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徐 鲁
“麦新”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但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诸多响亮的战歌中,由麦新作词作曲的《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从1937年传唱至今、尤为振聋发聩的一首。
孩子剧团,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进步儿童戏剧团体,20多名只有十几岁(最小的年龄才9岁)的小团员,穿越日寇封锁线,历尽艰苦,从上海到武汉,再到长沙、桂林、重庆等地,辗转跋涉3000多里,用歌咏、演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孩子剧团及其奋斗故事,被文学家茅盾誉为“抗战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我在为创作长篇小说《孩子剧团》搜集史料和素材时,意外发现音乐家麦新与孩子剧团多有交集。孩子剧团在上海成立时和千里跋涉到武汉后,麦新和冼星海、张曙等音乐家,都曾在街头和码头,指挥和教唱过这群热血少年,演唱了不少抗日战歌。
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麦新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音乐运动,成为革命音乐家冼星海的学生和战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当时,在长城脚下挥起大刀杀向日寇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勇壮举,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刀队的战士陈永德,一人一刀,杀敌9名,缴获日军枪支13支,而他的年龄只有19岁。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中国人闻此消息,无不热血沸腾。
23岁的麦新在上海看到这位19岁的大刀队员的故事后,激动得彻夜难眠。临近黎明时分,他索性从床上爬起来,从书架上找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读了起来。不知不觉,一缕曙色照到小窗上,又一个黎明到来了。这时,年轻的音乐家走到窗前,一把拉开窗帘,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是啊,中国人民从平津和华北的危急中,认清了只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奋起抗战,才是拯救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抗战的一天来到了!”麦新第二次重复这句话时,突然兴奋地哼唱出了一句完整的曲子——这就是后来人们都十分熟悉的“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个复沓的乐句。
先是有了这句“抗战的一天来到了”,麦新反复哼唱了多次后,感到比较满意,但又总觉得来得有点突兀。所以,稍微冷静了一会儿,他又循着激越的情绪,构思出了开头两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他把这两句和“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个复沓乐句连贯起来又哼唱了多遍,最终确定了一个完整的乐段。
一个月后,8月8日这天,麦新去参加一个抗战宣传组织在南市文庙召开的群众集会。开会前,他站在文庙台阶上,一边指挥,一边教大家合唱这支战歌。1000多名民众齐声高唱,唱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觉得意犹未尽,现场群情高涨。
这时后面有人高喊:“我们看不清指挥,请指挥先生再站高一点呗!”麦新应声立刻跳到更高的一处台子上,继续指挥大家合唱。
根据民众试唱效果和战友们的建议,麦新把歌词初稿里的“二十九军的弟兄们”这句歌词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又把“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成了“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这样一改,《大刀进行曲》就变成了一支号召和鼓舞全国抗日军民奋起抗战、血战到底的战歌,很快传遍了抗日前线和后方。
又有一次,麦新在指挥群众合唱这支歌时,受到全场激昂情绪的感染,到了最后呼喊的时刻,因为用力过猛,竟然把手中的指挥棒折成了两截!此时此刻,音乐家胸中就像熊熊燃烧着一团烈焰,又似正在席卷起一场无法止息的风暴,那一瞬间,只见他迅速甩掉手中另一截指挥棒,握紧双拳,奋力地指挥大家继续演唱下去:“……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经过多次集会合唱之后,不知从何时起,当大家唱到歌曲结尾也是整首歌的最高潮时,总是会齐声加上一句高亢有力的呼喊:“冲啊——杀!”麦新明白,这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是全民族共同的愤怒的呼声,也是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慷慨激昂的号角。所以,音乐家自己渐渐也习惯和认同了结尾处那一声凝聚着无限愤怒和力量的高亢的呼喊。
《大刀进行曲》诞生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知有多少抗日志士和热血青年,高唱着这首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奔赴抗日战场最前线。
因为创作的缘故,我希望详细梳理《大刀进行曲》这首抗日战歌的诞生过程。前年,我特意沿着麦新当年参加的“战地服务队”的路线走了一趟,从上海到浙江嘉兴,再到江山、金华,然后经江西南昌、萍乡到达湖北武汉。麦新和“战地服务队”在江山驻扎的时间比较长。正是在江山,我寻访到了一条生动的史料。
1938年初春的一天,在江山县城郊外一处小山坡上,面对着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24岁的麦新庄严地举手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到达武汉后,麦新与从上海出发、辗转千里到达武汉的孩子剧团的小团员们重逢。麦新把这些从敌人炮火中幸存下来的小弟弟、小妹妹,一一地紧紧搂抱在怀里,和孩子们一起流下了欢欣的泪水。
1940年10月,麦新辗转到达重庆,在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得到一个令他喜出望外的消息:党组织批准了他多次提出想去延安的请求。
啊,延安!那是无数抗日志士和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而去的革命圣地,也是麦新多年来心驰神往的地方。这年秋天,麦新穿上党组织发给他的第一套灰色粗棉布军服,戴上了崭新的八路军臂章,和几位同志一道,从重庆到西安,再经过洛川,风尘仆仆地到达了黄土高原。在延安鲁艺,麦新作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继续投入到抗战洪流之中。
麦新少年时,曾想过要到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后来,在科尔沁草原上,他对一起在开鲁县参加土改的战友说:“少年时就想来东北的愿望总算实现了。”不幸的是,1947年6月的一天,他在开完县委会,骑马返回五区途中,遭遇了一股残匪的突然袭击。在经过一番英勇搏斗后,麦新等4名同志壮烈牺牲。
麦新牺牲的地方,是在科尔沁草原上,开鲁县西拉木伦河西刘祥营子以南,一处名叫芦家段的沼泽地边缘。几年前,我陪作家熊召政到东北和内蒙古草原寻访和搜集历史素材时,到过这里。当时,站在波涛滚滚的西拉木伦河边,我的眼前瞬间闪过音乐家麦新死不瞑目地倒在血泊里,鲜血汩汩流淌的一幕,心里头真是难受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