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京剧《八大锤》剧照。文化和旅游部供图
7月的武汉,暑气渐浓,长江水波裹着热浪拍打着堤岸,而戏曲的热度更热。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日,会演在湖北省戏曲艺术中心(首义剧场)连续两天带来精品折子戏专场,多个剧种经典轮番亮相,为武汉这座戏曲大码头再添华彩。
两天的演出中,来自多个剧种的优秀青年演员们亮出了“绝活儿”。贵州省黔剧院带来的《搬窑》,由黔剧新秀、00后演员魏英如主演,表演充分发挥了黔剧音乐唱腔典雅抒情的特点,引人入胜;浙江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的90后演员翁翔在《双金印水牢》中,用一连串高难度滑步和融入现代舞技巧及武术套路的戏曲程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暗潮汹涌的生死博弈;第三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得主、上海京剧院90后演员赵宏运演绎《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少年英武、功夫了得。
最关注的目光,落在浙江台州乱弹剧团的女演员鲍陈热身上。5月21日,她刚斩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也是全国首位获此殊荣的民营剧团演员。在《活捉三郎》中,鲍陈热饰演阎惜娇,当唱至高潮时,她腾空而起,身姿如断线纸鸢,倏然坠落又轻若飞絮——这便是业内盛赞的“天下第一跳”。台下全场观众屏息凝神,直至她稳稳落下的刹那,掌声顷刻间如暴雨倾盆。半天才有人回过神来:“这么精彩的一跳,怎么没顾得上拍下来!”
两场精彩的折子戏吸引了20余万网友在线观看。演员们还先后走进军营、学校,在战士和孩子们心中播下戏曲的种子。在空军预警学院,川剧《跪门》、京剧《三岔口》等折子戏接连上演,让年轻战士们近距离触摸到戏曲的脉搏,随着剧情为之担忧、欢笑。在武昌区白鹭街小学,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带来的《梳妆摘花》,以欢快热烈的节奏瞬间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当演员做出高难度的“扑蝶摘花”动作时,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声;看到演员“空手摘花”的神奇表演,孩子们纷纷坐直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细节。
武汉素有“戏曲大码头”之称,自明清以来,便是南北戏曲交汇的重镇:汉江帆樯林立,商贾云集,戏班随漕运南下北上,汉剧、楚剧在此生根,京剧、越剧、豫剧、评剧等诸多剧种亦在此争鸣。当年,民众乐园的雕花戏台上,梅兰芳的水袖拂过江城夜色;长乐戏院的木椅间,周信芳的麒派唱腔激荡人心。老汉口的茶楼里,码头工人啜着酽茶,也能拍板哼一段“二黄”;巷弄深处,票友结社“打围鼓”,弦歌彻夜不歇。这座城市的戏曲基因,早已经深植于市井烟火和奔腾的江水之中。
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连续4届落户武汉,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等戏曲会节接连在武汉举办。年轻演员在这方舞台上成长,新一代观众在这片热土上启蒙,传统与青春共谱新章,武汉这座“戏曲大码头”的金字招牌愈发明亮。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