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保视听作品助力文物鲜活起来(深观察)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文保视听作品助力文物鲜活起来(深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8 09:42

  作者:刘婧 饶曙光

  今年5月,文物保护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自开播到收官持续引发热议。无独有偶,近年来,《登场了!洛阳》《赵小姐的日记》《西夏死书》等文物保护题材视听作品不断涌现,并逐渐精品化,助力文物鲜活起来。

  讲好文物故事

  文物是历史基因的密码图谱,文物保护工作是解读与传承这部图谱的关键之一。视听作品讲好文物和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至关重要,其基本创作思路,是让人物和情节“落地生根”。《护宝寻踪》在创作采风阶段,就深入陕西西安霸陵考古现场和秦始皇陵修复工坊等考古一线,切实了解文物考古的细节;进入剧本论证阶段时,由考古领队和文保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又为剧组提供了大量考古发掘报告和文物测绘地图,确保涉及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场景复原的情节既有看点又具科学性;在成片审查阶段,创作团队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亚字型”大墓等专业表述和丝织品加固等技术场景进行逐项核对、逐帧校准。这些尝试都努力将文物及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叙述清楚,做到大众审美和专业表达的平衡。

  随着影像技术和理念的提升,文保题材视听作品讲述文物故事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极为密集的省份,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接连打造《足迹》《文博河南》《发现郑州·先秦篇》《闪耀吧!中华文明》《叩问殷墟》等视听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艺术形式,通过文物讲述中原历史。《叩问殷墟》是少见的广播剧形式,用戏中戏的结构,以电影编剧的口吻,设定内地和台湾两地甲骨文专家的双重视角,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艺术化地讲述了殷墟考古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向听众介绍了历史人物和文保知识。《闪耀吧!中华文明》则紧扣青年观众群的观看需求,通过悬疑解谜、热血国漫等形式,以考古现场、国家级博物馆、历史遗迹为依托,回答关于文物的未解之谜,将考古遗迹的故事讲述得更具年轻态和质感。

  彰显文化底蕴

  自2015年影视产业不约而同地选择改编小说《鬼吹灯》开始,影视市场上就持续涌现出《老九门》《黄金瞳》《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古董局中局》等爆款,这些作品通过精妙的影像设计,带领观众走进文物的奇幻世界,拓宽传播文物知识的路径。但个别作品为吸引观众而制造猎奇影像,造成观众审美疲劳,还导致人们对文物及其保护产生观念上的偏差。

  《护宝寻踪》的转变在于其系统且艺术性地建构了文保题材视听作品的新型创作路径,引领该类题材作品的价值回归。这部剧利用考古学者、公安人员、基层文保工作者和盗墓者的多线交叉叙事,杂糅考古、悬疑和刑侦等类型元素,集中体现了对文物应有的“护”而非“盗”。以方堃及其导师为代表的考古学者,是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发现文物;以文物缉查队长齐大仓为代表的公安人员,是用侦查经验来打击文物盗窃;以齐有粮为代表的基层保护工作者,是用朴素的守候来协助保护文物。剧集重在“正本清源”,不追求感官刺激,但悬疑感和紧张氛围毫不逊色。如剧集一开场便是一个疑点重重的跨国文物走私案件,观众会习惯性地去思考文物“为何被盗”,但由于主创对叙事重心的调整以及对文物价值和意义的不断强调,观众的观看重点转向“如何寻”与“如何护”。与此同时,剧集设定的跨国文物寻踪,也隐含中国众多已回国或尚待回国文物艰难的回归历程,彰显剧集的文化底蕴。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场集体合作,也需要智慧和勇气。这一点在电视剧《九鼎谜踪》中得到体现。剧中,考古队长杨战为找寻自西周后就不知所终的宝鼎,与数位奇才付出艰苦努力,终让华夏瑰宝重见天光。文物保护工作是持续性的工作。《国宝奇旅》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北京,以主人公任弘毅和周若思为代表的爱国军官和知识分子,为将故宫文物南迁,一路上从容应对日寇、国民政府贪官和帮会设置的陷阱,最终在中共地下党协助下,保证了国宝安全完整地抵达目的地。

  促进文旅融合

  随着《护宝寻踪》热播,剧中洋溢着秦风秦韵的方言、美食、风土人情等,引发观众对陕西的向往,取景地汉阳陵、白鹿原等景区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网剧《唐朝诡事录·西行》的斗宝情节中,所用珠宝多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为原型,播出后提升了观众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期待。此外,出品方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全感装置、影视级置景,数字化重现唐代历史场景,游客通过虚拟形象可以前往繁华的长安夜市,走入影视故事中,获得文旅新体验。据统计,《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近期持续蝉联大众点评西安雁塔区和北京石景山区VR销量榜前茅,其在上海、深圳、张家港、青岛、扬州、福州、武汉等地的门店也陆续开业。

  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洛阳》给出的方法是“以物见城”,立足本土特色,通过文物展现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进而刺激旅游消费。节目以“致敬中国现代考古百年”为主题,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主要取景地,每期以“文物盲盒”为戏剧点,多层次运用真人秀、访谈和情景剧的形式,通过实地探索本地文物场馆和历史遗迹,开“盲盒”般揭示其蕴含的古墓文化、餐饮服饰、人文风俗等内容,带动观众对洛阳文博和城市变迁的探究热情。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提供的路径是“以物言志”,用日记本这一革命文物,讲述烈士们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深度体验红色文旅。

  当文物保护题材视听精品与市场深度相拥,便超越影视作品的范畴,成为一场发挥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未来,文保题材视听作品要夯实内容根基,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准确再现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历程,充分运用多种视听技术,多维度展现中华瑰宝的魅力,让文物进一步鲜活起来。

  (作者单位:刘婧,四川师范大学;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