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倔强灵魂的晚年之声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一个倔强灵魂的晚年之声

来源:北京日报2025-08-26 09:35

  杨罕琚

  2025年8月9日是苏联作曲家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逝世整整50周年纪念日,2026年将迎来其诞辰120周年。

  今明两年,部分肖氏经典作品或已在京上演或在筹划安排中。今年上半年,北京交响乐团演绎了被称为“战争交响曲”的第七、第八交响曲;中国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则不约而同地献上了《第五交响曲》;与作曲家渊源深厚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更将第六、第七交响曲纳入巡演,带到北京舞台;此外,几部经典的肖氏协奏曲也在此期间频繁上演。即将开始的下个乐季,据目前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交响乐团还将呈现包括第一、第七、第十一交响曲在内的重要作品,以及乐团室内乐组合带来的第八、第十弦乐四重奏与《弦乐八重奏》。

  不过,令我略感遗憾的是,似乎肖氏音乐的晚期作品——那些大约写于作曲家生命最后十年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仍较少被演奏,这样的现象倒也不仅出现在国内。相对于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肖氏作品,其晚期作品一来逐渐褪去了政治叙事的标签,转向更为私人的内心世界,二来在语汇风格上更显晦涩幽沉,尤其缺少了那些经典大型作品马勒般的恢宏华丽。这样的特质一方面使得肖氏的晚期作品不那么容易讨取听众的欢迎,另一方面也的确对于演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我而言,当笼罩在身体衰老与疾病纠缠的阴霾中,肖氏笔下天马行空的敏感诗意则流露出更为顿挫感人的内容。

  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肖氏的健康状况在长期的慢性病折磨下逐渐恶化:频繁地摔倒;右手的情况尤为严重,后来甚至无法抬手刷牙;1965年,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也有医生认为是运动神经元疾病),后又三次突发心脏病。1973年,他被确诊肺癌。然而,即便右手几近丧失功能,作曲家始终坚持亲自执笔写作,而他也依然勉强支撑着病躯频频现身,继续着公众活动。虚弱的身体与倔强的灵魂、悲剧与乐观、光明与黑暗、意志与命运、生与死,这些聚焦个人的主题悄然占据了肖氏晚期作品的核心。

  如同柴科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面对死亡时的“命运”阴云也徘徊在肖氏的最后两部交响曲中。《第十四交响曲》(1969年)开头的主题便使人想到著名的“震怒之日”主题(这一主题将在倒数第二乐章重现),且时而回荡着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钟声。不过,在这部描绘不同类型的死亡与痛苦的交响曲中,面对命运的肖氏似乎也非柴科夫斯基般地激烈抗争。在沃尔科夫整理的肖氏回忆录《见证》中,肖氏如此写道:“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我有时觉得,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感受了……我写过一些作品来表达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四交响曲》。我认为创作这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我现在对死亡的恐惧减少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已经习惯了生命必然终结的观念,并把它当作如此接受。”

  两年后完成的《第十五交响曲》(1971年)的终曲以另一种轻如鸿毛的姿态面对死亡,这是肖氏生平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章。终曲以瓦格纳《诸神黄昏》中的“命运动机”开始,又接着引用了同样预示着悲剧的“特里斯坦动机”,耐人寻味。一段带着进行曲意味的帕萨卡利亚主题出现,带领乐曲发展进沉重的高潮,而来自二乐章的“死亡和弦”再次出现,宣告作品的尾声到来:回溯的首乐章主题梦呓般地回归了,宛如时间流逝与心脏跳动的速度下,在一段亲密而清新的打击乐合奏中,作品在一个轻柔顽皮的升C音上结束。

  而或许在室内乐体裁中,肖氏艰难的笔更为坦率地抒发了他深刻而喑哑的晚年之声。自《第十一弦乐四重奏》(1966年)开始,肖氏的室内乐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风格似乎陡然间多了一份难掩的哀郁:此处的“挽歌”乐章正是献给猝然离世的好友、贝多芬四重奏的小提琴家西林斯基的,而其中的沉恸多少也是写给肖氏自己的——就在作品首演数日后,肖氏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突发心梗。在一部相对而言显得较少沉重的《第十四弦乐四重奏》(1973年)后,随着身边友人的逝去,以及肖氏自己身体每况愈下,失丧之痛与内省之切汇聚成他的《第十五弦乐四重奏》(1974年),一部完全由慢乐章构成的给作曲家自己的挽歌。迟沉的节奏摇曳中,肖氏毫无忌惮地写下自己葬礼与长眠的悼乐:乐曲的最后,音乐消失在中提琴孤单的徘徊里,这件声音喑哑的乐器被赋予告别的意义。而肖氏完成的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正是《中提琴奏鸣曲》(1975年),这部“天鹅之歌”结束于中提琴缓缓消逝的弱奏主音中,他的生命也走向终点。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届全国赛落幕 “村超”聚力再出发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