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钟蕾蕾 周雨涵)《北京咏回响》——北京民族乐团成立十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支年轻的乐团迎来了它的十岁生日。十年来,乐团耕耘民族音乐,深扎北京文化题材,让首都观众以更新潮、更跨界的方式走近民乐。从25人的初创团队到近百人的学历高、水平高、颜值高的“三高乐团”,从摸索市场生存到跻身全国民族乐团前列,这支年轻乐团以改革为基因、以创新为血脉,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传统民乐与现代都市交融的生动篇章。
时间倒回到十年前,2015年9月10日,北京民族乐团从北京歌剧舞剧院民乐队分立出来,经有关部门批复正式注册成立,隶属于北京演艺集团。它是全国第一家采用企业化方式组建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职业民族乐团,这意味着乐团要在演艺市场上自负盈亏。
北京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北京交响乐团现任团长李长军回忆:“成立之初只有25人,连一场完整的音乐会都难以呈现。”但正是这种“自负盈亏”的压力,激发了乐团的生存智慧与创新活力。他们以原创情景室内乐《五行》为起点,逐步推出《国潮》《国风》等跨界音乐会,甚至尝试直播、快闪等,让民乐走出传统剧场,贴近当代生活。
“叫北京的乐团就不会差”——这句老艺术家的寄语成为乐团十年来的精神坐标。他们以民族音画《燕京八景》描绘古都风韵,以《中轴》铺陈京城文脉,以《大运河》诉说千年沧桑,以《新国门畅想》礼赞时代新章。十年间,乐团共上演3000余场演出,用音符雕刻出一幅立体而深情的“北京音乐地图”。
从三里屯商区的《超级玛丽》配乐改编,到五棵松剧场武侠主题的《时空琴侠录》,乐团打破民乐与大众的隔阂。乐迷兰子文感慨:“在演出中,音乐成了连接彼此内心的纽带。”北京民族乐团团长武旭海表示:“传统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通过融合戏曲、交响、科技等元素,乐团让民乐听得懂、听得进,真正走入市民生活。
十周年系列活动以学术研讨、新闻发布会和音乐会三大板块联动。院团长学术研讨会聚焦民乐传承与创新;新闻发布会回顾十年历程,展望未来规划;《北京咏回响》音乐会用《胡同》《漫弹》《长城四季》等作品,集结乐团首席与青年才俊,特邀艺术家王佳男、郑潇助阵,展现乐团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
“这场音乐会是对城市文化与观众情谊的致敬,也是对民族音乐未来的承诺。”武旭海表示,乐团将继续打磨经典、创作新作,用民族音乐在当代语汇中讲好中国故事。十年仅是起点,北京民族乐团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表达,让国乐之声响彻未来。
从白手起家到声动京华,北京民族乐团的十年,是民乐与现代生活碰撞融合的十年,是传统艺术在创新中焕发生机的十年。他们用实践证明:唯有扎根文化、拥抱时代,民族音乐才能成为永不褪色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