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苗 春
当历史的黑白影像在荧屏上渐次染上色彩,当泛黄照片中凝固的面容重获呼吸与温度,这已不仅是一部电视剧的场面,更是一场庄严的致敬。《沉默的荣耀》选择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开播,其意图不言自明:它旨在拂去历史尘埃,引领我们凝视一段几近被遗忘的、悲壮的过往。
长久以来,隐蔽战线的故事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与一些虚构的人物不同,《沉默的荣耀》中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沉默的荣耀》海报。出品方供图
这部剧颠覆了传统谍战剧以悬念为核心的叙事方式,从一开始便通过暗示与旁白宣告:这是一条不归路,这是一群走向牺牲的英雄,“他们能否成功”的疑问被“他们还能走多远”的叹息取代。这种向死而生的悲剧结构,为剧中每一次选择、每一回交谈、每一个眼神赋予了千钧重量。吴石获得情报后的片刻欣慰,朱枫卷发藏胶卷的情报传递,都表现了他们在生命的倒计时中,将每一分、每一秒燃成信仰的烛火,照亮前路。
这部剧还通过细腻的人性刻画,将英雄还原为有爱有惧、有牵挂有软肋的普通人。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是蒋介石亲点的“国防部参谋次长”,也是代号“密使一号”的顶级特工,但冷硬的面具之下,他更是丈夫、父亲和思乡的游子。剧中与夫人“约法三章”的片段颇为动人。当夫人含泪提出“不许在外喝酒”“每日九点前回家”“你到哪,我到哪”这些看似家常的要求时,吴石的每一次颔首,都是对平静生活的无限眷恋与无声告别。他面对同志牺牲时手的微颤,酒后用闽南语吟唱歌仔戏时的洒脱,皆无比动人。与老友的对话,更将其内心抉择展露无遗。友人劝其顾及家人安危,莫赴台湾险境,吴石却追忆过往自己提供的情报避免了多少无谓的牺牲与城市的破坏,反问“如果当时我就是参谋次长呢?”这背后,是他“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的深切悲悯,最终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是他放下个人命运、担起家国未来的铮铮誓言。
剧作的深度,亦系于塑造出的反派的高度。谷正文、毛人凤等角色,构筑了一个强大而可信的“深渊”。尤以谷正文为甚,他并非脸谱化的残暴之徒,而是智识与阴鸷的结合体,他的存在令英雄步步惊心。剧中他通过几本书推断中共台工委密码本的情节尤为精妙。他从《死魂灵》《家》判断其主人的思想倾向,而真正的突破口,在于那本崭新洁净的《雅舍小品》。他断言,此等散文非坚定、勇敢的共产党人所喜,只能是做密码本这种工具之用。能从阅读品味窥见主人的精神内核,此种对手之可怕,远超枪炮酷刑。从这里出发的正邪较量,正是光明与黑暗在人性泥潭中的生死搏杀。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最令人关注的并非破3的收视率,而是其在现实中激起的巨大涟漪。无数观众自发前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祭奠剧中烈士的英灵。这部剧作为影视作品,完成了它的一个重要使命:不仅讲述历史,更激活了尘封许久的历史记忆。
无名英雄广场本身,便仿佛是一部沉默的史诗。它坐西朝东,遥望台湾。纪念碑上的铭文有云:“夫天下有大勇者……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乃至殒后无名。”这正是吴石、朱枫们的真实写照。“岂曰无声?河山即名!”《沉默的荣耀》之所以动人心魄,归根结底在于所有戏剧冲突皆深植于真实的历史土壤,它唤起观众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亦引发对信仰最深刻的叩问。它提醒观众,今日的阳光灿烂,确系有人曾以生命为火,将黎明前的黑暗一寸寸点亮。烈士的荣耀,不应归于沉默;而我们的铭记,更应铿锵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