义,从而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叙事性奇观”。

  事实上,电影美学的发展正是在叙事与奇观的不断交替与重新组合中获得活力:当古典叙事范式趋于程式化,奇观电影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感官刺激;当奇观电影陷入形式重复,心智游戏电影又以结构复杂性恢复了故事的张力;而漫威早期影片,则在两者之间寻求融合路径。不同阶段的电影类型轮替与模式革新,恰恰证明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为激活的动因。

  “叙事性奇观”的四种打开方式

  真正持久有效的奇观,往往是“叙事性奇观”——它们不仅具备技术层面的视觉震撼,更在叙事结构中承担了推动情节、深化角色、释放情感的作用。从《星球大战》《银翼杀手》到《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再到《哈利·波特》《阿凡达》系列,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特效革新,更在于它们将奇观纳入叙事轨道,使之服务于角色命运、情节高潮与情感释放。

  反观近年许多票房失利的大片,则常陷入一种误区:误以为视觉奇观本身即具观赏价值,而无需叙事的支撑。但在奇观泛滥、模式同质的背景下,观众对于单纯依赖动作、爆破、CG特效所制造的感官刺激,已经逐渐失去了新鲜感,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奇观脱离叙事,就会迅速沦为空洞乏味的鸡肋装饰。因而,回到叙事,是重建奇观效力的必由之路。

  第一种方式是在叙事推进中设定奇观节点,使其承载情绪爆发或命运转折的功能。例如《E.T.外星人》中,孩子骑着自行车飞跃天空的场景,并非复杂的视效操作,但借由此前叙事铺垫所累积的紧张与情感,这一奇观瞬间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可见,同一个视觉场景,在不同叙事结构中的呈现,其情感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第二种方式是在奇观场景中引入悬念机制,增强其戏剧性与观看张力。如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等片中所展现的场面调度技巧,便是在视觉奇观中植入悬念节奏,使得观众在视觉震撼之余,也被情节的不确定性牢牢吸引,奇观因而获得了延展的时间性与心理效应。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叙事构想本身的独创性,建构出“类型上的奇观”。以《瞬息全宇宙》为例,影片不仅在视觉形式上呈现出超现实的多元宇宙,更重要的是,通过母女关系这一核心情感线索,将混乱的宇宙转场与人物心理的裂变巧妙结合。又如《芭比》中的芭比乐园,也是建立在对文化符号与性别政治的深度书写之上,才让那种粉色幻想空间具有现实反思力。

  第四种方式是在奇观内部嵌入叙事结构,使视觉奇观本身成为戏剧事件。这一策略在近期热映的赛车题材影片《F1:狂飙飞车》中展现得尤为典型。乍看之下,《F1:狂飙飞车》延续的是赛车片的经典模型:一个自我成长的主角,一条由比赛串联起来的行动,人物、剧情设定看似都中规中矩,甚至略显套路。然而,该片的真正创新之处,并不在于对传统故事类型的颠覆,而在于它在视觉奇观内部结构中植入了心智文本支撑的强叙事性,以一种“微型剧场化”的策略,重塑了奇观的叙事功能。

  影片并未将赛车场面视为剧情的插曲或展示高潮,而是对每一场比赛进行了细致的叙事建构:每场赛事都被设定为一个拥有完整戏剧节奏的叙事单元,有清晰的起承转合结构——从出发前的心理预设、比赛中的策略选择、遭遇技术或情境上的障碍,到最终反转、逆转或失败。这种处理方式,几乎将每场赛车场面构建为一部三幕剧或四幕剧,其内在张力远超普通赛车片单一的速度冲击或视觉刺激。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叙事性并非仅仅附着于角色之间的情感动因或故事走向,而是内嵌于视觉动作本身。在高速飞驰的过程中,观众不仅看到的是“炫技”的奇观,更是在体验一场包含心理博弈、技术判断与意志比拼的“行动剧”。也就是说,视觉奇观不再是“讲完故事之后的呈现”,而是本身就“讲述着故事”。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每场比赛的观赏强度,也为奇观赋予了持续的戏剧生命力。这标志着一种对传统奇观观念的突破:从“叙事+奇观”的附加式结构,转向“奇观即叙事”的内聚式结构。视觉奇观因此不再是叙事的延迟快感或背景渲染,而是成为一种富有戏剧能量与结构完整性的事件本体。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视觉建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叙事策略,代表着当代商业电影中“叙事性奇观”的重要探索方向。

  失败的奇观电影,常常源于创作者对奇观的误判——高估了其表层冲击力,低估了其构建难度,忽视了情感结构与叙事节奏对奇观效果的决定作用。真正有效的视觉奇观,必须建立在叙事策略、节奏控制与情感逻辑的基础之上。

  因此,开拓当代商业电影的新路径,关键不在于在叙事与奇观之间择一而从,而在于打破它们之间的结构对立,探索更深层次的融合逻辑。奇观可以成为叙事的触发机制,叙事亦可成为奇观的动力引擎。《哪吒之魔童闹海》正是凭借宏大视觉场面与情感叙事的深度融合,成功实现了奇观的叙事化转化。只有在情节与视觉、心理与感官、结构与冲击之间实现高度协同,电影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学创新,重新赢得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观看信任。

  (作者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