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活是表演的土壤而非背景板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生活是表演的土壤而非背景板

来源:文汇报2025-11-13 10:32

  周鸣晗

  角落里的光芒,从不需要刻意争抢聚光灯的青睐,却总能在时光沉淀中愈发持久、愈显真实。凭借电影《春树》成为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王传君的获奖感言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功成名就的张扬,只是一句坦诚的剖白:“我是一个配得感很低的人,所以我经常躲在团队的角落,不想说很多话,成为焦点让我感到恐惧和压力。”这席话如同一道穿透喧嚣的微光,照亮了这个被流量裹挟、热衷于曝光的娱乐时代里,另一种鲜为人知却格外珍贵的演员生存姿态。

  角落的修行:

  艺术家的谦卑与勇气

  领奖台上的聚光灯下,王传君的眼神没有丝毫得意,反而满是清醒的自省:“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的胆子越来越小了。见到越来越多的人,想说的话也越来越少了。我知道我还差得很远。”这番自我认知,与当下影视圈里随处可见的热搜争抢、流量追逐形成了刺眼的对比——当许多演员把“上热搜”“话题度”当作职业目标,把“粉丝量”“商业价值”视为成功标尺时,王传君却在主动往后退,退到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只留下对“演员”二字纯粹的敬畏。

  2018年,《我不是药神》横空出世,王传君凭借对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精准塑造,彻底摆脱了“关谷神奇”的标签束缚,完成了从“偶像剧演员”到“实力派演员”的华丽转型。彼时的他,本可以顺势接住市场递来的橄榄枝:参演热门IP剧、接拍高商业价值电影、频繁出现在综艺舞台上……沿着这条被无数人验证过的“明星捷径”走下去,流量与名利唾手可得。但王传君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一条更为隐秘、也更为艰难的“修行路”。

  同年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没有以“知名校友”“成功演员”的身份开设讲座,也没有享受特殊待遇,而是悄悄“混迹”于17级迈斯纳方法实验班的课堂里。学期末,他和刚刚踏入表演行业的大一新生们一起排练、一起进行期末汇报演出,甚至甘愿为小师弟小师妹们充当配角,在舞台边缘扮演没有几句台词的“背景板”。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精心搭配的造型,脚上是随意的拖鞋,身上是松垮的裤子和咸菜色的宽大T恤,脸上是自然生长未经修饰的胡茬——这样的形象,别说与“当红演员”挂钩,就连与“公众人物”的精致感都相去甚远。但王传君毫不在意,他主动剥离了“明星”的光环,只以“学生”的身份重新拥抱表演。

  对于已经在行业内有所成就的演员而言,放下身段回归课堂并非易事。演员的训练与创作,本质上是一个暴露自我、直面脆弱的过程:要在排练中承认自己的不足,要在指导下打破固有的表演习惯,要在同伴面前展现尚未成熟的想法。而成功往往会为演员筑起一道道“防御工事”——过往的赞誉会让人害怕犯错,已有的名气会让人顾虑评价,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演员进一步探索的枷锁。王传君却能亲手推开这些“防御工事”,回到表演的起点重新学习。这背后,既有对自身能力清醒认知的谦卑,更有敢于打破舒适区、追求表演本质的虔诚勇气。他知道,演员的价值从来不是靠名气堆砌,而是靠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一次次用心的演绎来证明;而想要塑造出更有深度的角色,就必须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在修行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演技与心性。

  躲起来的价值:

  从生活深处汲取表演养分

  王传君的“躲起来”,从来不是消极的逃避——不是害怕竞争而退缩,不是畏惧评价而隐藏,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蓄力”。正如他在领奖时所说:“是白百何和刘丹高光的表现照亮了在角落的我。”他懂得在团队中收敛自己的光芒,以更谦逊的姿态观察同伴的表演,吸收他人的优点;也懂得在喧嚣的行业中保持距离,以更沉静的心态感受生活,为表演积累养分。

  这种“躲在角落”的状态,反而让他拥有了更清晰的视角——既能跳出“明星”的身份局限,客观看待行业的浮躁与功利,也能摆脱“流量”的干扰,专注于表演本身的逻辑与温度。当行业里充斥着“争番位”“抢戏份”的喧嚣,当有些演员为了凸显自己而忽略角色的整体性,王传君却始终选择回归表演的本真,他始终明白,表演不是“个人秀”,而是“集体创作”。只有给予团队充分的尊重,放下个人的名利心,才能让整个作品呈现出更和谐、更动人的效果。而这种对团队的尊重,对创作的敬畏,也让他在“躲起来”的过程中,收获了更珍贵的创作灵感。

  除了在团队中“躲起来”,王传君也在生活中“躲起来”——他很少在社交平台上“秀”自己的生活,更不会用私人话题博取关注。翻开他的朋友圈,看不到精心摆拍的机场照,看不到华丽的活动穿搭,更多的是他随手拍摄的天空,还有女儿的画作,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片段,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温度。

  对王传君而言,生活从来不是“表演的背景板”,而是“表演的土壤”。他相信,真正的表演不是靠“套路”堆砌,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每一次观察、每一次感受、每一次体验,都像是在为表演“充电”。正是这种扎根于日常的审美体验,让他的表演摆脱了程式化的僵硬,多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力——“吕受益”的脆弱与不甘,藏着对生活的眷恋;“王广海”为求生存而委身事敌,在良知与恐惧间挣扎;“王队长”在乱世中谋生而麻木不仁,最终被时代吞噬……这些角色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正是因为他们都带着生活的“烟火气”,都能让观众在其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王传君用行动证明,演员的“躲起来”不是放弃光芒,而是为了在生活的深处积蓄力量,等到合适的时机,透过角色的缝隙,射出更耀眼、更动人的光芒。

  配得感的哲学:

  创作中的自我怀疑与超越

  王传君在领奖感言中提到的“低配得感”,看似是一种自我否定,实则触及了艺术创作中一个深刻的命题——自我怀疑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翻开艺术史不难发现,众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曾经历过对自身能力的深度怀疑:梵高曾怀疑自己的绘画天赋,一度陷入绝望;托尔斯泰曾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多次推翻初稿,质疑自己能否写出角色的复杂性。而这种“自我怀疑”,往往不是阻碍创作的绊脚石,而是推动艺术家不断突破的动力。因为怀疑,所以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不满足,所以会不断探索新的创作可能;因为探索,所以才能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王传君的“低配得感”,正是这样一种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力量。

  在拍摄《我不是药神》时,为了塑造好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形象,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为了呈现出病人的消瘦与虚弱,他在短短一个月内减重20斤,每天只吃少量的蔬菜和水果,甚至一度因为营养不良而晕倒;为了演绎出病人在病床上的疲惫与痛苦,他连续两天不睡觉,让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只为在镜头前展现出最真实的病态;在拍摄吕受益清创的戏份时,他主动要求化妆师加重伤口的细节,甚至亲自上手调整道具,只为让每一个画面都更贴近现实。

  他曾说:“我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总觉得还能再贴近角色一点。”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不满足,对角色的极致追求,正是源于他的“低配得感”。他不认为自己“配得上”轻易的成功,不认为自己“配得上”观众的赞誉,所以只能用加倍的努力、更用心的演绎来回报角色、回报观众。

  王传君的“低配得感”,从来不是自卑,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种对艺术的敬畏。它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表演的热情与初心,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与自我超越中,一步步靠近表演的本质,也一步步成为更好的演员。

  成为光:

  从被照亮到照亮他人

  在王传君的领奖感言中,最动人的部分或许不是对自己努力的回顾,也不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是对家庭的深情告白。他站在领奖台上,眼神温柔地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特别想提一句,我太太是比我更优秀的演员。”没有刻意的炫耀,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尊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对家人的爱意。

  更让人深思的,是他分享的一个生活细节:有一天,女儿看着他,认真地说“爸爸你好酷”。就是这一句简单的话,让王传君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自己也已经变成别人的光了。”在此之前,他或许习惯了“躲在角落”,习惯了被他人的光芒照亮——被前辈的演技启发,被同伴的努力感染,被观众的支持鼓励。而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在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力量。

  这种“成为光”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也体现在他的艺术选择上。在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后不久,他即将回归话剧舞台,出演椎剧场的《抄写员巴特比》。距离这部戏的上一次演出已经时隔七年,对王传君而言,回归话剧舞台,既是对自己表演能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表演初心的一次回归。他曾在采访中说:“话剧舞台是演员的‘修行场’,在这里,你必须放下所有的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因为你没有任何退路。”而选择《抄写员巴特比》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

  在迈斯纳方法班上课时,有一个特别的小仪式:每次训练开始前,所有人会围成一个圈,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对旁边的人说“我把我的心交给你”;训练结束后,又会对对方说“我把我的心还给你”。这句简单的话,蕴含着表演艺术最本质的内核——“交付”与“归还”。交付的,是演员的真诚与投入:在表演中,要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理解都交付给角色,让角色拥有“生命”;归还的,是演员的自我与清醒:表演结束后,要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回归自己的生活,保持对生活的感知力。

  这种“交付”与“归还”的平衡,正是王传君一直在追求的表演状态——既能够在角色中全然投入,又能够在生活中保持自我。

  当得知王传君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后,笔者通过微信向他表示祝贺,他回复的不是“谢谢”,也不是“荣幸”,而是那句熟悉的“我把我的心还给你……”这句简单的回复,或许正是对“躲起来的演员”最好的诠释:演员的“躲起来”,是为了在交付真心给角色时,没有杂念的干扰;是为了在归还真心给生活时,能够纯粹地感受;是为了在艺术创作中,守住那份最本真的热爱与敬畏。

  王传君就像角落里的守护者,不追逐聚光灯,不贪恋名利场,只在自己的“修行路”上默默前行——在课堂上打磨演技,在生活中积累养分,在角色中传递温度。而正是这样的“躲起来的演员”,用他们的坚持与热爱,守护着表演艺术的纯粹与尊严,也为这个浮躁的时代,带来了一道持久而真实的光芒。他们或许不在聚光灯的中心,却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以忘怀的角色,成为了时代表演艺术最坚实的支撑。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讲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