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刘 飞
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婺剧《三打白骨精》,自2023年首演以来,连演120多场、到访25个国家,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立足婺剧“武戏文唱、文戏武做”的鲜明特色,通过角色突破、技法融合、科技赋能等,让经典故事焕发全新活力。作为现象级作品,该剧既印证了传统戏曲的强大生命力,也展现了“守传统之魂、创时代之形”的路径可能性,给中国戏曲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化转型带来重要启示。
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突破“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让程式技法从单纯的表演展示,转变为服务剧情、塑造人物的“活语言”。婺剧《三打白骨精》在尊重戏曲规律的基础上,就注重挖掘程式技法的叙事潜力与情感表达功能,实现技法、剧情、情感的高度统一。如孙悟空的“三打”,挥每一棒时心理不同,表演的力道也不同,细腻的处理让齐天大圣有了真实可亲的温度。白骨精的塑造则突破反派脸谱化的桎梏,以村姑、老妪、老丈的“三变”为载体,通过层次化表演,让角色的内心活动“可视化”。唐僧的形象革新更具突破性,打破“文小生”的固化设定,文武相济,武戏有精彩的摔跌,文戏有丰富的唱念,程式中见人物见性情。正是通过戏曲程式、人物性格与时代审美的相融相契,保证每一个程式技巧都服务于“人”与“戏”,角色塑造才能形神兼备,深入人心。
图为婺剧《三打白骨精》剧照。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供图
当下戏曲创新已从演员表演延伸至舞台呈现、科艺融合等诸多维度。婺剧《三打白骨精》既兼容川剧变脸、高甲戏丑角功,又借鉴武术、杂技、魔术,更创新性引入现代科技,多种元素相映生辉。舞台呈现上,“花果山”的升降硬景与瀑布投影,“白骨洞”的骷髅装置与阴冷灯光,共同营造魔幻灵动的神话空间。“悟空变蜂探妖洞”一幕中,无人机模拟蜜蜂音效与动态,极大调动了观众情绪。“救师破洞”段落堪称融合典范,激烈武打推动剧情走向高潮,被击毙的白骨精以“硬僵尸”技法从高台摔下,激昂的锣鼓、快速变化的队形、精准的打光,群武场面规整有序而又满台沸腾。该剧的融合创新并非简单嫁接,而是所有元素都经过“婺剧化”过滤,经过角色适配、剧情适配、剧种适配的三重检验,既彰显传统戏曲美学,又满足当代观众需求。
一部戏曲作品的长久生命力,不仅源于艺术层面的精湛造诣,更在于与时代精神、大众需求的同频共振。婺剧《三打白骨精》的火爆,还源于成功捕捉当代人的精神诉求与价值追求,在传统艺术与当下观众之间建立情感纽带,破解了从小众欣赏到大众共情的密码。该剧传递的执着奋进、永不气馁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当下社会的奋斗主题。孙悟空屡遭误解却不轻言放弃,唐僧在困境中不曾动摇,这种愈挫愈勇的精神,正是今天年轻人面对压力时可以汲取的能量;金猴奋起千钧棒,既延续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又契合大众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整部剧在降妖除魔的故事呈现之外,也发出了对明辨是非、坚守本心的呼吁。
婺剧《三打白骨精》紧贴观众,常演、常改、常新,以分众化传播拉近戏曲与大众的距离。海外演出时,“Come on baby”的台词给外国观众惊喜;面对国内年轻人,又适时融入职场流行语;下乡演出时,猪八戒化身金华名产“两头乌”,让乡亲们开怀大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老年人看到传统武戏精髓,年轻人感受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孩子们体会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该剧在农村惠民演出近70场,观众人山人海,曲终人不散。巡演时有观众不惜长途奔波,连看7场。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成功,生动证明了戏曲从来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可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只要坚守程式为核、角色为要、共情为基,让传统之“魂”与现代之“形”相契,古老技法与当代审美交融,中国戏曲定能在新时代舞台上一展英姿。
(作者为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