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汇报记者 宣晶
2024年,“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活动吸引了9.3万个合唱团队、2000万多人次参与;今年央视春晚上,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的妞妞合唱团参加了歌曲《玉盘》的表演,清澈稚嫩的童声打动人心。近些年,童声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究竟有何魔力?
“我曾无数次站在指挥台上,被童声合唱的纯粹所震撼。那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直抵心灵的声音——它没有成年人的世故,却有着超越语言的感染力。”第五届“保利之夏”上海(国际)童声合唱节评委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王燕认为,合唱的意义,远不止于比赛,它是一场关于团队协作、艺术修养与人格成长的综合修行。不过,她提醒:“切记不要让孩子沦为‘唱歌机器’,不要用同一种音色去表达全部作品。”
不要让孩子沦为“唱歌机器”
近日,该合唱节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余支团队、千名合唱少年齐聚申城,用纯净童声唱响时代风采。主办方特邀海内外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团,针对不同参赛团队的现场表现给予个性化提升指导。
在王燕眼中,合唱练习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多重作用:“它教会孩子们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感知同伴的声音,在差异中寻找和谐;它教会孩子们尊重,每个声音都有独特的色彩,正如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教会孩子们坚持,从识谱到排练,从挫折到突破,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自我的超越。”
在上周末举行的合唱节竞技环节中,各参赛团队带来了风格多样的曲目,汇集中外经典名曲和传统古诗词,孩子们澄澈的歌声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合唱节竞技环节的评审改变了过去作品只打一个分数的做法,而是按照国际比赛的评分惯例,从“音准、音色、乐谱忠实度、综合表现力”四个维度进行整体评判。
王燕认为,“音准”是基础,“音色”是灵魂,“乐谱忠实度”体现对作品的尊重,“综合表现力”则考验团队的创造力与感染力。“每一种语言、每一个国家的歌曲,其喉舌齿唇的发声状态是不同的,一定要找到对应的发声状态。”对于参加合唱比赛的准备,她建议,团队花更多时间在歌词的表达上,比如非洲歌曲不容易找到发声状态,可带孩子从反复念歌词开始。
“并不是难度越高分数就越高,相反,越简单才越有乐趣,能把一首歌唱齐就是最好的事情。”青年指挥家桂俊杰指出,参赛团队选曲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的选曲。上海学生合唱团前艺术总监顾晓萌表示:“同样的歌词或者旋律的反复,绝对不能用同一种手段去表达,一定要体现出区别,这样才会有变化、有张力,音乐才会有起伏。”作曲家林华认为,合唱循序渐进,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再充分发挥孩子们的音乐天性:“有的孩子习惯了不干净的音,很难改正。所以一定要唱准每一个音,一个一个字咬紧了,让孩子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中,感受到自己的不同之处。”
音乐交流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国内首座户外水景剧场——上海保利大剧院水景剧场,合唱团少年们完成了沪上最大规模的水景音乐会展演。水幕、光影与乐声交融,不仅拓展了合唱艺术的全新表达,更令这座“户外演艺新空间”绽放出别样的活力与生机。
童声合唱在申城如火如荼地铺开,让评审团中的海外专家们感触很深。
“作为一名指挥,与孩子们的合作是极有启发性的,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虽然技术正在取代当下的生活工作方式,但也有转机。在我看来,这种转机就是艺术、音乐,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在创造力上取代人类。”纽约青年合唱团艺术总监弗朗西斯科·努涅斯认为,音乐交流是传播文化和传统的有效途径,“童声合唱艺术能带来平静和欢乐,同时让我们从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身上了解不同的文化”。
赛事间隙,参赛合唱团走进上海保利大剧院和上海汽车博物馆。在由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担纲设计的几何空间里,沉浸式感受自然光影与混凝土的诗意对话;在博物馆内,一场天籁童声与工业美学的即兴碰撞,鲜活诠释了嘉定“人文教化地,智慧汽车城”的独特基因,以艺术快闪激活文旅新场景。英国作曲家、“国王歌手合唱团”前成员菲利普·劳森认为,合唱比赛可以带孩子们走出舒适区,学会和他人沟通,“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学习音乐,并由此了解其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