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种子苏醒,土地里长出命运的狂花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种子苏醒,土地里长出命运的狂花

来源:文汇报2025-08-15 09:52

  ■文汇报记者 王彦

  它把镜头对准百年前的乡村,跟着节气拍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部处处有“土”的电视剧,成功圈住了今天观众的心。

  《生万物》开播即热播:央视八套首更3集,欢网大数据实时收视率超3.66%;爱奇艺两天更新8集,上线24小时站内热度值破9000。在台网两端用户常常“各看各”的分众时代,《生万物》开篇悄然拉近不同圈层观众的距离,让网生代与父辈、祖辈一起看得有滋有味。

  这部年代群像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小说、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缱绻与决绝》,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从文本转向影像,创作者把故事焦段落在1926年到1944年间,以鲁南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宁、封、费三个家庭两代人与土地相连的命运起伏。

  刘家成说,《生万物》剧名从原著来,“小说中有副对联‘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几千年来,土地是中国农民生活的、也是精神的栖息地,我们就想讲土地的故事”;剧名也借了《道德经》寓意,“以‘三生万物’寓世事纷繁、人性复杂、天地纵横”。跟着电视剧回到百年前的鲁南大地,观众看一群农民走过的路,看他们的苦涩或欢欣,更等待种子苏醒、土地里长出命运的狂花。

  鲜活的人,带我们走进土地与情感

  大雪,天地茫茫。对天牛庙村的宁绣绣而言,命运的齿轮在1926年冬天转动了,大婚日,她被马贼掳去。她还能如期完婚吗?悬念自带钩子,会引人入胜。而在此之前,这是怎样的一方土地与人?创作者把答案藏在“人”的背后。

  刘家成素以“京味儿大剧”扬名,《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等都是老北京城里百姓生活的人情味道。从四合院转向鲁南大地,导演有意为之,“改变因为不想自我重复,但从真实生活中寻找灵感的创作信条不变”。就这样,在年代剧“热赛道”里属于“冷题材”的《缱绻与决绝》进入创作视野,“看小说第一印象就是人物个性鲜明”。

  鲜活的人从纸面到影像,物理空间营造是其一。制作团队在置景、服化道等方面下功夫,建筑样式、生活器物、方言腔调、民俗仪轨,小到新娘盖头上的鲁绣,大到田垄走向,一一复刻那个年代的地域风貌、生活质感。真正让观众入戏的,不止于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而是绵密的服务于人的视听细节。

  给走马灯般的群像画素描,《生万物》只用了第一集15分钟。宁家有喜,佃户们纷纷上门给老爹宁学祥送喜馃子。人来人往,几笔勾出人物关系;喜馃子一提又一提,重财又精明的宁学祥、爱耍滑的封老四,速写速成。镜头转向费家,费左氏出场就是祠堂,逼仄、无窗,注定是她走不出的封建礼教牢笼。至于封二家,老爹不愁,因手里有地,土地是底气;但老爹也有执念,钱匣子只会为土地而开,哪怕日子过得抠抠搜搜。儿子封大脚敬土地,所以边给奇石扫雪,边念叨“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馍馍睡”,祈愿瑞雪丰年土生万物;他也信天地有灵,直将内心爱慕诉与“天牛”。

  拍绣绣的婚嫁跌宕,依然是形形色色的人推动命运齿轮。宁学祥身上有土味,因为他懂“粪是粮之鬼,粮是粪之精”,在乎土地肥不肥;有铜臭味,地不是地,是他的血与命、心头肉;唯独没多少人情味,在“保地还是救女”的选择里一错再错。封大脚头也不回上山救人,又义无反顾在下山途中临时“放”下心上人,来或走,都是内心良善、血性有担当的投射。有了这份人物底色,他不惧流言坚持八抬大轿娶绣绣,却也甘愿用时间与真心换真心。

  细节渗透在《生万物》里,人们得以看见一群寄缱绻深情于土地的农民,也透过他们的情感与所执,走进那段尘封了的乡村历史,那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来路。

  历史中的人,引我们感知民族与精魂

  作家曾说,他笔下“人,是历史的人”。这和导演的创作理念有异曲同工处。“历史不是空洞的进程。我们生活的基础、情感的渊源、文化的根基,都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沉淀、人的传承,延续到了今天。”刘家成说,这是他眼中年代剧的价值,“在与观众建立共情的基础上鉴往知来”。

  百年前相对闭塞的乡村,封建礼教“吃”人,观念的“小脚”束缚人。“这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刘家成说,不美化苦难,诚实地面对历史,是创作本分。“但文艺作品又应该葆有悲悯心,同时予人希望和明亮。”《生万物》不粉饰糟粕,但把更热切的镜头给了觉醒、抗争与前路。宁绣绣曾向往嫁给费文典,爱情的另一面是对接受教育的向往。她和亲爹决裂,是一时赌气,更是想把生活握在自己手中的长久所思。不带走宁家一粒米不是什么气话,从烧火、挑水开始,地主家的千金靠着双脚立足、双手耕耘,在最苦的日子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也是自己命运的种子。刘家成形容:“绣绣认命但不认输!”

  具体而微的人循着内心,奋力把苦日子过出花来。更宏观的层面,一方水土上人的坚守、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即将在时间的轨道上激烈碰撞。拍天牛庙村,导演按四季分季拍摄,也跟着节气描摹土地:立春时拍咬春、试春气,美不胜收,二月二上把打囤、蜇谷仓拍得讲究仔细,凡此种种,是景观里的农耕之美链接着乡土中国。热望外面的世界,杜春林同志带了抗争的风信与希望,那关乎更大范围内一个民族的觉醒,也关乎战争爆发时,乡土小人物们同仇敌忾捍卫土地家国。

  在《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看来,当下的市场多年未见同类型作品,“它看似老题材,却有可能给市场带来新生机”。主创从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家”的纽带入手,链接当代年轻人,“相信大家看完会有共鸣和共振,也会在作品里找寻到新鲜感和生命力”。

  随剧情推进,天牛庙村乃至整个中国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希望通过《生万物》让观众感受到土地情、民族魂。”刘家成说,土地万物生发、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个中奥义或许就在此。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画好“同心圆”,汇聚发展“向心力”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