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剧场:拥抱潮流,坚持品质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小剧场:拥抱潮流,坚持品质

来源:人民日报2025-09-25 10:17

  对话人: 樊 星(繁星戏剧村创始人)

           李 歌(鼓楼西剧场总经理)

  记 者:  周飞亚(人民日报记者)

  小剧场是戏剧繁荣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承担着戏剧人才培养、剧目孵化、观众培养等众多功能。近年来,随着“演艺新空间”的热潮涌动,小剧场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阶段。对于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小剧场在整个戏剧生态中又该如何定位?我们邀请北京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家小剧场负责人,分享来自一线的观察和思考。

  ——编 者

  记者:在大众的感受里,近几年,小剧场似乎在面临市场“寒流”。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歌:的确,与5年前相比,制作出品小剧场剧目的机构在减少,我们剧场的平均上座率也下降了两三成。但是,好戏仍然不愁卖,一些有口碑的经典剧作,如《枕头人》《蒋公的面子》,每次排演依然满座。我明显感到,观众看剧追星的现象更为突出,对剧目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

  樊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消费主体迭代了。从过去的调研来看,在国内,20—30岁是戏剧消费的主力军。而出生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消费观、消费习惯跟过去很不一样,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记者:小剧场采取了哪些举措去吸引观众?

  樊星:首先是降低观众的观戏门槛和消费压力。我们剧场不少剧目票价不超过200元,学生票一直是五折。内容上,找到现实关切的题材。我们出品的剧作很多是经典改编,比如《朱莉小姐》《大话四梦》等,经典更容易被关注,也是年轻编导、演员们更愿意去挑战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不少,但我们在呈现上,会更多采用超现实、荒诞派等手法,让戏剧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另外,引入年轻化的创作群体。如今我们的剧目,编导、演员很多都是95后,跟目标观众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小了,他们之间是能互相读懂的。

  李歌:鼓楼西的观众定位很明确,以北京近百所高校的师生、文艺青年为主。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做高校剧团公益展演,这既是培养高校的戏剧力量,也是培养观众群——很多学生人生中第一次看话剧,可能就是看同学的戏。目前,第三届展演刚刚结束作品征集,将在10月开幕。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内容。我们不焦虑如何抓住年轻观众,我们焦虑的是如何把内容做好。9月初剧场上演的《欠你一枚小红星》,用老调填新词,讲一个主旋律的故事,非常动人,很多年轻观众留言“小红星带我喜欢上京剧”。这证明,好内容永远不缺市场。

  记者:您怎么看待小剧场在整个戏剧生态中的定位?它的特点、作用或者说意义是什么?

  樊星:小剧场概念诞生于法国,本身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几十年来,小剧场代表的实验性和创新精神,从未改变。小剧场门槛低、参与度广,给更多戏剧人提供了机会,很多现在有影响力的编导、演员,都是从小剧场走出来的。

  李歌:小剧场是人才的蓄水池、行业的孵化器。年轻的戏剧人,往往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掌控大舞台,小剧场就是一个磨练平台。同时,它也是培养戏剧观众的平台,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演员的呼吸、眼神,很容易引发共鸣与共情。目前,国内的演出票价普遍偏高,原因之一是场地成本。大剧场的单日场租大多在10万元以上,而小剧场最便宜的只要500—600元,对刚入行的青年导演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记者:近几年“演艺新空间”的概念很火,新空间到底“新”在哪儿?很多新空间与小剧场比较相似,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樊星:国家对剧场资质的认证很严格,消防、建筑、硬件……各项设施都得达标,而在很多城市,符合条件的地方不多。演艺新空间的诞生,让不具备剧场资质条件的空间被激活,满足了日益繁荣的演艺市场,让演艺能够触达更多人。

  在我看来,演艺新空间不仅是演出空间上的新,还要有内容的新,甚至运营模式的新。它必须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观剧的礼仪习惯,形成以演艺为核心的多种业态的组合。比如《朱莉小姐》,我们根据剧情,把剧场布置成伯爵家的地下室,观众就是伯爵家的客人,与演员有大量互动,演员会请观众帮忙开门、喂鸟,为“客人”煎蛋等,很受欢迎。

  李歌:新空间戏剧打破了传统演出方式,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这是它和小剧场的“神似”之处;很多小剧场也在将自身进一步“敞开”,打造演艺新空间。比如今年我们剧场推出的音乐话剧《边城》,将传统剧场、咖啡厅、剧场外的小院空间都利用了起来。我们还面向青年戏剧人征集作品,“在鼓楼西玩转新空间”,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来演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参与感强的戏剧,新空间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小剧场可以拥抱这一潮流,但在内容上,还是要坚持品质。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 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