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冲破盗墓剧迷雾 文保剧破土新生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冲破盗墓剧迷雾 文保剧破土新生

来源:天津日报2025-07-29 10:45

  文物,带着千年的体温从远古走来,其深藏的奥秘,撩动着无数探秘的冲动。保护与破坏,文物守护者与盗墓贼之间,这场关乎文明根脉的白与黑的交锋,千百年来从未停歇。然而长久以来,影视镜头更多聚焦于被“神秘”光环笼罩的盗墓者,而真正的守护者——那些在黄土间、在实验室里默默奉献的身影,始终隐于幕后,鲜为人知。日前,央视热播剧《护宝寻踪》首次将聚光灯打在这些守护者身上,让他们从历史的暗影中昂首走向台前,还原了考古人粗粝而真实的日常——从探方壁上斑驳的“花土”里,解读着古人设下的防盗密码,在每一块碎片的拼合中,唤醒沉睡的文明基因。

  这部剧的热播,将长久笼罩在“盗墓题材”之上的猎奇迷雾刺破,为文保剧的未来劈开了一条新路。

  荧幕正名:刺破盗墓剧的重重迷雾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盗墓题材文艺作品沉迷于视觉奇观,将盗墓者塑造成天赋异禀的‘英雄’,叙事主线充斥着猎奇与刺激。”《护宝寻踪》制片人徐哲直言,“这不仅掩盖了盗墓行为对历史文化、人伦道德的严重伤害,更模糊了其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对观众形成了误导。”

  正因如此,主创团队从策划伊始就锚定了“反盗墓”的现实主义立场,力图揭示真实的文物保卫战。随着深入采风,团队最终决定将镜头对准那些“用青春丈量黄土、用坚守对话历史”的考古人与文保人,讲述他们的热血与坚持。《护宝寻踪》因此成为一部聚焦文物保护与打击文物犯罪的硬核现实主义作品。

  剧集以“江村大墓”真实案件为原型,讲述了一场跨越二十年的较量:秦北大学考古研究生方堃(白宇帆饰)与北大毕业的雒青(王鹤润饰),在追索流失海外的黑陶俑后,联手文物缉查队长齐大仓(富大龙饰),与文物犯罪头目穆见晖(辛柏青饰)展开激烈博弈。在白鹿原尹村,他们历经近二十年守护与研究,最终揭开一座“亚”字形大墓的秘密,让尘封千年的兹陵重见天日。

  现实是剧作最丰厚的土壤。“穆见晖犯罪团伙”的设定融合了多起真实案件。这横跨二十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追索与守护的传奇,更映射了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考古人探源中华文明的时代进程。“如何在新时代守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文明瑰宝,是我们希望通过故事探讨的核心命题。”徐哲总结道。

  该剧的最大创新在于叙事立场的根本性转变。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影视艺术总监、该剧总制片人郭现春自豪地引用一位观众的精辟总结:“价值层面,从消费历史到守护文明;叙事层面,从猎奇冒险到专业斗争;美学层面,从奇幻想象到技术现实主义。”剧中,当文物工作者指着壁画残片说出:“这些矿物颜料里,藏着唐代工匠的指纹。”这种对文物内涵的深刻认知,与盗墓贼眼中只论斤两的金银形成了鲜明对比,直击文物保护的核心命题——文物绝非普通商品,而是承载着文明的基因图谱。

  考古专家:希望扭转误解揭示考古真相

  “我从不看那些盗墓类影视剧,我是正儿八经做考古的,那些玄幻的胡说八道的东西我都不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原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这位曾经主持汉文帝霸陵考古工作的专家,也是剧中“兹陵考古队”的原型人物之一,在电话采访中语气斩钉截铁。对他而言,泛滥的盗墓剧让观众对考古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曲解,也遮蔽了文物保护的严峻现实。

  马永嬴长期从事西汉帝陵考古工作,他在2021年带领考古队进行勘探工作,最终确认位于西安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元代以来“凤凰嘴”为霸陵所在地的谬误。在马永嬴看来,这部剧真实地还原了考古人的日常,剧中很多细节,都是在拍摄前主创团队多次向他们请教、求证的。剧中触目惊心的盗墓场景,在马永嬴口中有着更为残酷的真相:“盗墓贼对古墓葬的破坏,不仅仅是他偷了多少东西,最可恨的是盗洞一旦打开,恒温恒湿环境被破坏,脆弱的文物(有机质)会瞬间灰飞烟灭。”他痛心地解释,古墓历经千年形成的封闭、稳定的微环境,是丝绸、漆器、壁画、竹简等有机质文物得以幸存至今的最后屏障。盗洞如同一个致命伤口,外部空气、水分、微生物的涌入,会在极短时间内加速这些珍贵文物的氧化、霉变、崩解、灭失,其破坏力远超盗贼带走的那几件金银器。“带走的文物尚有机会追回,湮灭的历史再也无法重生!”马永嬴非常惋惜地说。

  关中地区墓葬较多,面对“十墓九空”的现状,马永嬴感到非常遗憾:“挖下去之后,给我们留的就是些碎渣,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更令人发指的是盗墓手段的升级,他说:“现在的盗墓贼,恨不能连底下的土都铲走,连壁画都揭下来,墓葬被破坏得一塌糊涂!”为什么不去主动发掘?面对笔者的疑问,马永嬴解释:“咱们现在审批的发掘项目,绝大部分是抢救性的,主动发掘非常少。”马永嬴口中的“抢救”,直指墓葬保护三重危机:一是盗墓贼破坏,盗洞一开,抢救性发掘争分夺秒;二是自然坍塌,暴雨滑坡致遗迹裸露,不挖则永逝;三是基建施工,厂房公路占压文物遗存,不挖就有可能被推土机碾碎。

  《护宝寻踪》中,考古队员熟练使用探铲勘探、依据“花土”判断墓葬结构的场景,是破除盗墓剧“玄学”滤镜的关键。这些细节,均源于真实的考古实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蓝田吕氏家族墓考古队队长张蕴,主持了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的考古发掘工作,该发现填补了北宋家族墓园研究的空白,并揭示了士大夫阶层的精致生活场景。作为剧中角色原型之一的她,在采访中详细解释了吕大临墓的发掘关键:“墓中自然土层是纯净的,但人工回填土会混合不同颜色的土层,这种墓道填土我们称为‘花土’。只要墓道底部还是‘花土’,就说明没到底部。”这是识别古人设置疑冢防盗的核心依据。剧中反复强调的考古的原则是“见生土才停手”,正是这一科学原则的体现。“生土”就是指未经人类扰动、纯净均质的自然土层。张蕴说:“最后考古队在第三层墓室发现吕大临生前使用的瓷器、文房用具,以及带有铭文的石质明器,这些成为确认墓主身份的关键证据。”

  对于盗墓剧中渲染的“分金定穴”等玄学,马永嬴嗤之以鼻:“盗墓贼会的技术,我们考古人也都掌握,比如看风水,墓葬多在向阳处、避潮地、高地,这些都是遵循了一定科学道理的,只是盗墓贼故意弄得玄乎罢了。”马永嬴所说的这些在剧中也有所澄清,他特别赞赏剧中“寻墓老头”的台词:“‘多看书,多和村民了解情况’才是实情,没那么神秘。”科学、严谨、实证,是考古区别于盗墓的本质。

  《护宝寻踪》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呈现了考古和刑侦的专业性,更在于揭示了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马永嬴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文化遗产,特别是田野文物,都分散在乡村郊外,光靠文物管理机构或几个文保员,根本看不过来,所以必须发动群众。”他高度肯定了剧中关于“群众工作”的描写,“剧情非常真实。比如村干部肩负全村的增产增收工作,自然就会对容易导致减产的考古工作有所抵触。村民的青苗补偿没有落实到钱包里,他们就会拒绝让考古队下地打探孔。”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剧中主角方堃承诺帮村里“修家庙”的举措,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剧中,在考古队员的感召下,村主任齐有粮从阻挠考古到主动担任文保宣传员,这种转变是全民守护文化遗产的希望所在,马永嬴感慨:“当村民们自发组成文保巡逻队,在古墓周边亮起盏盏灯笼时,这个充满诗意的场景,既是对考古人孤独坚守的回应,更是对‘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生动诠释。”

  郭现春同样看重这一理念的社会价值:“《护宝寻踪》成功地将文物保护这一严肃议题转化为大众易于感知的情感叙事,《护宝寻踪》想要呈现的不仅是大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深层思考,当年轻人开始为文物守护感动,我们的文化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破局之路:文保剧的使命与启示

  《护宝寻踪》的热播,为“文保剧”这一新赛道开了个好头。郭现春表示,将在这部剧的经验上,再创作文物保护题材剧集,打造优质作品。该剧的成功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真实的力量是根基。剧中所有文物犯罪案件和手法均有现实依据,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文物案件文书,还有相关机构修订的文物案件汇编”。马永嬴、张蕴等一线专家的专业见解和亲身经历,为剧集注入了不可替代的真实内核。马永嬴评价这部剧:“很真实地反映了考古工作的情况,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专业呈现赢得尊重。从探铲的使用到“花土”“生土”的辨别,从文物修复的细节到多部门协作的流程,严谨专业的呈现不仅破除了误解,更赢得了考古、文保、公安等从业者的认可,提升了剧集的文化深度和说服力。

  价值引领至关重要。该剧创作明确以“守护文明”替代“消费历史”,以“专业斗争”替代“猎奇冒险”,为同类题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标杆。郭现春强调:“剧里齐大仓有句台词——文物是国家的,更是每个老百姓的。这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理念——守护文明,人人有责!”

  该剧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关切的情感叙事,激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和观众的参与感。对于《护宝寻踪》的热播,天津传媒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张璐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长期以来,盗墓类剧集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主要得益于其“猎奇性”“刺激感”与“视觉奇观”的多重吸引。这类作品往往塑造了一批神秘而传奇的“盗墓英雄”形象,将盗墓行为包装成冒险故事,而忽略其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及法律责任。这种倾向背离了现实,也对文物保护认知造成误导。相比之下,文物保护题材由于其专业性强、节奏相对平缓,过去被认为“缺乏戏剧张力”和“商业吸引力”,因此在影视创作中长期被边缘化。此外,文保工作的实际场景多发生在偏远考古遗址或实验室,缺乏视觉冲击力,也让主流叙事难以聚焦。再加上专业门槛较高、公众认知有限,使得文保题材很难像盗墓剧那样“自带流量”。可以说,是长期的误解与市场偏见让“真正的守护者”始终隐于幕后。

  《护宝寻踪》的出现标志着文保剧这一全新“赛道”的正式开辟。这部剧以反盗墓为立场,从现实主义角度讲述文物保护工作,首次将镜头聚焦在真正的文物守护者身上,用真实考古案件、专业文保知识与情感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过去“盗墓猎奇”的叙事霸权,转而树立起“守护文明”的主流价值。

  张璐认为,其核心创新体现在三方面:叙事立场的转变(从消费历史到守护文明)、叙事方式的转变(从奇幻冒险到专业斗争)、美学理念的转变(从视觉奇观到技术现实主义)。剧中对“花土”“生土”等考古细节的真实呈现,既有专业性也富有张力,使文保工作不再“枯燥”,而是具有探索性与使命感。这种价值观与艺术表现的双重转型,为“文保剧”类型化提供了明确范式,也为未来同类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模板。

  《护宝寻踪》的热度终将退去,但它撬动的影响远未结束。从未来发展看,文保类题材有望成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新增长点。其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背景与高度的社会意义,为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尤其在“文旅+影视”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各地文保资源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激活、传播、转化。

  当荧幕上考古队员的探铲精准地探入“花土”,当现实中马永嬴依然在巡查那些“十墓九空”的现场,一个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关于文物的故事,主角不该是虚构的“摸金校尉”,而应属于那些在荒野中一寸寸解读大地密码、在实验室里一片片拼合文明碎片的“守土者”。“花土”之下,是千年的智慧与沧桑;荧幕之上,是守护者的执着与担当。当“见生土才停手”的科学信条取代“分金定穴”的玄学幻想,当“守护文明基因”的价值追求压倒“财富掠夺”的猎奇刺激,《护宝寻踪》所代表的文保剧,才真正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使命——为沉默的文物发声,为孤独的守护者正名,并在更广阔的土壤中,播下全民守护文明根脉的种子。这,或许才是文保剧“热播”现象背后,最值得珍视的文化回响。(文/凡文)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斑斓初冬

  • 青少年选手超七成 首届世界无人机足球锦标赛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