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琴音藏技巧,让音乐自己说话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以琴音藏技巧,让音乐自己说话

来源:北京日报2025-08-26 09:32

  高建

  9月4日,叶菲姆·布朗夫曼将重返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乐迷也将在这场2025国际钢琴系列板块的演出中领略这位当代古典音乐名家的艺术造诣。

  说是重返,是因为一年前,我们有幸聆听过他堪称一绝的“贝多芬”。2024年金秋时节,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时隔多年重返北京音乐舞台,国家大剧院的观众在全方位、沉浸式感受“维也纳之声”的璀璨温润同时,也深深沉醉于钢琴演奏家叶菲姆·布朗夫曼在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中的精妙阐释。舞台上的布朗夫曼稳重专注,指尖流淌出质朴醇厚的琴音,潇洒的乐句跑动始终保持着清晰的颗粒性。而在开阔的广板乐章中,钢琴与木管乐器的缠绕对话营造出一种时空静止、重力消逝般的玄妙漂浮感,与乐团高贵的音色完美熨帖。

  叶菲姆·布朗夫曼钢琴独奏音乐会(资料图) 甘源摄

  也许在大众视野中,布朗夫曼的名字并不在所谓“明星级”艺术家之列,但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应该认同,布朗夫曼在过去四十年间始终是全球顶级乐团最常合作的独奏家之一。在B站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如果有人提问以超高难度著称的“拉三”(即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有哪些版本堪为最佳,那么布朗夫曼与指挥家捷杰耶夫的现场实况一定有资格并肩于霍洛维茨、阿格里奇等传奇大师的演绎,成为资深发烧友强烈推荐的对象。

  1958年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父母都是职业音乐家的布朗夫曼,几乎从开启钢琴演奏生涯那一刻起就被视为技巧超群的典范,以严苛著称的苏联钢琴教学体系为他打下极为扎实的基本功,硕大的身形和宽大的手掌让他面对令大部分钢琴家生畏的繁难文献时显得轻松自如。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菲利浦·罗斯在小说中精彩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布朗夫曼演奏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的画面:“这头‘雷龙’!嘹亮先生!如此的速度与气势……他看起来不像来弹钢琴的人,更像是来搬钢琴的伙计……他以不亚于普罗米修斯的力量带走了他点燃的火焰。”而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萨洛宁则为布朗夫曼量身定制了一部难度骇人的钢琴协奏曲,原因是“这对他来说应该不太难”。更具启示意义的或许是布朗夫曼对技巧的看法,他在采访中分享道:“音乐家要呈现的是音乐,而非困难。世界上不存在‘炫技曲’,每个音符都需要有其音乐上的意义。很多人把技巧看成是演奏快速和大声的能力,这并不正确,把一首德彪西的舒缓乐曲弹好可能需要更高的技巧。”

  有趣的是,本次他将在国家大剧院呈现的曲目中就包含“德彪西的舒缓乐曲”,即创作于1907年的《意象集》第二卷。彼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钢琴独奏和管弦乐写作领域都确立了被后世称为“印象主义”的标志性语汇。《意象集》第二卷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是作曲家使用了三行乐谱的记录方式(而非常见的钢琴独奏作品两行记谱),德彪西充分运用钢琴大跨度的音域营造出色块碰撞的效果,其中“月落荒寺”一段因乐句间的留白而格外富于诗意。布朗夫曼选择在静谧朦胧的《意象集》之后立刻呈现一部反差强烈的保留曲目——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降B大调第七号钢琴奏鸣曲》。这部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被学术界评价为“以打击乐的视角审视钢琴”,以戏谑口吻传递极富冲击力的感官体验,第三乐章排山倒海般的音浪翻涌和快速跑动无疑是所有钢琴演奏家手指技巧的试金石。

  对于录制过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全集范本演绎的布朗夫曼而言,把这部热门作品放到作曲家创作的完整坐标中审视更具意义,他希望展示钢铁般的触键下时常被听众忽视的歌唱性。而音乐会上半场具有师生之谊的舒曼与勃拉姆斯作品同样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关联与呼应。从这套诚意满满、匠心独具的曲目不难看出,年近古稀的布朗夫曼有许多话想对听众讲,可一旦音乐响起,低调的他总是选择隐身于作品之后,让音乐自身的美感打动观众,或许这就是大师的境界所在,用极致的技巧使听众忘记他的技巧。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