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魏海明、袁红英等宁夏手工毯工匠,以贺兰山岩画、中卫大麦地岩画鹿纹样等代表宁夏文化的元素为图案,编织成墙面挂毯、床毯、沙发坐垫等家居生活用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9月11日至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景区星空剧场内,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魏海明,向前来参加2025年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会议的,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6个国家的100多名参会人员,推介展示宁夏手工毯产品。
这些手工毯,产自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双渠村一座由废弃村小改造的厂房。女编织工们以宁夏滩羊毛为原材料,双手手指随着“八字扣”编织法,在经线和纬线之间翻飞,手工毯的图案慢慢成形。
这里被文化和旅游部在2023年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在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织工团队也在2024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从明代皇室贡品到如今的非遗瑰宝,这项承载着600多年历史文化的技艺,正在宁夏手工毯匠人魏海明、袁红英及其团队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2023年7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双渠村,袁红英以滩羊毛为原材料,为手工毯纺线。受访者供图
1英尺地毯织100道,才算“足尺足道”
“宁夏手工毯的织造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当时主要作为皇室贡品和宗教用品,到清代达到鼎盛期。”站在堆满宁夏滩羊毛的原料间,魏海明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宁夏手工毯的魅力,首先源于原料的“先天优势”,采用的是宁夏滩羊的羊毛,含绒量高、纤维细且光泽度佳,为手工毯奠定了优质的原材料基础。
“而真正让宁夏手工毯闻名的,是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滩羊毛被剪下来到制作成毯子,需要经过选毛、洗毛、纺纱、染纱、绘图、经货、绑棕、打底穗、编织、平毯、洗毯、剪花、整修、造旧共14道工序。”魏海明介绍,其中,“八字扣”编织技艺是核心,要求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编织要松紧适中,1英尺(30.48厘米)地毯织100道(指遵循“八字扣”的正确编法路径,编成1条经线或纬线,即为1道——记者注)才能算“足尺足道”,完成这个环节需要1-2个月。
在图案设计上,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佛手石榴等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被沿用至今,且讲究纹样对称。“纱线的配色更是从明清时期传承至今没有变过,每一块宁夏手工毯都是塞上江南传统文化的载体。”魏海明说。据统计,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地毯中,约80%产自宁夏。
魏海明成长于中卫市的农村家庭,他的手工毯编织从业生涯始于1982年,当时他进入原中卫地毯厂当学徒,师从同事刘淑梅。刚工作的新鲜劲儿过后,他因编织手工毯需要长时间枯坐、重复劳作,感到这份工作有些无趣,想放弃。跟着师傅磨炼了5个月后,他才逐渐克服急躁,逐步学会了识图、绘图、配色和“八字扣”编织技艺。
彼时的中卫地毯厂是宁夏一家经营效益不错的出口创汇企业,年产值两三千万元,产品远销欧洲,魏海明在这里也从学徒逐步成长为车间主任、供销科长、副厂长。2000年,工厂股份制改革,魏海明和同事们又共同运营了8年,主攻青海市场。后来,他每年花费近3万元,租用双渠村废弃村小旧址,创办了如今的宁夏中卫市滩羊地毯有限公司,和厂里的部分技工“另起炉灶”。
那时,为了支撑手工毯生产,魏海明抵押了自家的一间店铺,用四五年时间累计投资近80万元,补齐了手工毯编织所需的原料和设备;他坚持“和市场接轨、以销定产”,一边在自家的店铺销售机织沙发垫、汽车坐垫等出产效率高的机织实用型毯子,一边用部分营收维持手工毯编织车间的运转。
在魏海明的带领下,宁夏手工毯的销售市场从青海逐步拓展至陕西北部地区及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年加工量从最初的1万平方英尺,提升至现在的3万平方英尺。
7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双渠村,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魏海明整修手工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非遗技艺成了村民增收新途径
在魏海明的团队中,53岁的袁红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1月认定的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工地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是沙坡头区文昌镇雍楼村人,经营过服装店,2000年到中卫市地毯厂工作,跟随魏海明主要学习宁夏手工毯的配纱线和编织两个工艺。
“刚开始感觉特别难。纬线的间距是1-1.5厘米,编的时候必须松紧适中,毯面的走线才能横平竖直,松紧差一点儿,毯面就歪了。”回忆初学时的经历,袁红英摊开双手,指腹上的老茧是她和宁夏手工毯结缘的印记。她坦言,“八字扣”编法极考验眼力和耐心,食指和大拇指磨出茧、磨出血是常事,“手指磨出了血必须赶紧包扎,血渍不能污染毯面,要是沾到纱线上就得赶紧拆了重织”。
2010年,历经10年学徒生涯的袁红英正式出徒,她练就了“一眼辨线色、一扣定松紧”的本领,随后陆续收下两名徒弟:来自甘肃白银的“陪读妈妈”李淑芳和中卫本地的“全职妈妈”詹艳茹。如今,李淑芳已能独立编织一块20cm×30cm的手工毯;詹艳茹不仅每月靠编织能挣3000多元补贴家用,还获评沙坡头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来学手工毯编织手艺的,多是时间自由的家庭妇女,但多数人熬不过枯燥这一关,就放弃了。”袁红英说,1名技术熟练的手工毯编织工,1个月的产量约为30平方英尺。这项工作的产量和收益直接挂钩,编成一块地毯要数月,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坚持下来的织工,都靠这双手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
目前,魏海明联合双渠村“两委”,举办手工毯编织培训班,累计吸纳村里20多名闲散劳动力来学习手工毯编织技术;还在邻近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设立了4个手工毯加工车间,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通过“底薪+计件”的薪酬模式,让这项非遗技艺成了村民增收的新途径。
7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双渠村,宁夏中卫市滩羊地毯有限公司女工编织手工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焦敏龙/摄
让“老手艺”变成“新潮品”
“保护非遗,要让更多人看见。”魏海明说。这些年,他频繁带着宁夏手工毯产品参加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各类展会。2024年,他的团队在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获一等奖;2025年春节,他还代表宁夏登上央视非遗晚会。他深知,展会不仅是推介产品的平台,还是让这项非遗技艺被看见、被认可的窗口。
尽管宁夏手工毯的销售市场得到拓展,但袁红英仍有担忧:“目前宁夏手工毯的编织技艺,就传承到李淑芳和詹艳茹这两个徒弟手中了。我最担心的就是传承人在逐步老龄化,后继无人。宁夏手工毯产品怎么赢得年轻人的心,是个关键问题。”
袁红英分析,宁夏手工毯编织技艺的传承,面临多重挑战:系统学习并掌握编织技术,一般需3个月,她难以带着大型编织设备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而来访研学的大学生活动时间短、公司编织场地有限,难以深入教学;现有的手工毯编织工多为中年女性,来学习过的年轻人觉得苦、没耐心,或认为“手工毯不是生活中的刚需”,难以沉下心来从事这一技术工种;更关键的是,与宁夏手工毯编织技艺相关的教材,仅存的是20世纪末期中卫地毯厂的外贸图案画册,缺乏更新更全面的教科书,编织技艺的传承主要依赖师傅们口授、手把手教。
为打破这些困境,近年来,魏海明与宁夏文化部门联动,将宁夏手工毯的14道编织工艺,拍摄成视频资料留存;还把“贺兰山岩画、中卫大麦地岩画鹿纹样、鎏金铜牛”等代表宁夏文化的元素,设计成手工毯的编织图案,编织墙面挂毯、床毯、沙发坐垫等家居生活用品。这些创新手工毯受到青年消费者喜爱,占该企业年产量的20%。
在一次宁夏手工毯的产品展示活动中,一名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男生,主动向袁红英咨询自己学习这门技艺的可能性。这让她看到了传承技艺的希望,并有了新想法:“我想借助宁夏手工毯的编织技艺,做国风挂件、服饰;在栽绒编织工艺外,尝试平织技术,做出更柔软光滑的手工毯产品。希望通过创新,让宁夏手工毯从‘老物件’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新潮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