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经济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不仅重塑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形态,亦推动了商业逻辑的深层重构,这一变革为文创产品营销体系重塑和革新开辟了全新路径。文创产品将“文化”融入其中,可为自身更有内涵提供助力,同时也能通过文化消费路径为文化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的用户分析能力、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技术、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功能,以及直播电商的实时互动模式,为文创产品搭建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转化桥梁提供了切实可能。本文结合数字经济的技术特性与当下消费趋势,从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用户运营、品牌建设四个核心维度,系统探析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以助力文创产品突破传统营销的固有瓶颈,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延续与商业发展的持续增长。
数字经济时代,文创产品的营销创新需从源头突破,以数字化技术重构产品形态与内容,打造文化内核与科技载体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首先,要基于文化产品文化元素研究数字化转化方案,旨在将它们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比如,通过3D扫描技术记录传统刺绣的针法细节、通过数字建模还原剪纸的纹样结构等,进而建立文化元素数字素材库,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素材。在此基础上,还能开发数字化衍生产品,如基于某文化元素开发数字藏品、虚拟服饰、手机壁纸、互动游戏皮肤等,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轻量化、数字化产品的需求。以苏州刺绣项目推出的数字藏品为例,消费者不仅可收藏具有唯一标识的数字刺绣作品,还能通过AR技术在手机端查看作品的刺绣过程,既保留了刺绣的文化内涵,又赋予了产品数字化互动体验。
其次,可开发沉浸式体验类文创产品,借助VR、AR、MR等技术还原相关文化产生、发展等场景。围绕传统皮影戏,可开发VR皮影体验产品,让用户通过VR设备置身皮影戏后台,自主设计皮影角色、操控皮影表演并录制分享自己的作品;围绕传统陶瓷,可推出AR陶瓷绘制产品,用户通过手机扫描陶瓷素坯,就能在虚拟界面上模拟釉彩绘制,完成后还能生成3D效果图甚至定制实体陶瓷产品。这种虚拟体验与实体转化相结合的模式,既降低了用户参与文创产品制作的门槛,又增强了产品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此外,还可结合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群体的偏好特征,包括年龄、地域、审美倾向等,为不同群体设计定制化文创产品。面向Z世代群体,可推出融合传统元素与潮流设计的定制化饰品,用户能通过线上平台选择工艺类型与视觉符号,完成个性化设计后并下单;面向企业客户,可提供融合品牌标识与文化主题的定制化礼品服务,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从规模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转型。当个性化定制落实后,不仅能凸显文创产品独特文化价值,还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进而为后续品牌传播与市场营销打下坚实基础。
文创产品营销中,可依托数字化渠道构建线上为主、线下联动的全链路传播矩阵,以此实现从品牌曝光到用户转化的完整闭环。
深耕社交电商与内容平台,打造内容种草、即时转化的营销场景。在抖音、快手平台通过短视频呈现文创产品创作过程与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播时设置技艺演示、设计理念讲解、限时促销等活动,也能邀请设计师或工艺师亲自参与互动以增强用户信任。同时,结合平台电商功能开设店铺;在小红书借助高质量图文内容解析工艺细节与美学价值,并利用智能推荐机制向文化爱好者、文创收藏者精准推送内容,提升曝光效率。
探索元宇宙、虚拟社区等新兴数字渠道以抢占未来营销制高点。在百度希壤、网易瑶台等元宇宙平台搭建文创虚拟展厅,用户可通过虚拟avatar进入展厅360度查看产品、与其他用户互动,还能加入线上主题工作坊体验创作过程;在SecondLife、Roblox等虚拟社区推出虚拟文创产品如数字收藏品,满足用户虚拟消费需求的同时借助社区传播效应扩大品牌影响力。
联动线下场景实现数字化延伸。将线下流量转化为线上用户,在文化场馆、商业街区等实体场景设置AR扫码互动装置,用户扫码可观看工艺制作过程的数字演示,还能参与线上抽奖或领取优惠券,进而引导用户关注线上店铺;线下门店采用数字显示屏与实体产品相结合的展示方式,通过屏幕循环播放文创产品故事、制作流程与用户评价,增强产品文化感染力以实现线下体验、线上复购。
与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开展文创专区合作,不仅借助平台流量扶持政策与品牌背书提升产品公信力和销量,还可联合快递、支付平台在物流包装、支付页面植入品牌内容,实现多场景渗透。通过多渠道协同联动,文创产品能突破传统线下渠道的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消费群体。
数字经济时代的营销核心应以用户为中心。基于此,文创产品营销创新中需依托数字化工具突破传统营销中用户画像模糊、互动形式单一的问题,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触达、场景化的深度互动双轮模式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购率。
首先,以全渠道数据采集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用户画像,从电商店铺、社交媒体账号、线下体验店等渠道收集用户基本信息、消费行为与互动行为,再用数据分析工具整合挖掘,清晰划分核心用户群与潜力用户群。在此基础上可实施定向沟通策略,如为核心用户提供新品预览、会员专属折扣等权益,对潜力用户则主推文创文具、主题书签等入门级产品,并结合开学季、节日节点进行组合促销,从而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精准投放。
其次,搭建私域流量运营体系,将公域用户引流至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社群等。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文化溯源、设计故事等内容,以文化内涵增强情感联结;企业微信可设置专属顾问,提供一对一咨询与搭配建议,如为礼品购买用户推荐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礼盒;社区内可定期开展文化知识竞答、作品展示评选、线上手作体验等互动活动,也能邀请设计师或工艺师进行直播演示与教学,鼓励用户创作并分享成果,并对优秀参与者给予文创产品奖励,从而推动用户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参与,增强品牌归属感。
同时,要建立用户反馈与产品迭代闭环,通过线上问卷、产品评论分析、社群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对产品设计、价格、服务的意见。比如,从评论中发现包装辨识度不足便联合设计师优化,融入更具代表性文化符号以提升质感;从问卷中了解用户对某体验类产品更有兴趣时,则可加大VR/AR交互产品等数字化体验产品开发力度。将反馈用于产品迭代与营销策略调整,可使用户感受到重视且让产品服务更贴合市场,形成运营、反馈、优化之间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套数字化用户运营模式,文创品牌能够与用户建立超越买卖的情感连接,显著提升复购率,培育出认可文创品牌的核心用户,这些用户会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成为品牌自发传播者,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用户黏性与品牌价值的双重提升。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品营销转向品牌化与生态化长效发展路径,借数字化手段打造有文化辨识度的品牌IP,并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营销生态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工艺技艺与历史符号的核心元素,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特个性的IP载体。如将经典故事角色提炼为现代化卡通形象,赋予鲜明性格特征并设计连贯成长故事线;将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纹理、材质肌理等转化为专属视觉符号,应用于产品设计、包装外观与全渠道宣传物料,以形成统一且富有辨识度的品牌视觉体系。同时,可围绕IP内容制作动画短片、连载漫画与有声故事,也能在视频平台与音频平台定期更新,用生动形式解读相关文化;也可与热门影视剧、游戏、动漫开展IP联名合作推出联名款文创产品,借助合作方流量优势触达更广泛受众,实现品牌破圈与用户推展,如与热门手游合作推出主题游戏皮肤与实体衍生品,既丰富了游戏文化内涵,又可有效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数字化营销生态。政府可依托数字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创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专项补贴、搭建公共性文化元素数字素材库与文创产品交易平台以降低企业数字化运营成本;高校与科研机构可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提供VR/AR技术开发、大数据分析支持并开展文化研究与IP创新设计;文创企业需主动与科技公司、电商平台、文旅企业深度合作,与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文创专属营销活动、与文旅企业共同设计文创与旅游的融合产品,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文化魅力。
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可视化,开发文化溯源系统让用户扫描产品专属标识即可查看文化传承谱系、制作流程与文化故事,定期发布文创发展报告用数据呈现市场规模、用户结构、文化传播成效,增强品牌行业话语权与消费者信任度。
数字经济为文创产品营销提供了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的契机,可助力相关文化在线上线下全覆盖、传统与现代有效连接之下得到传承和弘扬。本文从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用户运营、品牌建设四个维度提出了营销策略,以期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通文创产品与市场消费的连接,解决传统营销中传播范围有限、用户触达不精准、文化价值转化效率低的痛点问题。这一策略的落地,需要结合相关文化属性与数字化工具的技术优势,精准对接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与购买偏好。
未来,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文创营销带来更多可能性。比如借助AI生成算法可针对用户偏好自动生成个性化文创设计方案;通过在元宇宙中构建文化主题虚拟社区,可使用户以沉浸式方式参与内容互动与社交体验。总体而言,文创产业要在数字经济不断深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成长,必须坚持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价值传承与创新为核心,使相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为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注入兼具深度内涵与市场活力的新动能。
作者:冯高友,民办四川天一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