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七百年弦歌未绝 在当代舞台回响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七百年弦歌未绝 在当代舞台回响

来源:北京晚报2025-08-18 10:07

  王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 首千 古 绝 唱《天净沙·秋思》,以短短二十八个字,道尽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触动无数灵魂。由王甦编剧、褚江川导演、王劲松主演的原创话剧《马致远》,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近日登上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舞台,将七百年前的元曲大家从泛黄的典籍中唤醒,使其成为当代剧场里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挣扎的鲜活个体。

  话剧《马致远》突破传统传记剧的线性叙事,创新采用了现实与虚构嵌套的“戏中戏”双重叙事结构,将现实主义与写意手法巧妙编织,创造出多层次的戏剧时空,让观众既能窥见元大都的市井繁华与权力交锋,也能走进马致远的精神世界。写实层面,该剧遵循历史脉络,再现了马致远从少年得志、名动京城,到宦海沉浮、理想幻灭,最终归隐京西的完整生命轨迹;写意层面则突破时空限制,采用象征性舞台语言勾勒马致远的内心风景,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文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超越。

  剧中,马致远笔下《汉宫秋》中的昭君故事在“戏中戏”的古戏台上演,历史的悲情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镜像——元帝失去昭君的痛苦折射着马致远失去艺术自由的愤懑,他对昭君气节的歌颂,实为自我风骨的期许。而伶人芙蓉秀坚持“以戏为命,于浊世中清唱”的姿态,也成为创作者对文人傲骨精神追求的具象化表达。

  编剧王甦以“人生轨迹为经线,社会图景为纬线”,编织出元代文人的生存困境。不仅马致远并非符号化的“曲状元”,而是在宦海浮沉中挣扎的立体灵魂;剧中群像同样可圈可点,各有特色:流连市井、沉迷酒色、仗势欺人的阿合马;将马致远引为知己、位高权重且深谙文化价值的金纳兰;以芙蓉秀为核心,辅以翠荷秀、紫藤儿等伶人形象的女性角色……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风貌。

  导演褚江川以“现实主义为骨,写意手法为魂”的创作理念,让舞台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北京门头沟的山石、永定河的流水以写意布景呈现,配合灯光的明暗变幻,既勾勒出元大都的时代质感,又暗合人物的心境起伏。几根木柱勾勒勾栏瓦舍,飘动的白纱象征滚滚江水,借鉴了中国戏曲“一桌二椅”的美学精髓;戏曲身段的借鉴、古琴与琵琶的配乐,更让元曲的韵律渗透到每一个舞台细节。灯光设计则大胆运用明暗对比与色彩变幻,划分出宫廷的压抑昏黄、山野的清澈青绿、创作时的弧光聚焦等不同心理空间。剧中还保留了许多元曲的原声演绎,伴着弦管声声,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元曲“文情相生”的独特魅力。

  王劲松饰演的马致远张力十足,既有中国传统文人风骨,面对权贵骄横,敢于挺直腰杆,不肯折损气节;又有普通人的情感,知己远走时,他会黯然神伤;见着人间真情时,眼角也会泛起泪光。为救戏坊伶人翠荷秀,他不得不放下身段,向燕王献诗求情,曾经视攀附权贵为耻的他,在生命与气节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也让人看到复杂饱满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原创新作,《马致远》仍有提升和完善空间。在剧情节奏的把控上,个别部分还可以更加紧凑;在人物性格设置和表现手法上,也应尽量规避同质化,避免陷入套路窠臼。希望整个作品更加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独特性和立意深度,使其在当代舞台上具有更加不可替代的魅力与价值,让中国文人精神深处追求自由表达的永恒微光,如同七百年弦歌未绝的断肠人孤吟,穿越时空,以新的姿态激发更多当代人的精神共鸣和心灵共振。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昆明:东风坝开合浮桥正式对市民开放

  • 美国联邦政府再“停摆”的首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