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倔强灵魂的晚年之声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一个倔强灵魂的晚年之声

来源:北京日报2025-08-26 09:35

  杨罕琚

  2025年8月9日是苏联作曲家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逝世整整50周年纪念日,2026年将迎来其诞辰120周年。

  今明两年,部分肖氏经典作品或已在京上演或在筹划安排中。今年上半年,北京交响乐团演绎了被称为“战争交响曲”的第七、第八交响曲;中国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则不约而同地献上了《第五交响曲》;与作曲家渊源深厚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更将第六、第七交响曲纳入巡演,带到北京舞台;此外,几部经典的肖氏协奏曲也在此期间频繁上演。即将开始的下个乐季,据目前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交响乐团还将呈现包括第一、第七、第十一交响曲在内的重要作品,以及乐团室内乐组合带来的第八、第十弦乐四重奏与《弦乐八重奏》。

  不过,令我略感遗憾的是,似乎肖氏音乐的晚期作品——那些大约写于作曲家生命最后十年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仍较少被演奏,这样的现象倒也不仅出现在国内。相对于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肖氏作品,其晚期作品一来逐渐褪去了政治叙事的标签,转向更为私人的内心世界,二来在语汇风格上更显晦涩幽沉,尤其缺少了那些经典大型作品马勒般的恢宏华丽。这样的特质一方面使得肖氏的晚期作品不那么容易讨取听众的欢迎,另一方面也的确对于演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我而言,当笼罩在身体衰老与疾病纠缠的阴霾中,肖氏笔下天马行空的敏感诗意则流露出更为顿挫感人的内容。

  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肖氏的健康状况在长期的慢性病折磨下逐渐恶化:频繁地摔倒;右手的情况尤为严重,后来甚至无法抬手刷牙;1965年,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也有医生认为是运动神经元疾病),后又三次突发心脏病。1973年,他被确诊肺癌。然而,即便右手几近丧失功能,作曲家始终坚持亲自执笔写作,而他也依然勉强支撑着病躯频频现身,继续着公众活动。虚弱的身体与倔强的灵魂、悲剧与乐观、光明与黑暗、意志与命运、生与死,这些聚焦个人的主题悄然占据了肖氏晚期作品的核心。

  如同柴科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面对死亡时的“命运”阴云也徘徊在肖氏的最后两部交响曲中。《第十四交响曲》(1969年)开头的主题便使人想到著名的“震怒之日”主题(这一主题将在倒数第二乐章重现),且时而回荡着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钟声。不过,在这部描绘不同类型的死亡与痛苦的交响曲中,面对命运的肖氏似乎也非柴科夫斯基般地激烈抗争。在沃尔科夫整理的肖氏回忆录《见证》中,肖氏如此写道:“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我有时觉得,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感受了……我写过一些作品来表达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四交响曲》。我认为创作这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我现在对死亡的恐惧减少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已经习惯了生命必然终结的观念,并把它当作如此接受。”

  两年后完成的《第十五交响曲》(1971年)的终曲以另一种轻如鸿毛的姿态面对死亡,这是肖氏生平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章。终曲以瓦格纳《诸神黄昏》中的“命运动机”开始,又接着引用了同样预示着悲剧的“特里斯坦动机”,耐人寻味。一段带着进行曲意味的帕萨卡利亚主题出现,带领乐曲发展进沉重的高潮,而来自二乐章的“死亡和弦”再次出现,宣告作品的尾声到来:回溯的首乐章主题梦呓般地回归了,宛如时间流逝与心脏跳动的速度下,在一段亲密而清新的打击乐合奏中,作品在一个轻柔顽皮的升C音上结束。

  而或许在室内乐体裁中,肖氏艰难的笔更为坦率地抒发了他深刻而喑哑的晚年之声。自《第十一弦乐四重奏》(1966年)开始,肖氏的室内乐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风格似乎陡然间多了一份难掩的哀郁:此处的“挽歌”乐章正是献给猝然离世的好友、贝多芬四重奏的小提琴家西林斯基的,而其中的沉恸多少也是写给肖氏自己的——就在作品首演数日后,肖氏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突发心梗。在一部相对而言显得较少沉重的《第十四弦乐四重奏》(1973年)后,随着身边友人的逝去,以及肖氏自己身体每况愈下,失丧之痛与内省之切汇聚成他的《第十五弦乐四重奏》(1974年),一部完全由慢乐章构成的给作曲家自己的挽歌。迟沉的节奏摇曳中,肖氏毫无忌惮地写下自己葬礼与长眠的悼乐:乐曲的最后,音乐消失在中提琴孤单的徘徊里,这件声音喑哑的乐器被赋予告别的意义。而肖氏完成的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正是《中提琴奏鸣曲》(1975年),这部“天鹅之歌”结束于中提琴缓缓消逝的弱奏主音中,他的生命也走向终点。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