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北Z世代:秦腔“血脉觉醒”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西北Z世代:秦腔“血脉觉醒”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11-10 11:02

  秦腔,不再是爷爷奶奶辈的娱乐,而是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间,在庙会集市的喧嚣人群中,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浓墨重彩的扮相、跌宕起伏的剧情,穿越数百年时光,成为镌刻在西北人基因里的文化印记。

  如今,撞上朝气蓬勃的Z世代,它又在大学校园、短视频平台、沉浸式小剧场焕发生机。

  一个00后告诉记者,他在秦腔“欢音”的明快洒脱里、“苦音”的深沉悲悯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情感,“正是这种共鸣,让秦腔生生不息”。

  传统艺术滋养青春校园

  3年前,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的社团纳新活动上,18岁的新生马小娟被展台上摆放着的头面、戏服所吸引。小时候和家人看戏的记忆涌上心头,她决定重新“解锁”秦腔。

  今年,升入大四的马小娟已是独当一面的表演者。秦腔,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北师范大学秦腔艺术团滋养着她。在这个走过18个年头的兴趣社团里,每年都会有100多名年轻人带着好奇、热爱,和秦腔“结缘”,既学戏、演戏,也承担妆造、演出筹备、宣传等工作。

  大多数人没有戏曲基础,学校给予支持,不仅开设了秦腔选修课,还邀请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窦凤霞授课。艺术团成员“以老带新”,从学几个身段、练一段戏曲操开始,让大家感受秦腔的“过瘾”。

  团建时,马小娟和同伴在KTV唱《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视频发到艺术团“青春秦韵”抖音号上,有两万多次的转发。

  2400多条评论里,有人给出专业意见,更多的是鼓励,“现在的年轻娃娃都会唱秦腔了”“这牛皮得很”“我们西北人有自己的Livehouse”。

  日常,艺术团在校内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亮相,大学生们也主动走出校园,传播秦腔文化。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美术专业的张勇勇在艺术团待了7年。他说,当为来校参观的外国教师表演秦腔时,不少人停下脚步,学了起来,“靠着简单的英语单词和肢体动作,互动交流”。

  去年12月,张勇勇等人和秦腔“顶流”安万同台演出,得到“继续加油”的勉励。

  “看到台下人头攒动的情形,心里又自豪又悲伤。”张勇勇说,刚上场,看到观众中老人居多,他有点惆怅。

  “调调一响起”,张勇勇的心定了。“秦腔表达着西北人的豪迈,表达着西北人的柔情,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秦腔不会后继无人!”

  如今,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戏曲爱好者团体,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生常常互相交流、联袂演出。

  “秦腔让我们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我们愈发懂得传统艺术的价值。”张勇勇举例,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聚焦清代宫廷戏画,秦腔的表演美学让他深受启发,“戏曲讲究‘站如松、行如风’,这种形体要求,在戏画中被艺术化夸张,两者相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多的“美”在日常,张勇勇说,他和小伙伴排练《庵堂认母》时,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扮演“母亲”的同学总会情难自禁,落下眼泪。

  镜头记录乡愁和坚守

  “雨下了3天,舞台搭了两天,观众在雨中守了3天,演员冒雨彩排、如期演出——这就是西北人对秦腔深入骨髓的热爱。”不同于艺术团成员的登台演出,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毕业生杨帆(化名)将镜头对准这门传统艺术。

  “手机屏幕淋坏了,可是秦腔让我提气提神。”他说。

  26岁的杨帆持续记录秦腔好几年。去年7月,他再次以老家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的“喜相逢”剧团为“主角”,拍摄了毕业作品。

  杨帆觉得,秦腔就是他的乡音、乡情和乡愁。他喜欢这个场域,“村里过两天要唱戏,给表兄弟传个话,‘来、来,来看戏’,那时候,戏美,见到想见的人更美。”

  杨帆心里,秦腔是一种大众传播,它的媒介是戏曲、是舞台。因为它,熟人相见、陌生人相识,“人与人之间是热闹的”。

  镜头里,“喜相逢”剧团经营者李浩强想把秦腔传承下去。他喜欢的也是乡亲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问候的感觉。

  “秦腔是乡村社会的‘情感黏合剂’”,这个早年辍学,干过厨师、做过婚庆、跨界秦腔行当干了11年,酷爱写诗的“斜杠”创业者总结说。

  李浩强不会唱戏,刚有成立剧团的想法,便遭到了一致反对。为了心里的“执念”,他咬牙坚持——四顾茅庐请专业院团的退休导演出山,做自己的“主心骨”;为了跑演出,在下了冻雨后结冰的道路上开车,险些坠沟;在暴雨中,眼巴巴看着舞台被吹翻;新冠疫情期间,演艺行业经历“寒冬”,不少人改行,他自掏腰包,保障演员的基本工资。他说:“大伙儿是一路走来的兄弟,都爱秦腔。”

  “民营剧团生存不易,没有固定经费,全靠演出质量和口碑赢得市场青睐。”李浩强介绍,目前,“喜相逢”剧团固定演员月薪在4000元以上,临时演员一天能挣500-600元,他盈利不多,但能让演员安心唱戏,他就觉得值得。

  在李浩强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出生于2006年的李睿鑫对秦腔产生浓厚兴趣。在中职读书时,他凭借秦腔特长参加技能大赛,斩获省级三等奖,并因此在职教高考中加分,进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李睿鑫感激秦腔,更感激父亲的坚守。他说,自己最拿手的角色是《二进宫》里的须生杨波。戏里,杨波派义子领兵保国,戏外,父亲言传身教,让他懂得男子汉的责任和担当。

  现在,李睿鑫成了父亲剧团的“宣传大使”。他利用新媒体技术,拍摄剧团演出视频、剪辑演员幕后花絮,发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秦腔故事。

  让更多年轻人共情

  即使传统秦腔有着传承美感,是黄土高原上的精神图腾,但在年轻人眼里,秦腔要火起来,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原汁原味,接近基层、接近它原本的观众;另一方面,守正创新,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在西北师范大学秦腔艺术团,大学生们尝试将秦腔与话剧、朗诵、舞蹈等形式结合,还模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改编的秦腔版《上春山》。

  杨帆认为,秦腔传播需要创新表达。“很多人觉得秦腔‘土’或者听不懂,其实是没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他举例,有网友会剪辑秦腔的经典片段,与其他剧种对比,或者用新的视角解读剧情,亦或讨论“催婚”“内卷”等话题,“用轻松的方式,释放秦腔的魅力”。

  带着有关秦腔创新的思考与实践,甘肃省首部实验戏曲《长相念》,于10月底顺利完成今年在甘高校巡演,并将亮相第十二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全国性展演平台。

  该剧以“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为创作蓝本。编剧、导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板元坦言,起初,她担心年轻学子对戏曲“无感”,首场演出时,依托高校团委组织观看。随着演出推进,作品口碑不胫而走,“每个学校的最后一场都会爆满,来晚的同学站着也要看完”。

  更令刘板元欣喜的是观众的反馈:“演出过程中总有人掏出手机,记录精彩片段。”

  谢幕后,观众主动与她探讨剧情,在社交平台分享感悟,有的还撰写了专业剧评。

  这些真实的回响让刘板元坚信:年轻人并非不爱秦腔,他们需要的是“能看懂的故事”与“有共鸣的表达”。

  在她看来,传统戏曲曾以“忠孝节义”承载大众美育功能,而当下时代正经历着生活形态、思想观念与科技应用的变迁。“如果戏曲作品固守旧观念,便难以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刘板元希望借《长相念》搭建情感联结的通道,让观众随演员的表演同频共振,“舞台上的孟姜女,也许就是你自己”。

  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是贯穿创作始终的命题。刘板元举例,为了打破秦腔“吼唱”的刻板印象,她请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资深作曲家薛天信助力,通过对传统唱腔的细腻打磨与旋律的现代化提纯,使音乐在保留秦腔高亢苍凉精髓的同时,流淌出更贴近当代审美的情感韵律。

  剧中,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近距离互动。这一设计,令习惯程式化表演的戏曲演员一时难以适应。直到首演时看到观众的热烈回应,他们才逐渐松弛,并在后续场次中主动加入即兴发挥。排练时,刘板元也会用“导演”称呼每位演员,激发集体创造力。

  她透露,剧中一段原本采用京剧数板的段落,因演员调整改为说唱,后又融入电音等元素,意外成为在高校演出的“名场面”。“沉浸式的观演也是小剧场的魅力——不是单向的展示与接受,而是共同的思考与感受。可以说,观众间接参与了这部实验戏剧的塑造。”

  创新之路亦伴随争议。有同行认为“秦腔不能这么改”,担忧流行元素的融入会消解传统;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小剧场形式不符合秦腔的大气特质”。

  面对不同声音,刘板元清醒而坚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坚守传统、传承经典是责任,探索创新则是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培育更多年轻观众。”

  “让年轻人爱上传统、走进剧场,是我作为创作者最真切的愿望,也是我们这代戏剧人的使命。”刘板元说。王豪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和终身名誉主席巴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2025-11-06 10:19
目前,我国约70%的待发现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如何找到这些宝贵的油气资源,精准绘制“藏宝图”?
2025-11-06 10:1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于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其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025-11-06 09:56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