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任冬生
艺坛百花,竞相盛放。第十八届文华奖单项奖揭晓,23个剧目的有关创作和演职人员获奖,充分肯定了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5个创作环节的杰出贡献,彰显了舞台艺术发展的风向标。本版“创作谈”栏目今起约请第十八届文华奖单项奖获奖者,畅谈创作感悟,共话艺术人生。
——编 者
舞台视觉设计,简约不简单,彰显着创作者对艺术本质更为深刻的把握。本届文华奖获奖作品中呈现出的简约美学倾向,反映了中国舞台视觉设计经过多年探索后的理性回归。

中国的舞台视觉设计正摆脱西方框架,回归东方美学体系。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将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视觉设计从追逐外在效果转向内在表达,从简单堆砌技术转向精准提炼意象,标志着中国舞台美术正在走向成熟与自信。
在进行舞剧《天下大足》的舞美设计时,我们没有简单复制大足石刻的造型,而是用当代审美进行提炼加工,对色彩进行归纳整理,从桌椅到服饰,都呈现出宋代美学的简约与精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思路与此异曲同工。编导们从宋代美学中汲取灵感,提取《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彩作为视觉主调。舞台视觉设计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创作舞剧《红楼梦》时,面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舞台呈现这一难题,我们大胆探索,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局限。这些作品通过象征性视觉元素的运用,将文学内涵转化为可感的舞台意象。
新时代舞台艺术的视觉创意,体现出从单一到多元的叙事转变。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视觉语言。
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用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视觉语言呈现信仰的内核。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在舞台上实现“时光倒流”的叙述。舞台上的多片多媒体布景片灵活移动,变换多种场景,灯光明暗变化切换不同的叙事场域。现实题材作品则注重时代感与烟火气的视觉呈现。通过舞台元素与空间、光位与光色的精心设计,我们为音乐剧《在远方》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儿童剧《猫神在故宫》则打破传统剧场形式,创造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互动性带来了“场场不同”的观演体验。
现代科技已成为舞台视觉创作的重要支撑,它始终服务于艺术表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我们运用800平方米多形态LED冰屏系统与高精度推拉式阶梯平台,实现了历史影像与真人表演的“虚实联动”。当珍贵的历史画面与演员的情境演绎重叠,时空的界限悄然消融。在《永远的番号》节目中,我们利用投影机将“干涸大地”的影像投射在600名演员身上;一声炮响后,影像随演员的滚动逐渐变为“血口与疮疤”。这种以身体为介质的视觉创新,让战争的残酷与先烈的英勇牺牲具象化,直击人心。灯光设计也已不再是简单的照明,而是与演员、剧情、音乐同频共振的“表演者”。通过线性色温调节与多层次光效叠加,灯光能够细腻地引导观众情绪,从战争的凝重平滑切换至和平的温暖。
毫无疑问,中国舞台视觉艺术正进入多元融合、创新突破的黄金期:从哲学思考到技术应用,从传统转化到当代表达,从彰显地域特色到追求更广泛的共鸣共情。文华奖获奖作品所展现的创新趋势表明,中国舞台美术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条路既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又面向现代科技的广阔天地。
舞台之下,观众不仅记住了精彩的表演,更记住了那些震撼的视觉画面——《天下大足》的光影交错、《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光影故事、《正义必胜》的光影史诗。这些画面汇成新时代中国舞台艺术的“视觉志”,作为见证者和创造者,与有荣焉。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一级舞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