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

来源:文汇报2025-08-15 10:11

  龚金平

  2024年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渔民冒死救援英国战俘的感人事迹,不仅为那些一度被遗忘的拯救者正名,为当年的受难者及其后人发声,也使日本侵略者残忍邪恶的过往被看见、被鞭挞。当电影《东极岛》决定用故事片的形式重新演绎这一题材时,观众难免既期待又忐忑。

  纪录片可以从不同视角来一点点拼凑、还原那段过往,通过创作者的细致梳理与深入挖掘,慢慢深入历史的幽深晦暗之处,并打捞岁月中最感人,最光辉的部分。同时,纪录片可以频繁使用“间离”效果,对观众进行直接的主题宣讲。故事片则要努力隐去人工编排的痕迹,使情节自然又合理地展开,让观众与艺术世界深度共情,进而在一种“眩晕”般的沉浸状态中,得到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因此,故事片在重构历史事件时,会遇到更多的叙事挑战。

  此外,该事件涉及的内容虽然震撼人心,但对于故事片来说却尽是“短板”:主角是一群中国普通渔民,他们身上可能缺乏传奇叙事所需的英雄光芒和硬汉气质;中国渔民救助英国战俘的义举,更多源于朴素的善良本性与祖训传承,未必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而难以展现复杂的人物成长弧光。

  凡此种种,决定了《东极岛》必须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才能满足故事片的叙事要求。至于艺术加工的尺度把握与艺术手法运用是否得当,需要观众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削弱

  《东极岛》虚构了阿赑、阿荡这对性格鲜明的兄弟,以及阿花这个充满粗犷野性之美的姑娘。这或许是创作者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找到的平衡点:既保证主线情节的历史根基,又能在虚构角色身上强化戏剧张力和情感深度。

  只是,当完全杜撰的人物成为历史壮举的代言人时,会不会削弱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人为地强化戏剧冲突,会不会陷入过度煽情、消费历史的窠臼?

  在仅有263人的封闭小岛上,健康性感,彪悍狂放的阿赑与阿荡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为此,影片巧妙地——或许也略显无奈地,将两人设定为吴老大从海上“捡来”的孤儿,既规避了交代人物成长背景的繁琐,又通过两人可能是“海盗后代”的身份,来合理化解释兄弟俩超乎常人的水性、惊人的战斗力。女主角阿花则是吴老大从人贩子手上解救的养女,也可归入“无根浮萍”型人物。当三位主要角色都因缺乏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而与当地渔民群体形成了显著区隔,这种处理方式暴露出商业类型片在改编真实历史事件时常见的困境:拘泥于史实容易显得平淡呆板,放飞想象力则会破坏题材的严肃性。

  为顺利推进情节发展,影片还不得不引入两位“翻译”:懂日语的李元兴和略通英语的陈老师。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自然不会有这种人才,创作者只好强调他们也是外来者。当影片中的情节转折、高潮,以及泪点和煽情点,全部来自五位外来者,东极岛的渔民除了吴老大有一些戏份外,大多沦为面目模糊的背景板,且他们经常戴着斗笠,连清晰的面容都难得一见,这对于当年的平民英雄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同时,影片缺少铺垫地渲染了阿赑与阿荡的性格差异和价值观对立,并借机将岛上的村民分成两派:以阿荡为首的“大义派”,坚持人道主义情怀和反抗决心;以阿赑、李元兴、陈老师为代表的“自保派”则一度选择隐忍求生。这种少数与多数的对比,可能反映了真实历史情境下的人性常态,但“大义派”一方居然只有阿荡一人,这多少有点不合常理。更重要的是,影片不断强调阿荡的“赤子之心”,将救人于水火视为他的天性和本能。如此一来,人物形象的单薄与空洞就难以避免。

  当然,在“自保派”身上,影片成功地通过一系列关键事件,勾勒了人物的觉醒与成长轨迹。从日军虐杀边家三口与吴老大,到阿荡身中数枪而亡,再到陈老师被活活烧死,直至屠村威胁迫在眉睫,这些接连不断的日军暴行如同重锤,击碎了村民们最后的侥幸心理。他们意识到,在侵略者突破人性底线的残暴面前,忍让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当“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与自救、保卫家园的现实需要产生共振时,这场英勇悲壮的海上救援便水到渠成。可见,影片围绕阿赑等人展开叙事时,以层层递进的情节推进方式,既保持了叙事的紧迫感,又真实展现了战争环境下普通人精神世界的蜕变过程,让角色的内心嬗变显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对民族觉醒的“非典型”书写

  《东极岛》在叙事进程中嵌入了大量“反套路”的设置,每当情节发展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时,剧情可能会急转直下,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带领观众经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阿荡救助英国战俘纽曼之后,两人通过笨拙的交流建立起对“家”的共同理解,观众不由设想他们会发展出一段跨越国界的情谊。然而情节行至中途,纽曼竟被日本军官残忍斩首。人物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让银幕内的阿荡与银幕外的观众同时陷入震惊。这种震惊既源于观众观影惯性的失效,更赤裸裸地展现了侵略者的残暴本质。

  还有阿荡的死亡,也让观众难以置信:原来主角会这么早就退场?故事临近尾声时,阿赑与阿花近在咫尺却阴阳相隔的一幕,同样让观众难以自持。这些精心设计的情感爆发点,不仅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更升华了影片的精神内核,即通过中国人为守护大义而献出生命的壮举,高扬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崇高精神力量。

  影片在叙事视角的处理上,似乎存在明显的断裂感。

  开篇以阿赑的第一人称旁白展开,交代人物关系与背景;结尾却突兀地切换至老年阿花的回忆视角,借其之口道出“生而为人,应该互相帮着点”的主题宣言。这种叙述视角的随意转换,既未通过不同叙述者展现事件的多个面向,也未能利用视角差异展开人物之间的深度对话,显得生硬而随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影片的多个叙述视角,以及有点松散的叙事结构背后,其实有创作者独到的设计逻辑,也就是以“情感接力”的方式,完成叙事链条的精心串连:阿荡的善举感动了纽曼,纽曼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让阿荡肃然起敬;纽曼之死又唤醒了阿荡更深层的内心觉醒;村民的惨死触动了陈老师,陈老师与阿荡的殉难则感召了阿赑;阿赑的毅然决然又点燃了阿花内心的豪情;最终,阿花的勇气和决绝成为唤醒全体村民的火焰。

  这种环环相扣的情感传递方式,相当于用“散点透视”的手法,通过多个叙述视角的组合,让每个主要人物都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在叙事进程中不断积蓄力量,推向海上救人大战的情节高潮。这样,影片既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俗套,又展现了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复苏。正是这种如浪潮般层层推进的觉醒力量,既令侵略者胆寒,又让受难者发自内心地感佩。

  家国叙事背后的人性分野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共鸣。无论是东极岛的渔民,还是英国战俘纽曼,他们对“Home”(“家”)的眷恋如出一辙。这种共通的人性基础,让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产生深沉的情感连接,进而深化影片关于人道主义与生命尊严的主题表达。

  如此看来,影片将阿赑与阿荡设定为无根的海盗后代,其实颇有深意:让两个原本漂泊无依的灵魂,在救助他人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家”的认知,萌生对“家园”“家乡”的依恋。以他们为代表,影片展现了中国普通人如何从守护小家的质朴愿望,升华为捍卫家园的恢宏勇气,并见证了家国情怀如何从最朴素的家庭观念中孕育而生。

  影片还呈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文化对比:当中国渔民与英国战俘都因对“家”的深情而同仇敌忾时,日本侵略者却完全缺失这种人性化的情感纽带,他们决定让英国战俘随船沉没并屠村时,竟无一丝犹豫和悲悯。可见,在军国主义的洗脑下,日军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没有人性的战争工具。

  这种人性的异化在中国人的夜葬场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送葬队伍,日军以违反宵禁为由开枪射杀。李元兴不由怒吼:“你们没有父母吗?你们的父母死了不用埋吗?”这个细节凸显了两种价值观的根本性对立:一方秉持着人之常情,另一方则完全服从于“军事命令”。影片通过这个细节,不仅控诉了侵略战争的非人道本质,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人性探讨:区分人与战争机器的显性标志,就在于个体是否葆有对家园、亲人那份最朴实的情感。

  这时,我们也能理解影片对视效处理的用意。这是一个悲壮又慷慨的故事,影片却大量使用温暖明亮的色调。特别是在介绍东极岛的风貌时,在俯拍的大远景里,错落的村舍像一个童话世界;无垠的海面在阳光下闪烁,平静中又蕴含着澎湃的力量。而在近景镜头里,常有葳蕤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刚劲的芦苇随风起伏。在血腥与暴力的叙事间隙,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空镜头,恰恰成为对家园之美最动人的礼赞,也让村民的抗争与战斗具有充沛的情感动力。

  影片在剪辑手法上也颇具匠心,常常打破线性叙事的时间顺序,其中两处跳跃式剪辑尤为精彩:第一处是阿赑向吴老大报告岛上有英国人和日军即将搜岛时,影片突然切到此前阿赑试图赶走纽曼,却被阿荡以死相救的场景;第二处是阿花扑咬阿赑以示血脉相连时,观众以为阿赑会因此放弃复仇的冲动,但镜头突然跳到他独自出海的画面,随后又切回两人分别的情景。这种打破时序的剪辑,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外化为具象的影像语言,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角色复杂的心路历程,从而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国渔民丰富的情感世界,更与冷酷机械的日军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综上,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创作短板,但《东极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唤醒了一段尘封许久的历史记忆,歌颂了中国渔民的英勇与大义,控诉了日军的暴行,更在于它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和剪辑手法,从“家”这一人类最基础的情感单元切入,画出人性与兽性、慈悲与冷酷的凛冽对比,同时也展开了一次关于战争本质、历史书写和民族性格的探讨。

  (作者为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 2025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