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汤文靖
“一名年轻人激动地说,课本上讲抗战是14年‘艰苦卓绝’,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这四个字的背后,是一个个英勇无畏的生命、一串串值得铭记的名字!”对纪录片《山河为证》在年轻人中收到的反响,导演韩金娜感慨万千,“抗战纪录片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出乎我们意料。”
身处和平年代,一些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流于碎片化。知道抗战胜利了,却未必了解胜利是怎么来的;听过英雄牺牲了,却未必体会牺牲背后的重量。因此,与其他题材纪录片相比,抗战题材纪录片更加注重让历史走出档案馆,走进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心里,不止于记录,更在于让过去的峥嵘岁月与当下的价值建构紧密相连,使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为讲好抗战故事,新创纪录片多用小切口,摆脱说教味,消解个体与历史的隔膜。在尊重史实基础上,更加注重挖掘英雄人物、普通士兵、平民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轨迹与坚韧品格,透过微观叙事使历史图景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具情感温度。《他们与天地永存》呈现了左权将军写给妻女的家书:“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铁汉柔情,温情对话,让英雄有血有肉。战场上搬运弹药的上海孩童,大轰炸后修补校舍的重庆教师,攥着土炸弹冲向坦克的乡村少年,这些容易被宏大叙事忽略的个体,也在《燃烧的影像》《山河铭记》等纪录片中生动复现,以普通人视角呼应着“伟大出自平凡”的深刻道理,让观众读懂抗战精神背后的民族品格。
纪录片还通过技术迭代,不断刷新观众的视听体验。借力CG(计算机生成图像)重建、数字高清、AI修复,缺少影像记录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有了“复活”的机会。103岁的佟麟阁将军之女佟亦非,与父亲的AI影像隔空对望,观众在看到抗日英雄的同时,也跟着佟亦非一起,沉浸式地“触碰”卢沟桥石狮上的弹痕,体悟什么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燃烧的影像》从284部濒危胶片中抢救出13万帧画面,利用4K修复、AI上色等技术,让其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面是1937年南京城的战火纷飞,一面是手术台上白求恩大夫的滴滴汗珠,在观众心里刻下抗战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记忆。听到《山河为证》里修复过的重庆防空洞警报声,有年轻人留言说:“祖辈们当年听到的就是这个声音”。这一刻,纪录片在代际间架起数字桥梁。
抗战亲历者虽已陆续离去,但Z世代正在借助纪录片新颖的讲述,用自己的方式扛起精神传承的重任。《1950他们正年轻》导演宋坤儒发现,不少00后看过纪录片后,在朋友圈热情推荐,还会用“雄赳赳气昂昂”的旋律搭配军训视频,以这种方式亲近历史。还有一些年轻创作者,或采用动漫形式或借助新媒体技术,重现抗战场景,使抗战记忆在年轻的数字原住民中传递。
八十载岁月,抗战纪录片承载记忆的形式在转变,老兵的勋章变成了4K影像,广场的欢呼变成了弹幕留言,但不变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精神的守护。当馆藏史料变成纪录片里的故事,Z世代在弹幕里讨论“当年的人有多勇敢”,由战火淬炼而成的精神火种,便在影像长河里找到了新的传承方式,照亮前行之路。
