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9月3日上午,伴随着《松花江上》的旋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暖场环节奏响抗战曲目。
军乐团雄壮的铜管乐声威震苍穹,三千人齐声高歌的旋律激荡人心,成为当天活动的亮点之一,天安门广场上奏响了时代强音。
最大规模军乐团亮相天安门广场
暖场环节,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正式亮相。据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成员由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和其他部队抽调的军乐骨干组成,官兵人数达到千余名。乐曲演奏分为暖场、仪式、阅兵式、分列式、尾声五部分,其中有不少为本次阅兵量身打造的新作品。
突出“抗战”主题是此次联合军乐团的一大特点。在编排上,设置14个排面寓意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设置80名礼号手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演奏形式有所创新。优化增加木管声部比例,创新运用礼号、铜管乐器和打击乐组合,增加音乐厚重感、辉煌感;巧妙设计演奏动作,丰富音乐表现、增强视听效果。使用《敬礼号角》《阅兵式号角》《分列式号角》等音乐区分阅兵流程,烘托仪式感、庄严感。
“这次阅兵曲目设计匹配度也很高,当《钢铁洪流进行曲》雄壮的音乐响起,战旗方队的红旗出现在眼前时,我内心无比激动。每一面战旗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战斗英雄,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英烈们看到祖国一片繁荣昌盛欣慰的眼神。”观礼嘉宾黄先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军乐团第一排的20名女鼓手是继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后再次亮相。她们手持军鼓挺拔而立,用铿锵的鼓点、飒爽的英姿,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000名师生组成合唱团
本次纪念大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40所首都高校的3000名师生组成合唱团,与军乐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在纪念大会上呈现出完美表演,3000名师生精心打磨每一首歌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合唱团中有87人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自4月接到合唱任务以来,该校就迅速组织开展合唱团选拔工作。通过全校范围内两轮严格面试,最终选拔出男高声部、男低声部、女高声部共87名师生,组建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合唱团队。自5月28日召开动员大会启动训练,至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的完美演绎,合唱团的训练周期持续三个多月。为了完美演绎曲目,合唱团系统性开展声乐专项训练,组织专人对复杂曲谱进行手工简谱转化,并构建了“训练-评估-反馈”闭环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高效提升演唱水平。合唱团累计完成26场高强度综合训练,总训练时长逾200小时。
校团委王珊老师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与付出。她感慨地说:“回想酷暑的北京,太阳下我们站在一起,汗水顺着头发滴到地上,但大家歌声不停,表情不垮。军乐团乐曲一奏响,我们就开始唱,我亲眼看着他们从最初在室外合练,站15分钟就东倒西歪,到后来能穿着训练服,以最标准的姿势完成天安门的全要素演练,这种蜕变,特别让人动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唱团指导教师李小举也表示,来天安门广场亲身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非常激动。“对我个人来讲,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对我们的学生来讲,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缅怀我们英勇的先烈,珍惜当下难得的和平,用我们的青春力量开创属于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未来!”
30840分钟训练站上指挥台
在3000人合唱团中,20名分指挥身穿白色演出服,佩戴白色手套,分散站于合唱方阵之中,轮流登台指挥,他们情绪饱满、神采奕奕,每个指挥动作都整齐划一,极具感染力。据了解,这些分指挥全部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这20名分指挥均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同学们从开始训练到最终走上天安门广场的指挥台经过了六轮考核。”天安门广场合唱分指挥团队领队焦琳介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活动中,首师大均承担了天安门广场合唱分指挥的任务。
广场合唱分指挥训练负责人李刚介绍,与前两次指挥活动相比,本次活动的歌曲演唱难度整体上更高。“比如,《松花江上》是一首悲壮的慢歌,情感表达层次比较多,在大型广场上指挥,对多指挥整齐划一和情感表达一致都带来严峻挑战。《保卫黄河》这首曲子速度很快,是一首轮唱歌曲,3000人在广场环境下想唱齐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指挥必须做到拍点和气口绝对清楚准确,节奏和速度感绝对稳定。《在太行山上》这首曲子有变速,指挥3000人合唱就需要多指挥做到高度默契,也有一定难度。”
李刚提到,为解决这些难题,对基础薄弱的同学,从最基本的挥拍开始练习,每天对着镜子挥拍,研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对手劲儿不足的同学,训练老师们用上各种招儿,通过绑沙袋、拍纸张、拍篮球,让他们找感觉、练力度。为了让20名分指挥的动作保持整齐划一,团队在训练场地上拉起了两根长绳,让分指挥们在两根绳子间挥拍,以此保证他们的动作幅度一致。
据悉,分指挥团队作为组建时间最早、训练强度最大的核心团队,总计训练时长30840分钟。在封闭训练期间,团队要承受“每天训练10小时、挥拍两万次”的极限考验,所有这些只为实现挥拍高度、宽度、力度的绝对统一。
文/记者 武文娟
供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