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年薪百万!短剧人才真这么吃香?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年薪百万!短剧人才真这么吃香?

来源:北京晚报2025-08-28 10:44

  记者 袁璐

  最近,短剧编剧这一群体站上了风口浪尖,行业打出了“140万年薪招募短剧人才”的招聘广告,坊间也盛传“年入百万”“分成收益躺着赚”等财富传说。这真的是日进斗金、普通人轻松逆袭的新赛道吗?

  记者调查发现,能年入百万的短剧编剧不足从业者的1%,更多人面临着“高门槛低回报”的激烈竞争。同时,当流量成了标准,创作有了公式,短剧剧情也高度雷同。

  短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爆火后,在各大平台出现多个版本,一眼扫过去分不清谁是谁。

  招聘网站上高薪招聘短剧编剧的信息。

  现象

  平台百万年薪抢人

  “海淀短剧公司!招主编!精修编剧,年薪百万!”“百万稿酬招聘短剧编剧,北京、上海两地办公,欢迎加入”“百万年薪摇人!短剧主编虚位以待!”……最近,打开各个招聘网站,“微短剧编剧”的招聘信息不少,薪酬从一年十几万元到百万元不等。

  在社交平台上,抢编剧的帖子也层出不穷,最火的当属“头部剧本工作室急招红果向编剧”。8月13日,红果短剧发布新规则,评级最高的剧本保底稿费从12万元调整至可达20万元,分成比例从20%翻倍至40%。

  为了表示所言非虚,帖子下还附上了“造富神话”。有编剧晒出战报,称其编剧的《穿到八零家属院》一上线就登上热榜,上线首月个人分账突破150万元;也有工作室晒出《一往情深》战报,称上线首月剧本方分账突破140万元;还有短剧公司称,旗下公司有编剧因《幸运玫瑰,周先生超宠我》,首月分账50万元。

  虚虚实实的消息下,短剧编剧的“淘金热”正吸引着各路人才,网文写手格莉丝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与其在传统网文领域苦熬,不如到短剧市场碰碰运气,毕竟这里的报酬看起来诱人得多。“看朋友圈里前辈转行后,一个剧本加分成能卖几十万元,比写40万字网文挣两千强太多了。”

  调查

  年入百万者不到1%

  做短剧编剧真能日进斗金?记者调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短剧编剧想要年入百万,关键看剧本评级和短剧分成。

  短剧评级,相当于给短剧打分,最高是S级,代表高品质、大投资;最低是C级,代表低品质、低投资;中间还有A+级、A级、A-级、B级四档。“想拿到A+、S这样的高评级,编剧本身得‘有料’。”某短剧工作室负责人青芒告诉记者,所谓“有料”,一种是本人已写出过至少五六部爆款短剧剧本,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口碑;一种是原本就有些名气的网文作者转行当编剧,已积累了一批粉丝,剧本通常也是由爆款网文改编而成。

  短剧平台投资人李萌透露,剧方在给短剧剧本评级时,会严格考察作者的过往履历,包括是否为知名网文作者,有无粉丝基础,是否有过打造爆款IP的经验,“我们看重的不仅是剧本本身,更看重剧本作者自身的商业价值。”

  不过,即使被评为最优级,编剧从一部剧本拿到的稿酬封顶也就十万元,想要日进斗金,关键还在短剧分成奖金,即分取剧本拍摄后的短剧收益。而能获得分成奖金的编剧,更得是行业顶尖,大部分人其实拿不到分成资格。“目前,国内做短剧编剧的大约两万人,能年入百万的,不超过200人,不到1%,堪称凤毛麟角。”青芒直言。

  从业者现身说法

  ■编剧主编木溪

  稳定月薪两三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短剧行业里更多的是像木溪这样的普通编剧。三年前,木溪投身短剧行业,“就是写出了剧本就往外投,”她回忆,一年至少投十几部剧本,投中的话,通常一部能拿两万元稿费,偶尔高点能拿到5万元,“但不是月月都能中,不稳定,一年下来能有20万元已算不错。”

  今年上半年,因为写出了一部爆款短剧,木溪结束了“散兵”生涯,签约某短剧平台,成了编剧主编,有两三万元的稳定月薪,但得带领团队,确保单月有10部至20部剧本的产出量。

  “这收入在业内算中上水平,很多没写出过爆款作品的签约编剧,月薪也就一万元左右。”木溪说,入职前,招聘方给她的年薪号称也有七八十万元,但半数都是奖金,“能不能拿到奖金,要看后续短剧上线后的充值和广告收益,大多数情况下,挺难的,出一部爆款短剧是需要运气的。”

  ■无爆款编剧李磊

  一天要写10到20集剧本

  出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曾拿过编导电影行业奖项的李磊,就是木溪口中月入万元的无爆款编剧。李磊原本是长视频平台编剧,今年5月,转行到短剧赛道,凭借此前的经验签约了某工作室,每月底薪8000元,“一天要写10到20集剧本,还反复被退稿,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就这样还被主编警告了两次可能要劝退。”

  ■转型作者小蒲

  两个月来收入为零

  没有相关经验的网文作者小蒲,转型之路更加坎坷。两个月来,他投出的短剧剧本屡屡石沉大海,至今收入为零。收稿编辑给出的反馈很直接:网文式的心理描写太多,剧情推进太慢,完全不符合短剧对画面感和快节奏的要求。“说要三秒一个转折,五秒一个冲突,真的不好写。”小蒲苦笑道。

  揭秘

  剧本都有公式套路

  为何同样转型写剧本,有人写的剧本一鸣惊人,有人的剧本却无人赏识?青芒给出了答案:“短剧创作不是搞艺术,必须紧盯市场需求,找出产品规律。”

  在青芒看来,短剧的核心在于把握人物关系,要精准捕捉目标观众的心理。“想象一位月薪三千的小城家庭主妇,忙完家务哄睡孩子后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这时最想看什么?”她向记者展示一张收稿统计表,霸总甜宠、职场菜鸟逆袭、宫斗权谋、婆媳大战、姐弟恋是当下最吃香的题材,“这也不是我们定的,是大数据在说话。”

  实际上,多位新手编剧告诉记者,他们被明确告知不要盲目做原创,最稳妥的选择是IP改编——改编现成的IP网络小说。

  如何改编?有个“黄金公式”。木溪透露,关键在于保留原著经典场面、角色高光时刻的同时,将内容打碎重组,按照“冲突——行动——反转——爽点”的循环逻辑重构剧情。以情感剧为例,经典的“误会——澄清”套路就包含四个元素,埋雷、虐点、破局、糖点,也就是第三方挑拨制造矛盾、主角被误会形成虐点、关键证据破局、最终误会解开感情升温,“叙事要尽量完整保留这四个元素,两三集形成一个回合,才能留住观众。”

  记者随机点开一部热播短剧《明撩暗动》,确如木溪所言——前三集中,女主角先是被人挑拨成拜金女,被男主角误会,即埋雷形成虐点;接着,剧情解释是女主角的弟弟需要缴纳住院费,男主角适时注意到女主角的清纯内心莫名动心,即破局撒下糖点。

  反思

  爆款短剧越来越像

  不仅有“黄金公式”,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扒本”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制作方选择给热门剧本换个时代背景、改个角色名字,进行“一本多拍”,就能快速复制出三四个“孪生兄弟”。

  “爆款就像中彩票,中了当然要反复兑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短剧比拼的就是速度,要在爆款出现后的一周内完成仿写,否则就会错过市场窗口。李萌也表示,投资方更愿意为已验证过的市场表现买单,“与其冒险赌原创,不如投资爆款同类型短剧甚至同剧本快速翻拍,还能吃到流量的红利。”

  这种投资倾向反映到市场,就是不少观众感受到的,爆款短剧越来越像。“打开手机刷短剧,15个《前妻攻略》排队等着你。”观众晓丽向记者调侃道。原来,这一热门IP已被改编成现代都市版、民国传奇版、古装穿越版,甚至衍生出“修仙玄幻特别篇”。类似的还有《十八岁太奶奶驾到》,各大平台累计也有七八个版本,剧情大同小异,“连女主角的发型都一模一样,一眼扫过去都分不清谁是谁。”

  资深剧迷小孟也说,很多短剧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上周连刷三部‘先婚后爱’题材,男主都是被迫联姻的霸总,女主必带超常医术天赋,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尾,真的很没劲,都审美疲劳了。”

  打开短剧平台,记者也看到,几部爆款剧之间,往往除了背景、时间和男女主角名字不同之外,故事情节基本一样。比如《他过分野》和《少帅你别过分野》两部短剧,男女主角的名字和剧情完全一样,只是年代从现代变成民国。同时,还有至少六部短剧除主角姓名外,与这两部剧的剧情高度雷同,被观众戏称为“《过分野》六胞胎”。

  短剧越来越像,行业的版权纠纷随之出现。近日,微短剧公司听花岛就指控《歪出一片烟火人间》抄袭其版权作品《家里家外》,称“台词原样照搬”;《卖菜大妈竟是皇嫂》《冷面小叔宠嫂无度》两部剧先后被一出海短剧平台“一比一抄袭”。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晓峰表示,构建短剧健康生态需多方合力,既要强化平台监管责任,通过关键词过滤、黑名单等技术手段遏制侵权,对反复侵权者限权封号;也可建立“一站式”维权平台降低维权成本,法院可运用诉前调查令向平台调取侵权信息,推动平台与制作方形成联防机制;同时也要提升公众版权意识,形成尊重原创的社会氛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漫动时节丨今日七夕,“晒”点什么?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第二场记者招待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