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谢君豪:演员的信念

来源:解放日报2025-09-12 09:41

  62岁的谢君豪一如既往地勤奋。今年,他先后带着话剧《天下第一楼》《Skylight天色》来到上海,并凭借《天下第一楼》摘得壹戏剧大赏“最佳男演员”奖。

  他说:“一生与无数观众在同一晚有着三个小时的共同经历,我很幸福。”

  记者 诸葛漪

  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谢君豪被一群年轻人围住,“我喜欢您演的酒剑仙”“我初中时看《天外飞仙》”。

  与他们一一合影后,谢君豪等车去剧场彩排。他望向窗外的石库门:“那是亭子间吗?”他的思绪回到20年前:“我在上海拍了好几个月《长恨歌》,那时亭子间还没有抽水马桶。”

  在剧中体会不同的价值观,让我对世界更包容了

  继年初的《天下第一楼》,这个8月,谢君豪又带着《Skylight天色》(以下简称《天色》)登陆上音歌剧院。该剧改编自英国剧作家大卫·海尔荣获奥利弗奖与托尼奖的同名作品,谢君豪饰演的餐饮业大亨汤姆,试图与前女友凯拉重燃旧情,却发现两人早已处在对立的世界。

  《天色》已演至第三轮,谢君豪依旧习惯于收集足够多的材料,一步步雕刻出自己想要的角色。在他的表演素材库里,没有无用功一说。

  周末周刊:您今年再演《天色》,相比前两轮演出,有什么不一样?

  谢君豪:与其说有什么不同,不如说有哪些可以再深入的地方。我回想《天色》首演,真的被大量台词搞蒙了。现在想想没什么,当时却搞不懂要做的工作怎么那么多。我饰演的汤姆动辄长篇大论,只是理解他怎么说已经花了我很多时间。

  说实话,我平常看剧本很快,但《天色》看第二遍都不明白,看不清汤姆和其他人的关系、整个戏说什么,真是破纪录。汤姆的台词绕来绕去,看得我有点烦,心想:你怎么就不能直说!

  第二轮演出,我想想不够,要掌握新东西。所以我找了一位英文老师。他不是教我台词,而是告诉我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英国人为什么这么说话。像汤姆这类人,说话一定有潜台词。复盘之后,感觉的确有趣。

  周末周刊:像您这样的资深演员,台词也会成为难题吗?

  谢君豪:把台词说好、说得充满起伏,我都可以。但它可能是空洞的,又太长了,演员撑不了多久。我必须了解人物关系,了解汤姆内心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那么多,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不直接说,他想得到什么等等。

  语言是有“味道”的,每个国家、每个城市,不同的价值观,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天色》出自英国名编剧大卫·海尔之手,英国人喜欢绕个圈说话,汤姆这样说话,也是为了掩饰本来的脆弱。他内心别扭,却自我感觉很幽默、很吸引人。他认定凯拉有兴趣看他的“表演”——我来照顾你,我表现了关心,我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安慰,但是我不能这样求安慰,是吧?我就假装风趣,你越显得津津有味,我越起劲。

  周末周刊:回顾《天色》的三轮演出,您有什么新收获?

  谢君豪:《天色》先后排演三轮,每一轮我们都很努力,寻找戏该怎么“走”。我不相信一个戏一开始就能把它全部拿下。我们很幸运,每次能够把新的体会演出来,再沉淀再思考,重新去感受,然后下一次再把新东西放进去。

  舞台剧特别有意思,可以不断复排,随着我们的成长发生改变。这次导演又提出,剧中每一个人都是孤岛。导演在成长,我们也成长了。

  我们在香港演《天色》的剧场能容纳四五百人,是个中型剧场。《天色》来上海,在上音歌剧院演,有上千个观众席,空间大了几倍。我第一天进上音歌剧院,看到那么大的剧场,真的有一种孤岛的感觉。汤姆正处于非常孤独的状态,家庭、事业、爱情都处于失落、不知何去何从的境地。他与凯拉有冲突、有甜蜜、有争辩,互相原谅又互相责怪、互相伤害,到最后,他们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周末周刊:您在《天色》观众分享会上不止一次提到汤姆有“爹味”。

  谢君豪:《天色》在深圳演出时,观众说我的角色“爹味甚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赶紧上网搜索。在我看来,“爹味”不一定全是反面,汤姆好为人师,但也有关怀和温暖。还有观众说他是“登”。我又去网上查了,我觉得汤姆还没到“老登”年纪,只能说是“中登”。

  听取观众的评论也是演舞台剧的乐趣。他们的意见往往特别准,接地气。我想来想去,对汤姆可以有很多描述,但想不出很具体的形容词。他们能用一两个词概括那么复杂的人物,特别厉害。观众的意见启发我塑造角色更具体、更丰富,对我很有帮助,感谢他们。

  周末周刊:“爹味”不会让人讨厌吗?

  谢君豪:我觉得“爹味”不完全是贬义。

  汤姆好为人师,喋喋不休,不停地发表评论。他想替别人做决定,控制对方各方面——你不懂,我教你;你不听,我教训你;你做不好,我帮你做;你家里乱,我帮你收拾;你没钱,我给……

  汤姆强势,控制欲又很强。那么,他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其实他爱凯拉才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对方好,但对方可能不这样想,只是他一厢情愿。这样的思路,能帮助我的角色更好地与其他角色互动起来,否则两个角色永远没有交集。

  周末周刊:您在生活中有“爹味”吗?

  谢君豪:我有时与年轻人、与我女儿说话时有教育的味道,不过只是偶尔。我的“爹味”是用来玩的,搞笑的,没有那么严重。

  在我们父辈的年代,他们常常教育你但完全不会被批评。每个年代都有它的价值观,我们的祖辈、父辈用这种模式做事,没有人说他们,大家反而自觉回答“是是是”。

  演戏有这样的乐趣。这两年,我常想这个问题:现在社会赞同的东西,未来可能也被批评。年代不同,观念在改变,在剧中体会不同的价值观,让我对世界更包容了。

  观众是良师益友,给我许多营养

  年轻演员李琛瑜在《天色》中饰演儿子爱德华。他笑言:作为角色,必须讨厌父亲汤姆;但作为演员,谢君豪挥洒自如的样子真帅,让自己恨不起来。

  舞台上的谢君豪,备受同行、观众肯定。今年,他凭借《天下第一楼》在上海摘得壹戏剧大赏“最佳男演员”奖。他将这个奖项归功于剧组、各地观众,“让我们认识到该走什么样的路”。

  周末周刊:从《南海十三郎》《天下第一楼》到《天色》,您先后带了三部粤语话剧来上海,会担心观众有语言障碍吗?

  谢君豪:我在上海演《南海十三郎》是2016年。那时我非常担心:上海观众行不行,听得懂吗?《南海十三郎》台词甚至不是现代粤语,而是旧式粤语。

  《南海十三郎》在香港首演,接着就来上海。我怕自己的台词说得太快了,结果上海观众觉得特别好。他们说,从小就看港剧,台词都能跟得上,这让我非常放心。第二次就是《天下第一楼》,在上海反响也挺好,观众听得懂,特明白。

  周末周刊:无论电影还是舞台剧,《南海十三郎》都称得上您演艺生涯的转折点。

  谢君豪:我从著名粤剧编剧江誉镠最辉煌演到潦倒、去世,从风华正茂、锋芒毕露到疯疯癫癫流浪街头。尤其是舞台剧《南海十三郎》,连续三小时演出,真的经历了一个人的一生。

  电影《南海十三郎》是分开拍的,跨越他整个人生的命运感没那么强。舞台剧有,而且上下半场好像两个人。中场休息前,他的运势一直往上走,春风得意,什么都有。经过中场休息,命运急转直下,世人开始遗忘他,亲人、朋友换了一副面孔。

  《南海十三郎》告诉我,一个人即便才华横溢,坚守创作原则不妥协,也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美好。一帆风顺时,你赢得全世界的关注,不知不觉背负了很多,到下半场走下坡路,反而有机会学习一一放下。南海十三郎的一生,就是学习放下的过程。

  周末周刊:《南海十三郎》讲述粤剧人的一生,您喜欢粤剧吗?

  谢君豪:我从小听粤剧。我妈妈在家里干活,录音机放粤剧,电视里放老电影,也配粤剧乐曲。我在广东粤剧院有很多朋友。中国传统戏曲有各自的表演方式,粤剧本身也很有韵味。但我没想到《南海十三郎》离开粤语地区,依旧有那么多观众喜欢。

  方言说得好,会给演员增加演技,充满生活感。就像我看电视剧《繁花》,更喜欢沪语版。那就是生活,特别生动,演员的态度也变得不一样。这不是台词能不能说标准的问题,而是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

  周末周刊:您在电视剧《长恨歌》中演程士砥,在上海待了很长时间。

  谢君豪:那么多年,我不停来回上海,老去车墩拍戏。这次我来上海,感觉上海更漂亮了。

  今年我带着话剧登台,上海观众很开放,不仅能接受新鲜剧目,还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反馈。比如《天下第一楼》,我们把北京人艺的话剧改成粤语版本,观众就分析我们与北京人艺版有什么不一样,给我们很多营养和信心。

  比如他们说,北京人艺的《天下第一楼》很宏大,因为天子脚下的烤鸭店,来的都是达官贵人。我们的《天下第一楼》像打工人,是服务行业。我觉得特别对,香港文化里,服务业不太可能高大上。不知不觉,我们把自己的特色演出来了,而且被上海观众看见了,我真的很高兴。如果我们勉强靠拢北京人艺的风格,就不是我们的东西,只能演个大概。

  不是表现自己,而是成就他人

  62岁的谢君豪除了演戏,最近还在策划真人秀《选角》,开设演技班,笃行教学相长。他主演剧情长片,全片用手机拍摄,也是一种大胆尝试。

  谈起时下热门的长短剧话题,谢君豪眉飞色舞。他乐于拥抱一切新生事物,就像认真学习观众评论,去芜存菁,为己所用。

  周末周刊:《选角》中的00后演员,与您20岁在香港演艺学院读书时相比,有什么不同?

  谢君豪:我不太去想有什么不同的点。00后、90后、80后、70后、60后肯定不同,喜好、家庭关系、经历……还有年代改变带来不同的价值观,但他们作为年轻的演员,有共同点——不知道何去何从,都想知道多一点,很想演戏,希望学到怎样把戏演得更好。

  周末周刊:您演了近40年戏,有什么心得传给年轻人?

  谢君豪:很多时候,我们用理性在演戏,分析角色成长背景,经历了什么,眼前这场戏的目的是什么。演员需要强大的自我,如果自我感觉不好,他甚至无法站出来。但是我们有时会陷入误区,太把自己当回事,太自我了。所以我一遍遍跟学生说,多跟对手演员沟通,不要只想着自己表现,多关注别人。

  这一点好像很简单,其实很艰巨。这几年,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这可能与年纪有关系。演戏,我们不能老演自己的,忽略了与对手的交流。

  周末周刊:您挑选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谢君豪:首先得心动。说实话,《天色》这个剧本我很久都没动,因为很难,我知道这是很有名的剧本,也是很大挑战。海量台词把演员搞乱,很难找到总体逻辑。我后来答应演《天色》,就是对汤姆这个角色有感觉了,有意挑战自己的技术。挑战让我心动:有那么难吗?我不服气。

  结果一上手,真的很难,每次都有很多空间让我去找新东西,特别过瘾。它也让我反思,回归到最初学表演的时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老老实实演,与对手互动,不是表现自己,而是成就他人,才能有碰撞,否则两个人只顾着自己演,碰撞不了。

  《天色》特别明显,只有三个角色,更考验基本功。只靠我在家里一个人想半天,我这个角色应该这样演那样演,别说撑三个小时,15分钟都不行。

  周末周刊:一年中最热的天气,您一直在巡演,怎么保持状态?

  谢君豪:这是舞台剧演员必须克服的难关。你不行,就真的演不了。所以,哪怕最累的时候,我除非不上台,否则一定要调到最好的状态,不管用什么方法。

  很多年前,我习惯上台前不停地说话,特别嗨。后来发现不能说太多,会过度亢奋。做演员,过度亢奋不行,完全不亢奋也不行,还是要平衡,别过度亢奋,也别过度低沉。同样的还有紧张,不能紧张得要死,而是要适度紧张,集中注意力,沉下来,有一种安静的力量。

  周末周刊:您说过,演员如果内心毫无波澜,无论用多少技巧都很难打动观众。但是您演了那么长时间的戏,怎么可能时刻保持内心波澜?

  谢君豪:没有波澜的时候,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演员身上。我也这么教育学生——你不能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对手会帮助你。你可以从对手身上获得能量,虽然他不一定给你,但是你能拿到。

  在剧组,你得学会接受这一点:你认为这个角色应该这样,只是你认为而已,别人不一定接受。你要相信对手,你要跟他说“是”,而不能说“不”,比如“不是这样”“不许这样”。你质疑对手,你就演不好。必须相信对手,你才能欣赏他,从他身上发掘到东西。否则你一天到晚看着他,怎么都感觉他演得不对,那你怎么接着演?你必须全心接受他。

  周末周刊:但在团队合作中难免遇到意见不一致。

  谢君豪:生活中,你不喜欢这个人,没事,不喜欢他,就不联系。但演戏,我们两个人在台上是一体的,你稍微对他批评,其实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因为你会分心,你不投入,你不相信对方,就演不好。

  表演是一个相信的过程。肯定有不同面貌的演员与你搭档,一上台或者摄像机一打开,就要完全相信对手,因为他能帮你。

  周末周刊:演《天色》的同时,您主演的抗战题材电影《坪石先生》也上映了。

  谢君豪:《坪石先生》讲抗战时期的学校。我接到剧本,最心动的是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承。在战乱时期,学者们一边坚守,一边苦中作乐,他们内心充满希望。那么艰难的处境下,教授在资源贫瘠的地方重新开设学校,坚持建设天文台、设计水道交通。我饰演的黄际遇教授,学问特别厉害,翻译代数、应用几何、微积分著作。他与南海十三郎,一个水,一个火,一个隐忍,一个张扬。所以我演黄际遇的时候,一直提醒自己,声音不能太大,要娓娓道来,用声音带动自己,让学生安心。

  周末周刊:除了传统影视剧,您还主演了剧情片《浅浅岁月》,全程用手机拍摄,有什么感受?

  谢君豪:手机太小了,我完全不知道镜头在哪儿,就更加不在意镜头的角度,而是靠自己的直觉演,像生活里一样松弛。

  周末周刊:除了新设备、新技术,业界还在热议短剧冲击长剧,您怎么看?

  谢君豪:影响可能会有——短剧太快太短了,观众也许没那么有耐心看长剧了。现在,偶尔点一下手机,短剧就这么跳出来:主人公误打误撞到了一个陌生的古代宫殿,让他下跪干活,然后就有大臣呵斥“你在干什么”。说实话,我也很想看主人公到底在干什么,后续又怎么收拾坏蛋。总体而言,短剧戏剧性强,效果极致,男女角色都很嚣张。

  周末周刊:听您讲剧情,能感受到您认真在看短剧。

  谢君豪:因为短剧老弹出来嘛。我看过一次短剧以后,它就老出现在我的手机里——皇上来了,皇上又来了——我去看看,哈哈,了解一下。很多短剧,我也没看下去,搞笑而已。但很多观众真的有感觉,边骂边看,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但就是没有走心。

  所以,现在这个环境下,演员应该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这才重要。舞台是无法取代的,对此我很有信心。哪怕一场舞台剧,观众只有几百人,但我们的定位就是现场表演,这是我们的特点。我们属于现场。一生与无数观众在同一晚有着三个小时的共同经历,我很幸福。

  谢君豪

  1963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在香港话剧团和春天舞台演出70余部话剧。1997年以《南海十三郎》获得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奖。出演《仙剑奇侠传》《那年花开月正圆》《扫毒3》《长恨歌》《隋唐英雄传》《拆弹专家2》《焚城》等影视剧,深受欢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内蒙古达拉特旗:沙海变“蓝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共吸引全球约1900家展商参展。
2025-09-09 10:01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