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韵新声:创演一体化的传统表意美学与当代舞台转化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古韵新声:创演一体化的传统表意美学与当代舞台转化

来源:光明网2025-08-27 17:14

  本文据2025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湘昆传统剧目再出发:保护、传承与创演一体化的实践研究”(XSP25YBZ141)成果显示从理论上确证了湘昆艺术的本质是创演合一的“生命美学”,即将演员的身体作为艺术的起点和终点;随后进一步阐述了“程式”作为脱离了模仿的表意中介的哲思性产物,如何将“意”与“象”融创于自身;进而探讨了传统美学范式在当代舞台转化中存在“技术化”和“导演中心制”导致“传神”内核丢失等问题;最终提出了“返本开新”的理论路向:在当代转化中,应该重新确立“以身为本”、重建观众得以充分审美感知的现代剧场性,并由此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找寻理论路径。

  中国古典戏曲之生命,不在文本之静,而在“创生的一体”中。湘昆这一地(湘)声(昆)雅部正声的“合”,便是这一审美逻辑的创生。它不是剧种的简单嫁接,创源(身体、声音、技艺,包括精神气质)本身就是艺术的第一个因素和终极旨归的完型生态,它拒绝剧作—导演—演出的线性生产前提,它需要的是不断上位的、合流的“因”,而非文本的“静”生,文本之“创”不是书斋里的静写,而是时刻面向舞台、面向演员的“潜能”,“因人设戏”不是市井间的量体裁衣,而是审美自觉:演员特异的声音、擅长的动作,乃至于个人禀赋的“戏气”是创生需要捕捉的、激发的“母题”。

  这种视域中的“表意”,不同于“表情”“表事”“表意”不针对现实世界,甚至不是“叙说”,其美学旨趣正在于以极度压缩的程式语码搭建一个自足的、有血有肉的意象世界。它的起点、终点,皆是演员之“活体”,主创者提供给它的仅仅是文字,“文字”只是一幅有“白描”的“水墨画”,其间的架构、走向,皆被设定,而真正有血有肉的血肉神采,要和演员一道在“二度创作”中实现,他不是诠释者,而是“作者”,他要拿身体来表演人之“肉”,拿声腔来表演人之“墨”,在身体与声腔的激荡中完成人物内在精神的“肉”塑,唱腔的开合、水袖的合眼、每一个细节的确认,都是创作意图与表演潜势的相互激发与相互成就。而这种一体化流程,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艺术形象,既是剧中人本身的生命形象,也是演员本身的生命形象,是一体相通。这是“创演一体化”的生命气象:艺术的意蕴在表演的一呼一吸间产生和流变,随演员的气韵而聚散,最后抵达观众的胸际。

  也因此湘昆的表意美学,乃是一种“身体本体论”,认为人最精微的灵性、精神性,只有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化的身体,才可能得到最有力的表述,言语文字于此处皆是苍白无力的,而身体的“语言”——程式则成为达到妙不可言之境界的路径。而作者的创作,不在于词句的堆砌叠沓,而只在“打开”“结构”演员身体能量的“如何”,使之在规范(程式)中爆发最大能量,从而也确保了湘昆非现成化、非现时性,而每一次演出的文本,由于演员当下生命状态细微差别的呈现,也完全不同,舞台的魅力,也在这样“创演一体性”的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泉中永续。

  湘昆创演一体化表意美学最关键的就是作为这个“中介物”——程式,在中国戏曲审美中,程式是作为从现实逻辑到艺术真实之桥的中介物之一,是超越了模拟主义、高度哲学的表意工具之一,它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对生命情调、神态节律、普遍人性的高度提炼和诗性编码。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凝结着历代艺人对“人”的体悟,蓄积着民族的审美集体无意识,程式使演员的表演脱离了日常的、日常化的动作,进入到更具有普遍性、象征性的意象时空之中。

  创演一体化的语境,程式不是简单的“填空题”,找到一个现成的程式来对应某一个情节。它是动态的、“创造性张力”的“再编码”的过程。编剧写剧本,他的人物动作和情感的逻辑,已经浸入到程式化思维之中,演员拿到本以后,要反向进行“解码”与“编码”的实践,调动起他全部的艺术积累去“感受”文本中暗藏的程式潜台词,在这个基础上去“活用”与“创用”。同样是“惊愕”的表达,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人物处境,选择的程式群——从凝定到凝视,从气息到碎步快退,从髯口到颤栗发抖,排列组合和内耗力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一个细节,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意”和“象”的熔铸过程。“意”是看不见的,它是内在的精神性的;“象”则是看得见听得到的,它是外在的具体程式样态。创演一体的任务就是实现两者的水乳交融,即常说的“以象表意”“意象交融”。程式在这个时候就具有了“语法”的意义,它将无限丰富的情意,赋予以有限而稳定的形式,有了这样的一套“语法”,演员就具备了普遍表达能力,观众具备了进入戏曲的“解译”权,程式化的虚拟时空才获得了比写实时空大得多的自由度,演员一个“圆场”游尽千里,演员几个调度,就从内外时空穿梭,这样一个时空是离开物理世界,指向人心理感受的真实时空,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而变成是人物情绪与戏剧节奏所指向的,主观性的、心理化的“意象时空”。

  面对舞台当代化,湘昆创演一体化表意的美学,不是只守成、只“改造”,理论突围的途径是“返本开新”,即返回本体美学,生发其与当下审美意识发生有效交流的新形态。其重写本,不是复古,而是“知道是什么”之后的“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理论立场,应从“身体”与“剧场性”的返归入手。

  要树立“以身为核”的转化准则。即一切当代元素的介入,要以演员身体的力道与表意浓度有没有增加,而不是有没有消减为最高标准。“再现空间”向“赋格空间”转变,即舞台美术应成为可对话演员程式化表演、相互激发的舞美空间。灯光要成为切分空间、制造情绪的“视觉乐音”。音乐的创新,要以服务于唱腔的精气神,摈弃宏大配器喧宾夺主的舞台审美观。“以身为核”,要求作者把演员的身体作为整个舞台美学的原点和能量核心,一切都围绕这个核心,共建指向写意精神的能量场。

  重建面向现代的“剧场性”。传统戏曲剧场性,建立在一心一意的“审美契约”之上,观者参与想象,共同艺术创造。碎片化时代,重建这种观演关系的可能性何在?途径之一,就是打破“第四堵墙”的幻象,走向对话剧场,但不是走向“互动剧场”的闹腾,而是要在结构上预留“留白”,即对观众有思考和情感参与的激发。例如节奏的当代性,例如程式的陌生化,等等,把观众从戏里“拖”出来,进入对表演、对程式、对文化的审美。观演关系的建构,就是要形成既入戏又出戏,既共情又审美的“现代戏曲观众”,给湘昆的表达美学找一位现代知音。

  创演合一的湘昆表意美学,蕴含的是生命即直观、内外合一、虚实相生的东方哲学智慧。剧场转化的当代性思考,需要超越形式优化的思维模式,上升至美学范式、哲学思维、剧场伦理的深层思考,恪守“人的创作”的核心理念,以包容的格局,开拓性地吸收当代舞台的语汇,在中古碰撞的张力之中,重构一种激发深度想象、审美投入的当代剧场形态,湘昆这朵古代艺术奇葩,才能“活”在当下,为世界戏剧的未来,提供东方哲思的解决方案。

  作者:周戈,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鲁木齐:老巷道提升改造成打卡新地标

  • 山东青岛:盘活闲置土地 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