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仙侠剧的一次“凡人”突围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仙侠剧的一次“凡人”突围

来源:北京晚报2025-08-12 10:22

  邱伟

  当荧屏仙侠困于“神仙恋爱救苍生”的套路,正在热播的《凡人修仙传》以“凡人流”破局,让高高在上的仙侠落回人间烟火,寻回失落已久的“人味”。该剧总编剧、总制片人王裕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凡人修仙传》是一次“在仙侠框架下讲述当代寓言”的创作尝试,也是一次返璞归真的类型突围。

  “凡人根骨”打破类型套路

  从网络作家忘语原著的庞大粉丝群,到动漫版的成功积淀,剧版《凡人修仙传》开播即受关注。剧中,杨洋饰演的韩立从一个“为让家人吃上烙饼投考七玄门”的山村小子,成长为修仙界中藏锋守拙、谋定后动的修士,呈现出与传统仙侠剧主角迥异的人物轨迹。剧集开篇借韩立与父母的对话传递“做大事之前要先吃饱饭”“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还”“事来了不要怕,没事也别去惹事”等朴素的凡人信条,与常见的“世家子弟修仙”形成截然不同的价值根基。

  王裕仁解析说,“凡人流”的核心特质在于“仙凡二元”结构,让仙人起点回归凡人,讲述平凡者通过奋斗踏上修仙路的故事,“当修仙者有了凡人的根骨,神话才有了人的温度。”

  面对近年仙侠剧审美疲劳的争议,王裕仁以三重破局之道应对:作品在立意上拒绝“拯救苍生”的宏大口号;弱化情感线,强化丛林法则下的个体生存博弈;角色塑造上,韩立的魅力不在逆天改命,而在改命后仍记得自己是凡人。

  剧中,修仙界的权力斗争、资源争夺被观众解读为“仙侠版职场”,故事情境被视为现代职场生态的镜像。王裕仁直言这正是作品的“社会派”底色,它不讲拯救世界或情爱至上,只聚焦一个凡人在丛林法则中如何存活、成长,修仙过程则被赋予“追寻自由”的现代精神内核,呼应年轻人通过奋斗逆流而上的现实诉求,“这种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境遇的路径,实际上与当代年轻人的生存压力、职场竞争高度共鸣。”

  动画基因反哺真人剧集

  王裕仁也是动漫版《凡人修仙传》的总导演和总编剧。他坦言真人化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创造新鲜感,又需弥补动画遗憾。核心难点在于将动画标志性的硬核动作、特效等在真人影视中实现突破性转化。动作设计融合武术、舞蹈与游戏技能,特效团队直接沿用动画班底,镜头借鉴动画分镜逻辑,电影级机械臂加旋转威亚系统实现了工业升级。演员表演则参考动画分镜,在无实物场景中精准捕捉情绪。

  王裕仁认为,真人剧不可替代的魅力在于细腻的表演和直击人心的感染力,这正是改编中强化的重点。对原著中韩立“利己”特质的弱化,也是改编的一个关键取舍。

  如何让外形出众的杨洋化身“平平无奇”的韩立?王裕仁说,杨洋的造型摒弃绫罗绸缎,改用粗布麻衣,表演上强化内敛气质。“我们与杨洋达成共识:减少台词,用稳定克制的肢体语言传递内心波澜。”王裕仁直言,拍摄时特意设置大量人物独处戏份,通过与灵宠、草木的无声对话外化沉默主角的复杂心绪,这是让观众理解角色的有效手段。动作戏则巧妙转化杨洋的舞蹈功底,在矿洞之战等场景中设计飘逸动作长镜头,形成“稳准狠”的战斗美学。

  人文积淀展现美学风骨

  在美学上,《凡人修仙传》依然追求返璞归真,践行“道法自然”,摒弃了同类题材琼楼玉宇的华丽想象,回归到典籍中“餐风饮露,漱流枕石”的道家本真。王裕仁介绍,剧组横跨五地实景拍摄,以真实的山川粗粝感替代绿幕合成。道具设计深挖传统文化密码,展现了古画典籍中隐逸的意象。

  剧中,韩立乘坐的“神风舟”造型是从古画仙人乘槎图中获得的灵感,仙人们在洞府里“餐风饮露”场景源自道家修行者以云霞为食、露水为饮的生活方式。韩立归乡见店小二沧桑老去的情节,取材“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剧中“颠倒五行阵”的特效不仅是战斗场景,更意味着对修仙者心性的试炼,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贪婪、执念等人性弱点,让修仙者直面心魔,影视特效在这里成了参与叙事的重要手段。

  在短视频重塑观影习惯的当下,《凡人修仙传》“先抑后扬”的慢热叙事称得上是场冒险。王裕仁坦言这是对观众耐心的挑战,但唯有文火慢炖的叙事节奏,才能承载原著“大道无情,永恒面前时间皆为过程”的隽永哲思。在他看来,短视频重塑的是娱乐方式,但文艺作品仍需为张弛有度的叙事留足空间。“戏剧张力未必依赖快节奏,当情感积淀足够深厚,爆发的冲击力和爽感才更具穿透力。”邱伟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

  • 广东潮州:积极应对台风“杨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