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关 戈
当前科技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文艺领域转型升级的系统性问题。破解之道是锚定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和艺术相向而行、互补生辉
前不久,在水木年华“时空诗旅”数字人演唱会上,一场融合数字技术与沉浸式交互的视听盛宴,展现出科技文化融合的崭新场景。全球百万观众齐聚元宇宙空间,在高精度动作捕捉与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歌手的数字分身跟观众展开多元实时互动,带来炫酷的艺术体验。
这并不是单一个例。几乎跟此次演唱会前后脚,登陆上海音乐厅的虚拟现实大空间《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也开启了沉浸式体验的“时空之旅”。穿戴好设备,观众就能“穿越”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追随剧中人物足迹,感受独特的年代氛围和生动的历史传奇。从演出场景、表演主体到在场体验的方式,一切似乎都在更新与重塑,给传统认知带来强烈冲击。
这也不是刚有的现象。科技与艺术相向而行早已贯穿人类文明史,而“科技赋能”之所以成为近年来文化生产与艺术创作的高频词,跟当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文化加速融合,以大数据、3D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数字科技,正逐渐融入舞台表演、影视制作、展览体验等领域,参与到艺术创作生产与传播消费链条各个环节之中,为其注入活力、增益效能、扩大影响,更带来崭新气象。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当科技要素不断开辟新的场景和赛道、升级技术工具和手段、更新艺术语言和体验维度,所有被释放的“可能性”都面临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和属性的“适配”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课题:在科技和文化融合过程中,如何确保科技向善、文化向新,使文化生产和艺术创作不脱离文明传统、文化主体和艺术本体。
在文艺领域,一些现象需要引起关注。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生产形成“创作舒适区”,其中,网络素材取代生活体验,快节奏流程带动批量复制、“套路化”模式的出现,创作过度依赖特技表现、视觉呈现和舞美设计,以致走入“重颜值、轻演技”“重形式、轻内容”“重设定、轻本体”等误区。另一方面,在感官增强和体验扩张的欣赏环境中,艺术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大幅压缩,“倍速”快进成为常态,艺术审美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倾向。比如,片面追求“爽感”和情绪价值的满足,忽略思想内容、叙事逻辑和情感表达,热衷于“磕CP”,关注演员而不是表演本身,等等。
这些现象的出现,跟科技发展带来的文化场景切换与升级有关。科技释放出创作生产的无限可能性,实质也释放了精神需求的无限可能性。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始终是破解问题的关键。在科艺融合的背景下,人应该如何对文明历史、文化传统和艺术规律葆有敬畏、保持定力和坚守初心?
面对科技大潮对文化艺术的激荡,以下三个层面尤其需要我们关注:一是恪守人文精神。文艺创作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功能和作用从来都是指向人的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应当看到,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体验扩张,本身就有一种创作主体惰性和受众好奇心理的阶段性特征。而放眼长远,无论创作还是接受,都要回归文化本位,重视人文精神和价值情感。文艺是文明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生活的产物,也对培铸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尊重艺术本体。任何艺术门类之所以形成自身独特的表达语汇和语法,都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承载着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文化、审美心理等体现文明特性和文化性格的基因密码。更新、升级科技工具和手段,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动艺术本体的焕新升级,避免“戏剧没有戏、舞剧不见舞、满台声光电、服装来走秀”的现象。
三是促进审美升维。面对一些形式创新的表面丰盈与内在贫乏,要深知大美若朴、至美源于至真至善;面对信息过剩和审美茧房,要有知识进阶与审美升维的信心,对算法的“投喂”和娱乐喧哗葆有警醒,不断深化思考、理性选择。这需要久久为功,需要重塑人的主体自觉,需要通过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加强美育来逐步推进。
当前科技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文艺领域转型升级的系统性问题。破解之道是锚定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和艺术相向而行、互补生辉。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值得期待,也值得人们为之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