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物,带着千年的体温从远古走来,其深藏的奥秘,撩动着无数探秘的冲动。保护与破坏,文物守护者与盗墓贼之间,这场关乎文明根脉的白与黑的交锋,千百年来从未停歇。然而长久以来,影视镜头更多聚焦于被“神秘”光环笼罩的盗墓者,而真正的守护者——那些在黄土间、在实验室里默默奉献的身影,始终隐于幕后,鲜为人知。日前,央视热播剧《护宝寻踪》首次将聚光灯打在这些守护者身上,让他们从历史的暗影中昂首走向台前,还原了考古人粗粝而真实的日常——从探方壁上斑驳的“花土”里,解读着古人设下的防盗密码,在每一块碎片的拼合中,唤醒沉睡的文明基因。
这部剧的热播,将长久笼罩在“盗墓题材”之上的猎奇迷雾刺破,为文保剧的未来劈开了一条新路。
荧幕正名:刺破盗墓剧的重重迷雾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盗墓题材文艺作品沉迷于视觉奇观,将盗墓者塑造成天赋异禀的‘英雄’,叙事主线充斥着猎奇与刺激。”《护宝寻踪》制片人徐哲直言,“这不仅掩盖了盗墓行为对历史文化、人伦道德的严重伤害,更模糊了其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对观众形成了误导。”
正因如此,主创团队从策划伊始就锚定了“反盗墓”的现实主义立场,力图揭示真实的文物保卫战。随着深入采风,团队最终决定将镜头对准那些“用青春丈量黄土、用坚守对话历史”的考古人与文保人,讲述他们的热血与坚持。《护宝寻踪》因此成为一部聚焦文物保护与打击文物犯罪的硬核现实主义作品。
剧集以“江村大墓”真实案件为原型,讲述了一场跨越二十年的较量:秦北大学考古研究生方堃(白宇帆饰)与北大毕业的雒青(王鹤润饰),在追索流失海外的黑陶俑后,联手文物缉查队长齐大仓(富大龙饰),与文物犯罪头目穆见晖(辛柏青饰)展开激烈博弈。在白鹿原尹村,他们历经近二十年守护与研究,最终揭开一座“亚”字形大墓的秘密,让尘封千年的兹陵重见天日。
现实是剧作最丰厚的土壤。“穆见晖犯罪团伙”的设定融合了多起真实案件。这横跨二十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追索与守护的传奇,更映射了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考古人探源中华文明的时代进程。“如何在新时代守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文明瑰宝,是我们希望通过故事探讨的核心命题。”徐哲总结道。
该剧的最大创新在于叙事立场的根本性转变。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影视艺术总监、该剧总制片人郭现春自豪地引用一位观众的精辟总结:“价值层面,从消费历史到守护文明;叙事层面,从猎奇冒险到专业斗争;美学层面,从奇幻想象到技术现实主义。”剧中,当文物工作者指着壁画残片说出:“这些矿物颜料里,藏着唐代工匠的指纹。”这种对文物内涵的深刻认知,与盗墓贼眼中只论斤两的金银形成了鲜明对比,直击文物保护的核心命题——文物绝非普通商品,而是承载着文明的基因图谱。
考古专家:希望扭转误解揭示考古真相
“我从不看那些盗墓类影视剧,我是正儿八经做考古的,那些玄幻的胡说八道的东西我都不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原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这位曾经主持汉文帝霸陵考古工作的专家,也是剧中“兹陵考古队”的原型人物之一,在电话采访中语气斩钉截铁。对他而言,泛滥的盗墓剧让观众对考古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曲解,也遮蔽了文物保护的严峻现实。
马永嬴长期从事西汉帝陵考古工作,他在2021年带领考古队进行勘探工作,最终确认位于西安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元代以来“凤凰嘴”为霸陵所在地的谬误。在马永嬴看来,这部剧真实地还原了考古人的日常,剧中很多细节,都是在拍摄前主创团队多次向他们请教、求证的。剧中触目惊心的盗墓场景,在马永嬴口中有着更为残酷的真相:“盗墓贼对古墓葬的破坏,不仅仅是他偷了多少东西,最可恨的是盗洞一旦打开,恒温恒湿环境被破坏,脆弱的文物(有机质)会瞬间灰飞烟灭。”他痛心地解释,古墓历经千年形成的封闭、稳定的微环境,是丝绸、漆器、壁画、竹简等有机质文物得以幸存至今的最后屏障。盗洞如同一个致命伤口,外部空气、水分、微生物的涌入,会在极短时间内加速这些珍贵文物的氧化、霉变、崩解、灭失,其破坏力远超盗贼带走的那几件金银器。“带走的文物尚有机会追回,湮灭的历史再也无法重生!”马永嬴非常惋惜地说。
关中地区墓葬较多,面对“十墓九空”的现状,马永嬴感到非常遗憾:“挖下去之后,给我们留的就是些碎渣,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更令人发指的是盗墓手段的升级,他说:“现在的盗墓贼,恨不能连底下的土都铲走,连壁画都揭下来,墓葬被破坏得一塌糊涂!”为什么不去主动发掘?面对笔者的疑问,马永嬴解释:“咱们现在审批的发掘项目,绝大部分是抢救性的,主动发掘非常少。”马永嬴口中的“抢救”,直指墓葬保护三重危机:一是盗墓贼破坏,盗洞一开,抢救性发掘争分夺秒;二是自然坍塌,暴雨滑坡致遗迹裸露,不挖则永逝;三是基建施工,厂房公路占压文物遗存,不挖就有可能被推土机碾碎。
《护宝寻踪》中,考古队员熟练使用探铲勘探、依据“花土”判断墓葬结构的场景,是破除盗墓剧“玄学”滤镜的关键。这些细节,均源于真实的考古实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蓝田吕氏家族墓考古队队长张蕴,主持了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的考古发掘工作,该发现填补了北宋家族墓园研究的空白,并揭示了士大夫阶层的精致生活场景。作为剧中角色原型之一的她,在采访中详细解释了吕大临墓的发掘关键:“墓中自然土层是纯净的,但人工回填土会混合不同颜色的土层,这种墓道填土我们称为‘花土’。只要墓道底部还是‘花土’,就说明没到底部。”这是识别古人设置疑冢防盗的核心依据。剧中反复强调的考古的原则是“见生土才停手”,正是这一科学原则的体现。“生土”就是指未经人类扰动、纯净均质的自然土层。张蕴说:“最后考古队在第三层墓室发现吕大临生前使用的瓷器、文房用具,以及带有铭文的石质明器,这些成为确认墓主身份的关键证据。”
对于盗墓剧中渲染的“分金定穴”等玄学,马永嬴嗤之以鼻:“盗墓贼会的技术,我们考古人也都掌握,比如看风水,墓葬多在向阳处、避潮地、高地,这些都是遵循了一定科学道理的,只是盗墓贼故意弄得玄乎罢了。”马永嬴所说的这些在剧中也有所澄清,他特别赞赏剧中“寻墓老头”的台词:“‘多看书,多和村民了解情况’才是实情,没那么神秘。”科学、严谨、实证,是考古区别于盗墓的本质。
《护宝寻踪》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呈现了考古和刑侦的专业性,更在于揭示了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马永嬴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文化遗产,特别是田野文物,都分散在乡村郊外,光靠文物管理机构或几个文保员,根本看不过来,所以必须发动群众。”他高度肯定了剧中关于“群众工作”的描写,“剧情非常真实。比如村干部肩负全村的增产增收工作,自然就会对容易导致减产的考古工作有所抵触。村民的青苗补偿没有落实到钱包里,他们就会拒绝让考古队下地打探孔。”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剧中主角方堃承诺帮村里“修家庙”的举措,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剧中,在考古队员的感召下,村主任齐有粮从阻挠考古到主动担任文保宣传员,这种转变是全民守护文化遗产的希望所在,马永嬴感慨:“当村民们自发组成文保巡逻队,在古墓周边亮起盏盏灯笼时,这个充满诗意的场景,既是对考古人孤独坚守的回应,更是对‘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生动诠释。”
郭现春同样看重这一理念的社会价值:“《护宝寻踪》成功地将文物保护这一严肃议题转化为大众易于感知的情感叙事,《护宝寻踪》想要呈现的不仅是大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深层思考,当年轻人开始为文物守护感动,我们的文化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破局之路:文保剧的使命与启示
《护宝寻踪》的热播,为“文保剧”这一新赛道开了个好头。郭现春表示,将在这部剧的经验上,再创作文物保护题材剧集,打造优质作品。该剧的成功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真实的力量是根基。剧中所有文物犯罪案件和手法均有现实依据,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文物案件文书,还有相关机构修订的文物案件汇编”。马永嬴、张蕴等一线专家的专业见解和亲身经历,为剧集注入了不可替代的真实内核。马永嬴评价这部剧:“很真实地反映了考古工作的情况,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专业呈现赢得尊重。从探铲的使用到“花土”“生土”的辨别,从文物修复的细节到多部门协作的流程,严谨专业的呈现不仅破除了误解,更赢得了考古、文保、公安等从业者的认可,提升了剧集的文化深度和说服力。
价值引领至关重要。该剧创作明确以“守护文明”替代“消费历史”,以“专业斗争”替代“猎奇冒险”,为同类题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标杆。郭现春强调:“剧里齐大仓有句台词——文物是国家的,更是每个老百姓的。这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理念——守护文明,人人有责!”
该剧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关切的情感叙事,激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和观众的参与感。对于《护宝寻踪》的热播,天津传媒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张璐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长期以来,盗墓类剧集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主要得益于其“猎奇性”“刺激感”与“视觉奇观”的多重吸引。这类作品往往塑造了一批神秘而传奇的“盗墓英雄”形象,将盗墓行为包装成冒险故事,而忽略其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及法律责任。这种倾向背离了现实,也对文物保护认知造成误导。相比之下,文物保护题材由于其专业性强、节奏相对平缓,过去被认为“缺乏戏剧张力”和“商业吸引力”,因此在影视创作中长期被边缘化。此外,文保工作的实际场景多发生在偏远考古遗址或实验室,缺乏视觉冲击力,也让主流叙事难以聚焦。再加上专业门槛较高、公众认知有限,使得文保题材很难像盗墓剧那样“自带流量”。可以说,是长期的误解与市场偏见让“真正的守护者”始终隐于幕后。
《护宝寻踪》的出现标志着文保剧这一全新“赛道”的正式开辟。这部剧以反盗墓为立场,从现实主义角度讲述文物保护工作,首次将镜头聚焦在真正的文物守护者身上,用真实考古案件、专业文保知识与情感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过去“盗墓猎奇”的叙事霸权,转而树立起“守护文明”的主流价值。
张璐认为,其核心创新体现在三方面:叙事立场的转变(从消费历史到守护文明)、叙事方式的转变(从奇幻冒险到专业斗争)、美学理念的转变(从视觉奇观到技术现实主义)。剧中对“花土”“生土”等考古细节的真实呈现,既有专业性也富有张力,使文保工作不再“枯燥”,而是具有探索性与使命感。这种价值观与艺术表现的双重转型,为“文保剧”类型化提供了明确范式,也为未来同类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模板。
《护宝寻踪》的热度终将退去,但它撬动的影响远未结束。从未来发展看,文保类题材有望成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新增长点。其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背景与高度的社会意义,为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尤其在“文旅+影视”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各地文保资源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激活、传播、转化。
当荧幕上考古队员的探铲精准地探入“花土”,当现实中马永嬴依然在巡查那些“十墓九空”的现场,一个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关于文物的故事,主角不该是虚构的“摸金校尉”,而应属于那些在荒野中一寸寸解读大地密码、在实验室里一片片拼合文明碎片的“守土者”。“花土”之下,是千年的智慧与沧桑;荧幕之上,是守护者的执着与担当。当“见生土才停手”的科学信条取代“分金定穴”的玄学幻想,当“守护文明基因”的价值追求压倒“财富掠夺”的猎奇刺激,《护宝寻踪》所代表的文保剧,才真正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使命——为沉默的文物发声,为孤独的守护者正名,并在更广阔的土壤中,播下全民守护文明根脉的种子。这,或许才是文保剧“热播”现象背后,最值得珍视的文化回响。(文/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